談談小鮮肉
文/曾泰元 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近年來,「小鮮肉」成了熱門的流行語,橫掃海峽兩岸。這個詞彙原本似乎只是網路用語,後來新聞媒體逐漸採用,廣為傳播,現在就連一般民眾也都耳熟能詳。
究竟什麼是小鮮肉?大家的看法或許還存在著分歧,不過一般而言,小鮮肉大抵不脫身材好、外貌佳的年輕男性。有人說文解字,說「小」指的是年紀,要年輕,十幾二十幾,「鮮」或指感情,要資淺單純,或指皮膚,要鮮嫩潔白,「肉」指的是肌肉,要健碩精壯。
媒體獵豔搜奇,發掘追捧了許多小鮮肉,樂此不疲。我瀏覽了這些小鮮肉的照片,覺得他們普遍青春洋溢,帥氣健康、皮膚白皙,不少人還肌肉線條明顯,堪稱現代版的猛男。
去年春,我到北京大學英語系舉辦了一場講座,結束後系主任高峰楓和前系主任丁宏為請我到北大東門外餐敘。丁宏為是相交十餘年的舊識,老友重逢,自是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聊到了當紅的「小鮮肉」,他難掩鄙夷之色,直斥這個熱詞低俗噁心,如此的反應卻讓我有點詫異。
對「小鮮肉」這個詞語的反感,我原先以為是個單純的性別問題,同性相斥,想不到就連內人也站在同一陣線上。女人被物化,我們習以為常,男人被物化了,許多人卻難以接受。
「小鮮肉」的英文怎麼說?有人逐字直譯,說是little fresh meat。有人說,《新生六居客》(Fresh Meat)是英國當紅的情境喜劇,講的是六名大學新生自我追尋的故事,或可借用片名的fresh meat。有人說,何妨用中文拼音把小鮮肉音譯為xiao xian rou,以凸顯小鮮肉在華語圈的意義與獨特性。
這幾個建議都有些許道理,但時機還不夠成熟,貿然實施,恐怕會讓英語人士一頭霧水,不明所以。不過話說回來,若是我們認定小鮮肉是華語社會的特色,那麼我們或可採取「異化」的策略,讓英文來遷就中文的特點。準此,以漢語拼音轉寫的xiao xian rou,或逐字直譯的little fresh meat,便有了立足點與合理性。當然,此策略必須輔以適度的解釋,否則對外來者而言,音譯和直譯宛如無字天書,會造成溝通理解的障礙。
社會上質疑音譯、直譯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在質疑的同時,我們不妨看看幾個例子。中文「宅男」的源頭是日文的「御宅族」,它的英文otaku就是日文的音譯,權威的英英詞典早已收錄。端午節划龍舟,「龍舟」的英文就是直譯的dragon boat,中秋節吃月餅,「月餅」的英文就是直譯的moon cake,這些英文詞典均早已收錄。我們翻譯「小鮮肉」時,如果依樣畫葫蘆,應該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吧?
姑且撇開這些社會尚有疑慮的翻譯策略,關於小鮮肉,其實美國早有類似的概念,他們稱之為hunk,後來通行於英語世界。
另外可供參考的是,2014年南非英語媒體用了"Hunky boy band One Direction coming to SA"(小鮮肉團「一世代」要來南非)的標題,以hunky boy來形容少男天團「一世代」(One Direction)。2015年,美國媒體介紹了珍妮佛•洛佩茲(Jennifer Lopez)主演的電影《隔壁的男孩殺過來》(The Boy Next Door),裡面就提到了the hunky boy next door(隔壁的小鮮肉)。其實,60年前的1956年,美國天才詩人希薇亞•普拉斯(Sylvia Plath)在日記裡記錄她和未來夫婿泰德•休斯(Ted Hughes)的初識,就是用俏皮的hunky boy來描述這位英國的桂冠詩人。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另有人建議把「小鮮肉」翻成young hunk(年輕猛男),同樣借用了hunk(猛男)這個關鍵詞。Google搜尋顯示,這個young hunk似乎遠比hunky boy普遍常用,然而young hunk的中心詞是hunk,語義以此為核心,我們先想到肌肉大塊、線條誇張的猛男,之後才會想到年輕。而hunky boy的中心詞是boy,語義以此為核心,我們先有的是男生的稚嫩單純,之後才開始帶點猛男般的色彩,像猛男而不等於猛男。young hunk(年輕猛男)和hunky boy(猛男般的男生)都是正確的英文,卻給了我們略為不同的聯想。
我們小鮮肉的形象比較接近哪一種?是年輕猛男(young hunk)還是猛男般的男生(hunky boy)?我上網看了許多媒體對於小鮮肉的報導,瀏覽了不少小鮮肉的照片,閉起眼睛,想到了當紅的TFBOYS,想到了英國的少男天團「一世代」。
還是,歸根究柢,小鮮肉只不過是美少男的時髦用語?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6年7月號 訂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