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是溫世仁先生退休後的一個大夢。
我指的大夢並不是指書寫一套武俠小說,而是指以一本武俠小說為原點,跨足影視動漫遊戲甚至舞台藝術,成為一種共同記憶與文化底蘊之類的。前一波有這樣對整個社會世代帶來深刻影響的,也只有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
純小說而論,武俠是不斷沒落與衰敗的,金庸古龍那時代的榮光無可能再現,原因在於整個時代的改變,大眾娛樂的多元,單一小說(或單一其他任何媒體)再難有如此全面的影響力,哈利波特和魔戒引發的全球奇幻風,成功的主因還是在於完整全面的行銷與多媒體的結合(代表的成功範例是哈利波特,小說出來電影也跟著開拍了。)
溫世仁先生目光如炬,構想這樣的藍圖,這是我所謂的大夢。
但回過頭來說,我還是一直覺得,可能我這樣六年級以前的人,經歷過那個單純美好武俠年代餘風洗禮的人,心中都藏著一個小小的武俠夢,當生命出現轉折,或容有餘裕,往往都會投身這個夢中,或者尋找現實中缺乏的理想與正義,或者寄託半生的社會經歷怪奇,或者留記心中一點單純美麗。
溫世仁先生選擇了春秋戰國這樣的背景,我想多少還是要寄託胸中理想。戰國時期,思想百花爭鳴,兵荒馬亂,人心徬徨不安,不就是和現代一樣嗎?不是只有流血的才是戰爭。
可惜溫世仁先生未完成大夢就仙逝。只留下秦時明月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和大綱。身為一個武俠讀者,我反而想知道多一點點關於這樣的小夢的訊息。
所以我最近寫信給明日工作室負責多媒體書部份的李進文主編,很無知的提了些蠢問題,但很榮幸得到李主編的回應。不知何以裁之,姑且保留這樣問答的形式,談談這套書。
Q1:聽說只有第一輯是溫世仁先生手稿,我看過覺得文筆很典雅,用村上腔的說法是那種作文會得高分的高材生會寫的東西,但還缺乏一些個人化的風格出來,也不夠煽情(像金庸古龍都很煽情)。不煽情在武俠圈算不上美德,但對我個人而言卻是種難得的素質。不知道溫先生是因為初入武林文壇還沒被污染,還是有意識的保留這樣的筆觸?
A:您可參看閱讀《科技遊俠─溫世仁》p158-166,我有談到溫先生對武俠的想法。
秦時明月系列,共有八部,分別為「荊軻外傳、百步飛劍、夜盡天明、諸子百家、萬里長城、焚書坑儒、始皇之死、亡秦必楚」。這八部的名稱是溫先生所訂的,他過世前,完成了第一部《荊軻外傳》以及八部的故事大綱(這大綱以他反覆修改的個性也是可能會變動的)。
溫先生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說,他想要嘗試武俠集體創作的方式(我想這也是一種很大膽的形式創意)。所以他會反覆和定期與編輯和作家討論情節構想。但是原始的創意構想都來自於溫先生。溫先生說:一部作品百分之六十來自於原始創意,其餘才是書寫。
故事情節本身才是核心,筆法上在第一、二部有差異,一方面是剛開始嘗試,另方面是執筆者不同。不過整體故事節奏都在溫先生的掌握中,他本來就希望等八部完成之後,他再做一次總潤稿。
煽情不等於風格。溫先生在討論過程中,有思考到您說的部分,但他著眼的是武俠這種「類型小說」的大眾化問題,因為大眾化,所以有可能需要一些您說的「煽情」,但煽情並非大眾化的必要條件。
(二篇之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