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幼教工作十餘年、現任南海幼稚園幼教老師的王珊斐,將教學現場視為每天的新挑戰,不斷累積各種教養的實戰經驗。想知道資深幼教老師的教養技巧嗎?來聽聽她的經驗分享:
就我的觀察,在談論教養時,父母如果不能先接受「站在對等的角度面對孩子」的觀念,即使知道再多教養技巧,也往往徒勞無功。孩子其實是可以溝通的,除非危及到人身安全,才需要堅定且直接的告知,讓他知道危險與不可行。
大多數家有學齡前幼兒的父母,對於教孩子「情緒處理」與「學習生活常規」最為困擾,其實只要善用以下技巧,就會有不錯的改善。
情緒處理
1. 建立「冷靜角落」:父母可在家中設置一個固定位置,孩子情緒失控或不聽話時,請他坐到那個位置,一方面想想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讓情緒緩和下來。
2. 凝結現場:「不帶情緒」、甚至「隱藏情緒」的與孩子溝通很重要。如果父母警覺自己的情緒處在高點,不妨先清楚、不帶情緒的說:「你剛剛做的事情讓我覺得不舒服。」讓孩子知道大人已經發現他的行為。隨後離開現場,等情緒比較平復後,再和孩子討論之前發生的狀況,不要急於在當下處理。
學習生活常規
1. 看繪本講故事:陪孩子一起看繪本、講故事,可藉由主角人物的經驗幫助孩子學習,或是引導孩子嘗試接納他原本不喜歡、不敢接觸的事物,有助於建立生活常規。
2. 從遊戲中學習:研究發現,「遊戲」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父母可以多運用演戲、唸口訣這類比較有趣的形式,讓孩子更樂於學習。例如我們在教學現場帶孩子摺衣服,會用一段簡單的口訣「手放肚子、手放肚子,點頭敬禮,再鞠躬」,讓他邊玩邊學。
3. 提供同理孩子的具體示範: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需借助具體的示範引導他學習。以穿衣服為例,孩子學不好大多是因為弄不清楚方向,父母應該提供具體且同理孩子的示範。所謂「同理」,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父母必須站在孩子旁邊(與他同方向)示範,他才知道正確的穿衣方法。
4. 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生活常規的學習中,會涉及一些抽象概念。例如孩子總是拖拖拉拉,其實關係到時間概念的建立。父母應該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便於理解。教孩子看時鐘,就是建立時間概念的好方法。通常三至六歲孩子已經會辨識時鐘上的數字,父母可以告訴他:「長針指到五就要出門」,讓孩子有具體的目標能夠依循。
5. 善用非物質的鼓勵:提供正向鼓勵,是促使孩子樂於學習的動力之一。根據研究,口語讚美和肢體接觸這類非物質的鼓勵,是協助孩子社會化的理想方法。雖然效果可能不如集貼紙、用禮物獎賞來得快或直接,卻是最能讓學習內化的方式。因此,父母不妨多提供非物質的鼓勵,一個擁抱、掌聲或一句讚美,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意願。
本文摘自 《親子天下》 《掌握7大技巧,教養更輕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