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十二年國教成功的機會
作者/何琦瑜
十二年國教的目的,不應該是消極的「減輕升學壓力」;而是積極的「成就更多孩子」。
十幾年前的第一波教改,一整代在受教過程中曾受迫害的成人們,渴切的把「減輕壓力」當成教育目標,因而廣設高中、大學,大量、快速的在各方面鬆綁,極端的追求「快樂學習」……諸如此類的做法,就像在籃球比賽裡,為了減輕球員壓力,每人發一顆球一般,會使得球員不知為何而戰,比賽成為荒謬的鬧劇。
殷鑑不遠,這一次的十二年國教,不論家長、老師、決策者和媒體,都不應該再訴求「減輕升學壓力」,或以此為期待、為「目標」,來檢測十二年國教的成功與否。
《親子天下》雜誌三年來頻繁的報導國中現場的教學扭曲:升學壓力,使得學校成為沒有學習在發生的「補習班」;五大關鍵考科的老師,只教導「應考技巧」,訓練學生成為「考試機器」,日以繼夜的,把青春浪費在填滿劣質測驗卷中。去年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閱讀評比,明顯看到我們的國中生並沒有因為「更努力」而「更有競爭力」;老師們也沒有因為「很辛苦」,而看到值得驕傲的成績。少年們被考得失去了思考能力、失去了學習的動機與熱情;老師們被消磨的失去了教師真正的專業:設計課程、引導學習,提供適度的評量,因而有能力因材施教。
任務一:啟動中學教育的「學習革命」,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
十二年國教,試圖拿掉「升學」的緊箍咒,但這只是「手段」、「過程」,而不該是「目的」。在成績至上、聯考(或基測)魔咒的重砲摧毀下,國中教育如同亟需重建的廢墟,整個社會應該要花更多力氣與資源,關注、重建國中教育的課程、教學與文化。
拿掉了「考上高中」的紅蘿蔔之後,該用什麼方法激勵學生認真學習?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如何透過多元的評量方式,培養學生除了「會考試」之外,更扎實的核心能力?
在資訊氾濫、電腦取代傳統記憶的新時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都在轉型為「以學生為中心」,看重學生「如何學」,多於老師「教什麼」。讓學生、教師、家長,成為互動交流的「學習共同體」,而不是單向的「你教我聽」。如何改變教師與教學的傳統思維,把投注在填鴨知識的無謂精力,轉化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得以自己成為知識的創造者?
任務二:提供學生自我探索、做選擇的能力
學校能不能塑造多元的環境、支持的輔導系統,讓青春期的學生除了上課之外,也能透過社團、活動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相處,並得到不同的探索機會?讓沒有學術傾向,但有其他能力的孩子,也得以在學校有發揮的舞台、學習的可能,不必再「陪公子讀書」?
讓每個受完十二年國民教育的孩子,成為一個好公民,有適應社會的基礎能力,與實現自我的機會,這才是十二年國教的最終目的。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專業、學校的課程設計與氛圍經營、整體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才是十二年國教的關鍵成功因素;也才是在「後十二年國教」時代,所有人應該關注的焦點。
曾經有朋友問我,我們的孩子將會是十二年國教的「受害者」,還是「受益者」?我的回答是:家長可以是決定性因素。這個回應或許有些天真,但我真的認為,在十二年國教的大方向下,家長的態度和作為,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這個時代的「受益者」。
《親子天下》長期關注、報導教育政策與相關議題,但這次專刊中,我們刻意先暫時放下許多對十二年國教政策、升學制度的質疑與批評,想要透過比較完整的資訊提供,先安父母的心。
我也有個剛升上六年級的兒子,將要面對「過渡期」中的十二年國教。我很明白家長面對當前媒體「每日一爆」、訊息紛擾的不安。但做為父母,我們可以掌握的事,看似微瑣卻極有力量。長期來看,如果我們花更多心力觀察、陪伴、了解我們的孩子,幫助他發展堅強、健全的內在,來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不論如何波折變動,他都能有安全感和信心,他就能成為「受益者」。
短期內,很多事情不會驟然改變:喜歡讀書、有學術傾向的孩子,還是要鼓勵他好好讀書,為自己做好計畫。二五%的「特色」或「明星高中」,看起來還是要經過激烈的競爭;傾向不明確的孩子,從小開始,就讓他學習有多一點機會做選擇,並且為選擇負責任。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常常針對目前的狀況,跟他討論他的想法,讓他在安全的情況下多做嘗試:他喜歡什麼樣的學習環境?什麼事對他是重要的?他的興趣、喜好、最愛、最痛恨……,不論制度如何改變,外在環境如何不利,幫助他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為自己做選擇、負責任,都是比「進哪所高中」更重要的事。
對教育決策者、領導者而言,應該要特別在意十二年國教的後遺症。如同多數歐美國家的現況,當公立高中社區化成為事實,不同學區居民的社經地位、家庭資源的差異,勢必會加深整個社會的M型化與貧富差距: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區域,家長、學校資源多,學校經營「富者愈富」;偏鄉弱勢地區的公立學校,因為家庭資源、社經地位、文化刺激的不足,學生問題叢生、教師流動率高、家長又沒有支援系統,容易造成向下流動、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
因此,我們也強烈呼籲主政者,提早開始做預備,強健公立學校的體質,做為防堵「馬太效應」的最後一道牆,讓社會的公平正義仍得以透過教育體系實踐。
讓十二年國教有成功的機會,幫助更多孩子成為教育的受益者,應該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願景。我們也應該以此為前提,在自己的位置上,採取良善的行動。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特刊第12期〈十二年國教實戰指南〉)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