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西口味比一比
科學新聞由SciScape提供
到國外旅行,很多人體驗到的文化衝擊之一,莫過於飲食大事了。即使現在因全球化的緣故,在國外也可以品嚐到東方的菜色。但,把食物放入口的那一剎那,相信不少人心中還是會浮現這麼一個念頭:「這不是我想像中應有的味道•••」。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是廚師口味不同?是烹調手法不同?還是因為食材的來源不同?最近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論文,給這口腹之欲大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答。
任教於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的Yong-Yeol Ahn與其合作夥伴,基於「食物配對假說(food pairing hypothesis)」的理論,採用二分網路(bipartite network)分析法來研究食材的配對關係,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食材組合的基本公式。已經被許多廚師所採用的「食物配對假說」認為,凡是兩種食材共同擁有的風味化合物(flavor compound)越多,那麼這兩種食材搭配起來的滋味就會越好。像是白巧克力與魚子醬、或是巧克力與藍起司的組合,就是基於這個理論所創造出來的新食譜。
Ahn的團隊收集了56,498份食譜,從中歸納出381種食材以及這些食材所擁有的1021種已知風味化合物,然後使用二分網路分析法進行配對。當兩種食材共同擁有一個以上的風味化合物時,這兩種食材在風味網路(flavor network)上面就有了連結。所分析的56,498份食譜,分別來自美國的知名食譜網站((epicurious.com 和 allrecipes.com)以及韓國的食譜網站(menupan.com)。
接著,他們將食譜依照地域性進行分類(北美、西歐、南歐、拉丁美洲以及東亞),比較不同地區食譜中的食材配對情形。北美與西歐食譜分析結果顯示,食材間共同擁有風味化合物的現象相當明顯。反之,東亞及南歐食譜的分析結果顯示,食材間共同擁有風味化合物的現象相當稀少。以北美食譜而言,若兩種食材間共同擁有的風味化合物越多,這兩種食材就越可能在同一份食譜中被搭配在一起。反之,以東亞的食譜而言,若兩種食材之間共有的風味化合物越多,這兩種食材就越不可能在同一份食譜中被搭配在一起。
由經驗法則可以得知,某些食材的獨特性常常會讓人聯想到某個地區的菜色,譬如常使人聯想到亞洲菜的醬油就是亞洲地區的招牌食材。研究結果顯示,北美食譜的招牌食材是牛奶、奶油、香草、蛋、蔗糖漿以及小麥,且兩個食材間共同擁有的風味化合物可以多達50種以上。東亞食譜的招牌食材則是醬油、麻油、蔥、米、大豆和薑,而兩個食材間共同擁有的風味化合物則是五種左右。
有趣的是,當Ahn團隊選出每個地區的招牌食材時,發現大蒜同時出現在東亞、拉丁美洲以及南歐的招牌食材中;番茄及洋蔥同時出現在南歐和拉丁美洲的招牌食材名單上;而紅椒則是東亞及拉丁美洲的招牌食材。北美與西歐的招牌食材則跟其他三個地區都沒有重複,但兩者之間重疊的項目很多,有牛奶、小麥、香草、奶油以及蛋。
雖然這個實驗結果受到所使用的食譜的性質的左右,但可一窺各地人們的食材搭配偏好。至於,為什麼各地人們會發展出不同的食材搭配方式?則是另外一個有趣的課題了。
原始論文:Ahn, Y.-Y.; Ahnert, S. E.; Bagrow, J. P.; Barabási, A.-L. Flavor network and the principles of food pairing. Scientific Reports 2011, 1,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