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為何參加書展?
台北國際書展,已經成為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台灣社會的一大文化盛事。數百家出版廠商,在六天展期內推出各種活動,吸引讀者前來。
對一般讀者來說,逛國際書展不外乎搶便宜,參加簽書會,參觀特殊展覽(如主題國的出版品介紹)。
然而,對出版人來說,參加書展又是為了什麼?
對出版人來說,書展只是工作的一環嗎?
每年書展第一天,訂為專業人士日,只有與出版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才能憑名片兌換證件入場(其他就是身障朋友、受邀來賓、工作人員和媒體朋友才能入場參觀),雖然也有一些夾帶,但是,大體上都還是專業出版人為主。
為什麼每年國際書展總要空下一天的時間,將諾大的廠地讓給出版人使用,不像二館那樣,從第一天開始就大推促銷販售活動,好多賺一點?少一天開放,不是會少賺很多「業績」嗎?
「專業人士日」的設計,我認為這正是出版產業最有趣的地方!
專業人士日當天,出版人可以接待國外來的貴賓,無論是接下來幾天要參加各項活動的來賓,還是來台灣洽談版權的版權代理商,都能有一個更從容的空間,好好地向這些人介紹一下台灣的出版品與出版界。
外國的貴賓、版權代理商,可以親自翻看大量的台灣出版品,了解台灣的出版品的品質與狀況,甚至挖角值得被購買的版權。
雖說版權買賣,如今早已因為網路而便利許多,但是,實際上觀看大量的出版品的經驗,還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會場中,出版人會與許多熟悉或沒那麼熟悉的同業接觸,彼此可以寒暄交流,也可以洽談工作上的合作,讓平日忙於工作的出版人有個得以喘息交流的空間。
此外,還可以走走逛逛電子書區,一個還不知道如何與之和協相處的新興書籍載體。編輯多了解電子書總是好的,而不得不說,一般紙本書的編輯,能夠接觸到大量的電子書廠商,只有書展才有機會!
一般日,更應該逛書展
不過,出版人除了專業人士日來逛書展、交流感情、洽談版權、招待貴賓之外,我以為開展的其他天,更應該好好地逛一逛書展。雖然很多同業先進可能有忙不完的活動,接待不完的貴賓,甚至得排班顧櫃檯。或者,公司根本沒來參展(如今書展,願意來擺攤參展的廠商是越來越少了)。
無論有無參展,是否需要接待貴賓、主辦活動…,無論如何,至少應該抽一天的時間,好好地逛逛書展。
這一天,不是要看其他出版社的出版品(那平日裡,逛書店就可以了),而是好好地看一看來書展的各式各樣的人。
某種程度上來說,書展是一個超大型的複合式通路,平時散落在各個圖書通路的讀者群,全部群聚到書展活動會場,把各種社會階層、文化品味、年齡、性別/取向的讀者群聚到書展來,這是出版人最好進行市場調查的時機。
例如,花時間觀察,哪些讀者買自己家的出版品?哪些讀者買其他家的暢銷出版品?什麼樣的讀者買什麼樣的書?哪些讀者參加了哪些活動(簽書會、座談會…)?
出版人與讀者直接交流的好機會
這是出版人最直接接觸大量的自己的衣食父母的機會。
可惜的是,似乎很少出版先進會利用書展的機會蒐集顧客資訊,與「衣食父母」面對面交流。
舉例來說,出版社為了作家舉辦了很多的簽書會、新書發表會、座談會…,可是,很少有出版社舉辦出版人與讀者的見面會,讓出版人與讀者直接面對面的接觸、對談,讓讀者直接對編輯提出問題,也讓編輯對讀者直接提出問題。
記得前一陣子,小小書房舉辦過「新書報品」、東海書苑舉辦過「編輯帶讀」…,透過活動,讓編輯(或行銷企畫)和讀者直接互動的機會,相信對讀者也好編輯也好,都是收穫良多。
為什麼我們在能夠大量接觸讀者的書展活動上,不多舉辦一些以讀者為主體的活動?讓讀者成為書展活動的主角?
雖然邀請作家來談自己的書的創作理念,幫粉絲簽名很棒,但是,如果邀請一些讀者來對作者或出版人們說說自己心裡的想法,告訴出版人或作者他們想要看什麼樣的書?想要什麼樣的資訊?…,不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動嗎?
像群學、南方家園等小而美的獨立出版社,常常就有很多死忠讀者群聚在攤位上,與編輯們直接交流、閒談,我以為這也應該是書展必須提供的重要服務:讓讀者與出版人交流互動,我很懷念十多年前的台北國際書展,當時有更多小而美的出版社願意來參展,有很多攤位或許狹小而簡陋,但卻是對讀者非常的敞開,不只可以來買書,還可以來聊天。
認真的去觀察讀者的需求、傾聽讀者的想法,讓讀者可以有機會和編輯說說話,讓讀者可以直接地對出版人表達內心的想法,我認為是出版人參加台北國際書展,以及未來台北國際書展的主辦單位,可以考慮多一點著墨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