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客觀的精神、以歐洲米其林為目標,【英卓美食報】網羅最有趣、實用、專業、新鮮的第一手美食資訊。 【muziU音樂生活誌電子報】結合音樂故事、生活藝文、知識人文等主題,融入情境式的音樂,兼具深度及品味!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快思慢想》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想法

第347期 2013/04/06

本期摘要

 
熱門專題:

《觀念地球科學》

好書推薦:

《快思慢想

科文書摘

《開啟你立刻就能活用的想像力》

科文新聞 年輕的科學家創造力真的比較強嗎?
 

你知道嗎?原來藍色情調又助於想像力倍增。
你知道嗎?最有創意的公司會把所有洗手間集中在一塊

  源源不絕的想像力並不是少數人才有的天分,暢銷書《大腦決策手冊》作者雷勒,對於最新發展的創意科學的全貌,提供了一幅充滿火花與啟式的描繪。。
  透過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精彩實驗成果,及走訪世界所蒐集而來的成功創意經驗,粉碎了種種有關創意的迷思,證明想像力和創意不是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擁有的天分,我們都能夠學習如何開啟想像力。
  只要了解大腦的思考方式,就能激發出與生俱來的想像力,給我們更多創造的可能。《開啟你立刻就能活用的想像力》帶你發現神奇的思考力。

觀念地球科學
進來看看這本書培養對科學的熱愛,觀念系列最新著作!
全美最暢銷 中學地球科學讀本

◎全彩印刷,每冊超過百張圖、表、照片,彷若親臨現場。◎文字清晰易讀,讓你迅速建立觀念,認識地球。

…………《進來看看這本書》

《快思慢想》
進來看看這本書「傳說中,拔去獅子的鬃毛,掉去的頭髮就會長出來。」這句經典的廣告台詞,或許你聽來覺得很可笑。但其實,像這樣荒謬而沒根據的說法,遍佈我們的日常生活,被許多人相信著。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教授,在其生涯鉅著《快思慢想》中解釋:簡單具體的「好故事」、專家的自信感,往往影響我們的主觀判斷,不自覺掉入思考陷阱裡。
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進來看看這本書》

 序言/創新是有祕訣的

  寶鹼公司碰到麻煩了:它需要推出新的地板清潔產品。

  寶鹼公司在1980年代一再率先推出各種高利潤產品,從訓練嬰兒告別尿布的如廁學習褲,到去頭皮屑洗髮乳。寶鹼公司也開發出防止衣物褪色的洗潔劑,也設計出液體吸收能力增加85%的絎縫紙巾。

  這些新發明並非幸運得來,事實上,寶鹼在研發方面的投資手筆超大。當時,寶鹼擁有的科學家人數是全球企業之冠,該公司的博士員工人數,比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及哈佛大學教職員的人數總和還要多。

  然而,即使家庭清潔部門的大批化學家卯足全力,新的地板清潔產品還是連影子都沒。寶鹼仍然在販賣同樣的檸檬香味洗潔劑和布拖把;消費者也依然在使用木柄掃帚和金屬畚斗,來清掃廚房。這方面的缺乏創意,原因很簡單:很難在不傷地板的情況下,做出效力更強的地板清潔劑。雖然寶鹼已投下數百萬美元來研究新一代的清潔劑,但那些產品還無法通過嚴格的測試階段,因為會刮掉木頭地板上的亮光漆,而且會讓某些人皮膚過敏。寶鹼的化學家認為,他們在化學方面已經變不出新花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寶鹼決定要嘗試新做法,把它們的創新需求委外代工。他們找到一家在波士頓和洛杉磯都設有辦公室的設計公司Continuum。「我想寶鹼會來找我們,是因為內部的科學家要他們放棄算了,」當年的清潔劑小組組長、現任Continuum執行長韋斯特(Harry West)說:「所以他們要我們盡量狂想,看能不能想出這些寶鹼化學家都想不出來的東西。」

  Continuum的清潔劑小組設計師並沒有從化學分子下手,他們沒有把時間耗在實驗室,擔憂清潔劑如何進行化學反應。相反的,他們實地走訪家庭,觀察民眾如何進行冗長乏味的拖地儀式。設計師很詳盡的寫筆記,記下民眾如何用吸塵器吸地毯,如何清掃廚房。他們甚至在客廳架起錄影機。「這大概是你能想到最無聊的影片了,」韋斯特說:「天哪,那可是拖地板電影,而我們必須看它個幾百小時。」這些錄影帶或許十分無聊,但同時也十分關鍵,因為韋斯特和他的組員希望在不帶任何偏見的情況下,觀察拖地板的行為。「我希望能把先前對拖把、清潔劑和掃帚的已知事項都忘光光,」韋斯特說:「我希望能以彷彿剛踏出太空船的外星人的眼光,來觀察這個問題。」

  經過幾個月的觀察(韋斯特稱它為人類學家階段),清潔劑小組產生了第一項洞見,那是在觀察一名家庭主婦洗拖把的時候發生的。「你拿著這麼一根不靈便的桿子,」韋斯特說:「然後你必須到處拍打這些髒水,以便將拖把頭上的髒東西弄掉,但拖把本來的設計就是要沾緊髒東西的。這真是一樁超級苦差事。」事實上,當Continuum的清潔劑小組仔細分析這些影帶時,發覺人們花在洗拖把的時間,竟然超過拖地的時間;換言之,這項工具讓這件任務變得更困難。「一旦了解拖地有多麼可怕,我就開始對清潔地板產生了一股熱情,」韋斯特說:「我開始相信,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改良版的拖把。相反的,消費者需要的是能夠完全取代拖把的替代品。拖把是一種沒指望的技術。」

  很不幸,Continuum的這一組設計師也想不出更理想的清潔方法。這看起來好像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或許,清潔地板注定就得是一樁沒效率的苦工。

  解決的辦法來自Continuum的另一組設計師,他們也進行了家庭訪查。某天,設計師看到一名老婦人在清理廚房地上的咖啡渣。老婦人先是拿掃帚很仔細的把渣渣掃進畚斗。但是接下來,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老婦人清掃完之後,把一張紙巾弄溼,然後在油氈布地板上擦拭,將最後的殘餘咖啡汙跡給清理乾淨。雖說Continuum清潔劑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做過這個動作,但是老婦人手中那片髒紙巾,卻引導出一項啟示。. . . . . .

(摘自《開啟你立刻就能活用的想像力》序言)


年輕的科學家創造力真的比較強嗎?

科學新聞由SciScape提供

  年輕又才華洋溢一直是世人長久以來對傑出科學家的刻板印象。2011年11月於PNAS發表的一篇關於諾貝爾得獎者研究的論文指出,相較於20世紀初的諾貝爾得主,現今的諾貝爾獎得主比較可能在年歲較長的時候進行他們的得獎研究。

  自1901年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開始,諾貝爾獎已經頒發給超過五百名以上的物理獎、化學獎以及生理醫學獎得主。西北大學及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家Benjamin F. Jones和Bruce A. Weinberg針對1901至2008年間的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以及生理醫學獎得主進行研究,想瞭解這些得獎者是否像大家認知的一樣,都是在年輕、創造力旺盛的時候進行他們的得獎研究。他們的研究對象包括182位物理獎得主、153位化學獎得主以及190位生理醫學獎得主,共計525名得獎者。

  Jones及Weinberg的研究結果發現,得獎者在30歲之前進行諾貝爾獎得獎研究的比例正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得獎者是在40歲之後進行他們的諾貝爾獎得獎研究。而且1901至2008年間,物理獎、化學獎以及生理醫學獎得主從事得獎研究時的平均年齡分別增加了13.4、10.2以及7.4歲。此外,物理獎、化學獎以及生理醫學獎得主在30歲之前進行得獎研究的比例在20世紀末時已經降低到接近於零的程度。

  對於這樣的現象,Jones及Weinberg提出幾點可能的解釋。其中一個解釋是科學家的受訓時間。他們發現,不管是在物理、化學或是生理醫學領域,諾貝爾得主在25歲之前拿到博士學位的比例在20世紀末已經趨近於零。Jones在接受C&EN雜誌的訪問時指出,若成為專家是科學家進行創新研究的必要條件,那麼,科學家正把他們創造力最旺盛的時間中的一大部分用在博士教育或是博士後訓練上,而不是創新。事實上,Jones在他其他的研究論文中提出一個理論來闡述這個現象:人類知識的累積使得創新研究者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在教育或訓練上。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諾貝爾獎的得獎研究性質。Jones及Weinberg的研究發現,自1901年起至20世紀末,諾貝爾獎的得獎研究性質在改變。諾貝爾獎從早年頒發給對科學理論有重大貢獻的研究,逐漸轉向頒發給在實驗上有重大貢獻的研究。物理獎、化學獎以及生理醫學獎的得獎研究中,理論性質研究的得獎比例從1920-1930年代的高峰之後逐年降低。一般而言,年輕研究者比較有可能在理論性質的研究中因其創造力而做出重大貢獻。反之,隨著年紀的增長,經驗豐富的年長研究者比較有可能在實驗性質的研究中做出重大貢獻。

  或許有些年輕科學家會哀嘆他們將自己的黃金年歲都花在接受訓練、而不是進行獨立研究上,但隨著年紀增長所累積的寶貴經驗給科學家帶來的影響卻不可小覷。正如198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ald Hoffmann所言,年紀增長雖然使得他的記憶力大不如前,但是對研究的洞察力卻比年輕的時候好的多,有助於他將不同的事物連結在一起。在科學研究漸趨複雜的今日,經過歲月淬煉的敏銳的洞察力或許可以成為協助科學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利器也未可知。

原始論文:
(1) Jones, B. F.; Weinberg, B. a.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 18910-18914.

(2) Jones, B. Age and great inven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0, 92, 1-14.

新聞來源: C&EN:Scientists Are Doing Their Most Creative Work Later In Life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科學文化頻道
http://SCC.bookzone.com.tw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