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部落客的親子旅遊經驗,分享如何享受旅程中的大驚喜,並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 【High Cut韓星畫報】精選一線韓星拍攝獨家攝影寫真,分析韓星時尚品味,網羅各類韓國偶像資訊、韓流新鮮貨!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改變教育讓天賦自由。

第309期 2011/10/08

本期摘要

 
熱門專題:

《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

好書推薦:

動物園裡的數學

科文書摘

菜市場生物學:魷魚、鎖管、軟絲、烏賊

科文新聞 二○一一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今年9月29日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Sanders Theater)舉行頒獎典禮,得獎的都是那些「乍看之下令人莞爾一笑,卻又發人深省」的科學研究,包括尿急會影響人們的決策能力,為何擲鐵餅會害人頭暈、但擲鏈球則否,以及專心開車的重要性等。

由哈佛大學《不可思議研究年鑑》(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1991年開始舉辦的搞笑諾貝爾獎,今年已邁入第21屆,照例選在下周正牌諾貝爾獎開獎前登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獎典禮由招牌的丟紙飛機活動揭開序幕,然後由曾得過諾貝爾獎殊榮的科學家,頒獎給這些認真進行卻意外笑果十足的科學研究。

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
進來看看這本書 以「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為整本書的編輯主軸,提供現代都會父母必要的自然知識,以及如何親子共享大自然,到菜市場上自然課,還有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改變,以期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好,並實踐自然生活。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既不深奧,也不枯燥,都是從生活出發,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進來看看這本書》

動物園裡的數學
進來看看這本書 「圖形理論」是什麼?圖形理論與網路息息相關,是網路管理的重要基礎,在網路的時代,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網路知識技能,就必須了解圖形理論。
對徐老師來說,寫作趣味數學的書、以吸引孩子們的興趣,是他的社會責任。在《沒有數字的數學》一書裡,徐力行老師藉由小朋友都會玩的一筆畫遊戲,帶領讀者從遊戲中訓練邏輯思考能力,激發想像空間,初步認識「圖形理論」。而這本新作《動物園裡的數學》,則是用情境學習的方式、以有趣的故事為導向,把圖形理論裡具有難度的定理和邏輯,做置入性的行銷,讓這門學問的精髓,很淺白的表現出來。……《進來看看這本書》

 菜市場生物學:魷魚、鎖管、軟絲、烏賊

近年來氣候異常造成的問題,連小吃攤都感受得到,一向十分受歡迎的韓國魷魚羹,魷魚的貨源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高,再繼續惡化下去,恐怕魷魚羹會就此消失無蹤。
魷魚、鎖管同屬於管魷目,兩者外觀十分近似,可以用眼睛構造、漏斗管的形狀以及鰭的外形來加以區別。鎖管眼睛外有透明的膜覆蓋,一旦死亡,眼球變得模糊不清,但魷魚則完全相反,死亡後眼睛是張開而且清澈的。鎖管的漏斗管軟骨呈「│」型,魷魚則呈「┴」型。鎖管的鰭為縱菱形,魷魚的鰭為橫菱形。
魷魚早年一直是依賴日本和韓國進口的乾貨,價格昂貴,直到台灣發展遠洋漁業,至南美阿根廷一帶的大西洋海域捕撈大量的阿根廷魷,才逐漸成為平民化的食材。魷魚是游泳能力頗佳的頭足類動物,常常成群於淺海活動,以捕食魚類或烏賊為生。但這幾年的海洋暖化,讓原本產量極豐的魷魚大量消失,目前對魷魚消失的真正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大海的生態正在劇烈改變中,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鎖管主要分佈於台灣海峽和東北角海域,每年6至8月為鎖管的盛產季,一般幼體稱為「小管」或「小卷」,成體則為「中卷」或「透抽」,是非常平民化的海鮮食材,不僅價格便宜,營養也十分豐富。
軟絲的正式名稱是「萊氏擬烏賊」,外觀與花枝神似,但有一雙超大的眼睛,其實牠們在分類上是跟鎖管比較相近,同屬管魷目槍烏賊科。軟絲盛產於台灣的東北海岸,但因海底垃圾問題嚴重,讓軟絲根本無處產卵,於是許多潛水同好除了定期清理岩礁區的垃圾之外,還投放了200多處的竹叢,模擬柳珊瑚的條枝狀環境,為軟絲重建產房,十年來成績斐然,已成功復育了上百萬隻的軟絲。
烏賊在分類上與前三種不同,屬於烏賊目烏賊科,雖然這四種頭足類動物都有兩隻長觸手,但仔細辨認還是大不相同。我們常吃的花枝就是「真烏賊」,也稱為墨魚,牠們的鰭很薄,圍繞在身體邊緣,體型厚實,偏橢圓形。活的花枝體色透明,長有紫褐色斑點,體色會隨環境而改變,遇到危險時會噴出大量墨汁以躲避敵害。
魷魚、鎖管、軟絲、烏賊都是大海裡數量極為豐富的頭足類軟體動物,是海洋生態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牠們的變化更是值得研究與關注,因為影響的將不只是魷魚羹、三杯中卷、清燙軟絲或花枝羹而已,更可能攸關我們的生存。(摘自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

   二○一一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 

科學新聞由SciScape提供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今年9月29日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Sanders Theater)舉行頒獎典禮,得獎的都是那些「乍看之下令人莞爾一笑,卻又發人深省」的科學研究,包括尿急會影響人們的決策能力,為何擲鐵餅會害人頭暈、但擲鏈球則否,以及專心開車的重要性等。

由哈佛大學《不可思議研究年鑑》(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1991年開始舉辦的搞笑諾貝爾獎,今年已邁入第21屆,照例選在下周正牌諾貝爾獎開獎前登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獎典禮由招牌的丟紙飛機活動揭開序幕,然後由曾得過諾貝爾獎殊榮的科學家,頒獎給這些認真進行卻意外笑果十足的科學研究。

搞笑諾貝爾獎獎項包括傳統諾貝爾獎的物理、化學、醫學與和平,再加上公共衛生、工程、生物、經濟和其他非固定學科,共計十項。十個獎項中,有七組得獎人馬親臨現場領獎。主辦單位表示,如果得獎人覺得受辱,主辦單位會撤除提名。搞笑諾貝爾獎沒有獎金,但頒獎牌,得主必須自掏腰包前往領獎。

化學獎
化學獎的得獎者是日本滋賀醫科大學的今井真等人,他們前後實驗了包括臭雞蛋在內的百種臭味,終於找到芥茉的嗆鼻味比起閃光與震動,更能有效提醒聽障者發生了火災,即使熟睡時也能聞到,以讓他們能在緊急狀況中逃生[1]。這是日本人連續第五年榮獲搞笑諾貝爾獎。

醫學獎
荷蘭的Mirjam Tuk和Debra Trampe、比利時的Luk Warlop,以及美國的Matthew Lewis、Peter Snyder、Robert Feldman和澳洲的Robert Pietrzak、David Darby、Paul Maruff的尿急實驗拿下醫學獎。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給測驗受試者喝250毫升的水,發現隨著尿意漸起,人們的注意力與記憶力都隨之降低。他們發現憋尿與酒醉、熬夜一樣會影響注意力和決策力[2, 3]。於是他們得出「想尿的時候,就不要再憋了」的結論。

和平獎
和平獎則由東歐小國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的市長Arturas Zuokas拿下,他因受不了市內違規停車之亂象,親自駕駛坦克壓扁違停的賓士車。親自出席頒獎典禮的Zuokas,拒絕證實是否事先與車主套好招,但殺雞儆猴策略的確見效,現在他們已回歸罰單與拖吊等傳統懲罰措施。但他警告坦克仍隨時待命出動。

數學獎
數學獎則由多次預言世界末日日期,然而卻總是摃龜的美國的Dorothy Martin(預言1954年是世界末日)、Pat Robertson(預言1982年是世界末日)、Elizabeth Clare Prophet(預言1990年是世界末日)、韓國的李江民(預言1992年是世界末日)、烏干達的Credonia Mwerinde(預言1999年是世界末日)以及美國的Harold Camping (先前預言1994年9月4日是世界末日,後來又預言2011年10月21日才是世界末日)六人共同獲得,因為他們的白目預言告訴世人,小心的假設與運算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學獎
心理學獎則頒給挪威奧斯陸大學心理學教授Karl Halvor Teigen,他研究了人們為何每天都會嘆氣[4]。

公共安全獎
拿下公共安全獎的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John Senders,他的實驗顯示在高速公路上眼罩一直掉到臉上而擋住視線,會如何影響駕駛注意力 [5]。

生物學獎
澳洲西澳大學的Darryl Gwynne和David Rentz研究發現,特定的甲蟲會錯把特定的啤酒瓶當成交配對象[6, 7]。他們發現一種兩吋長的雄性澳洲寶石甲蟲(Australian Jewel Beetles)嘗試和丟在路邊的棕色啤酒瓶交配,因為該啤酒瓶的顏色與該品種的雌性甲蟲一樣,瓶上的凹形設計也與雌甲蟲的鞘翅類似,以致吸引天生傾向追求體型最大雌性的雄性甲蟲。這些雄甲蟲求愛心切,甘願為啤酒瓶伴侶奮不顧身,有很多雄甲蟲寧可被炎炎烈日烤死也不肯離開心愛的啤酒瓶,而正港的雌甲蟲則被找到啤酒瓶的那些雄甲蟲視而不見而慘糟冷落。

生理學獎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Anna Wilkinson、Natalie Sebanz、Isabella Mandl和Ludwig Huber研究發現,無證據顯示紅腳象龜打呵欠會傳染給其他同類[8]。

文學獎
史丹佛大學的John Perry發表「結構性拖延理論」,指出去要心安理得地拖延更重要的事,就是先去做手邊重要的事[9]。

物理學獎
法國的Philippe Perrin、Cyril Perrot、Dominique Deviterne、Bruno Ragaru和荷蘭的Herman Kingma研究發現為何擲鐵餅總是易頭暈目眩,但擲鏈球則否[10]。

原始文獻:
1. US patent application 2010/0308995 A1. Filing date: Feb 5, 2009.
2. "Inhibitory Spillover: Increased Urination Urgency Facilitates Impulse Control in Unrelated Domains," Mirjam A. Tuk, Debra Trampe and Luk Warlop,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22, no. 5, May 2011, pp. 627-633.
3. "The Effect of Acute Increase in Urge to Void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Healthy Adults," Matthew S. Lewis, Peter J. Snyder, Robert H. Pietrzak, David Darby, Robert A. Feldman, Paul T. Maruff, Neurology and Urodynamics, vol. 30, no. 1, January 2011, pp. 183-7.
4. "Is a Sigh 'Just a Sigh'? Sighs as Emotional Signals and Responses to a Difficult Task," Karl Halvor Teige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49, no. 1, 2008, pp. 49–57.
5. "The Attentional Demand of Automobile Driving," John W. Senders, et al., Highway Research Record, vol. 195, 1967, pp. 15-33.
6. "Beetles on the Bottle: Male Buprestids Mistake Stubbies for Females (Coleoptera)," D.T. Gwynne, and D.C.F. Rentz,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Entomological Society, vol. 22, , no. 1, 1983, pp. 79-80.
7. "Beetles on the Bottle," D.T. Gwynne and D.C.F. Rentz, Antenna: Proceedings (A) of the 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 London, vol. 8, no. 3, 1984, pp. 116-7.
8. 'No Evidence Of Contagious Yawning in the Red-Footed Tortoise Geochelone carbonaria," Anna Wilkinson, Natalie Sebanz, Isabella Mandl, Ludwig Huber, Current Zoology, vol. 57, no. 4, 2011. pp. 477-84.
9. "How to Procrastinate and Still Get Things Done," John Perry,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February 23, 1996. Later republished elsewhere under the title "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
10. "Dizziness in Discus Throwers is Related to Motion Sickness Generated While Spinning," Philippe Perrin, Cyril Perrot, Dominique Deviterne, Bruno Ragaru and Herman Kingma, Acta Oto-laryngologica, vol. 120, no. 3, March 2000, pp. 390–5.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科學文化頻道
http://SCC.bookzone.com.tw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