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改編
8、《英雄志》即將由大陸的安徽廣電改編為電視劇,在此先預祝成功。聽說之前《英雄志》有一段無結局的影視改編經歷,能否和讀者們談談這段經歷,您從這段經歷得到了甚麼啟示?
答:2006年,台灣製作人項朝正與大陸製作人姜寧遠相中了這個項目,邀集張鐵林、李子雄、潘粵明等人參與影視改編,這部份僅僅拍攝了十七集,雖未拍完,但也因此認識了許多人,我和導演王小列先生、編劇胡建新老師都成了好朋友,特別是編劇胡建新老師,他是一位良師益友,對我的創作鼓勵甚多,可惜由於檔期,他無法參與這次的拍攝活動,我對此深感遺憾。
總之目前心情平靜,只希望這次開拍得以如期完成,並期待電視機前的觀眾能喜愛這部作品。
9、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經常會有是否忠於原著的疑問,您對這方面有甚麼想法?有沒有哪一部武俠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是您最欣賞的?理由是甚麼呢?
答:對任何一個作者來說,當然希望能讓影視忠實傳遞原著,但影視作品有其表述邏輯,從創作的角度來說,我很羨慕那些導演與編劇,他們的思想傳遞手段比文字多得多,他們可以透過聲音與影像來展現魄力,這是文字無法比擬的效應。但我猜他們必然也同樣羨慕原創者,在創作者筆下,所有場景的搭建,都可以輕易透過文字完成,經由這些字句的表述,主人翁的意識可以輕鬆呈現在讀者面前,帶給閱讀者無限的感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作家是完全獨立的創作,但影視卻是集體的作品,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總之,我會尊重未來團隊的改編方向,絕不會橫加干涉。
關於武俠改編方面,我喜歡臥龍生筆下的「仙鶴神針」,這部作品由徐克監製,1993年上映,邀集了當時香港與內地的重要影星,可以說是金庸古龍之外最為成功的改編作品,對比臥龍生先生的晚景淒涼,這部影視作品完全就是一座橋樑,連接了兩個不同的時代,使後人們得以認識上個世代曾經擁有過的輝煌。
武俠大環境
10、您從創作之初走的路子就與別人不同,您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出版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甚麼?您覺得目前出版界的作業方式,不合您的需要嗎?
答:如前所述,我的作品和傳統的武俠小說有些不同,因此初發表時不被各方看好,除了自費出版以外,我也沒別的路走,然而「看人挑擔不吃力」,踏入出版之後,才理解他們為何不看好這部作品,當然,經過了許多年,市場氣氛似乎又開始轉變了。總之這一切都已過去了,孫曉在此也深切的期待出版界的前輩們,能夠給予新進作家更多的機會,獨立出版這條路非常艱難,好的作家應該把時間花費在寫作上,而不是放在排版印刷銷售這些瑣事上。
當然,目前經營出版社比以前更加困難,因為營利更艱辛了,這是一個網路侵權極端氾濫的時代,任何一本書只要有點讀者基礎,立刻會在網路上全文公開,使一切文本創作免費化、公眾化,這個威脅不僅是發生在武俠小說之上,也發生在其他類種的文學之上,更要命的是,這種侵權不只出現在兩岸三地,也發生在北美英語的創作圈裡。電子侵權比過去的紙本盜版嚴重太多,目前紙本書的利潤已被免費下載嚴重侵蝕,而電子書的營利又如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未來出版業該怎麼活下去?借貴刊一角,希望出版界的前輩們能夠集思廣益,解決這個燃眉之急。
11、武俠文類在如今已逐漸式微,您同意這個說法嗎?您認為武俠的出路在哪裡?對於台灣乃至於大陸的武俠作者或出版者,您有沒有甚麼建議可以提供?
答:武俠從未式微,電影、電視和各類遊戲裡,武俠元素仍然存在,而且人們樂此不疲。走向式微的只是正規的武俠創作,年輕一代透過電玩與其他媒介參與武俠,但卻遠離了文字,年長一輩又脫離了武俠閱讀圈,想要讓他們再次關注武俠,難度非常之高。綜合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發現資本市場更關注的是下游的改編,但對上游的原創總是異常冷淡,偏偏創作者面臨的是如影隨形的電子侵權,這使得武俠寫作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還來得艱辛。
面對這種時代的變遷,每個作家都有他們的應變之道。總之不必氣餒,只要持續寫下去,終究會累積出自己的讀者群。但電子侵權必須設法規避,倘若每發行一本新書,立刻被張貼上網,任何一個作家都會因此瘋狂,當然,這些都可以克服,如果一個作家能遇到支持他的出版社,可以較有效的反制侵權,也可以更快的累積讀者,我預祝各位同行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伯樂。
對於武俠這個文種,我的認知和資本市場的看法有著不同,我認為武俠文學未來的潛力不在於武功對打和神功怪獸,而在於這個文種足以承載的重量。武俠的章回模式能夠存活到二十一世紀,本身就是一種奇蹟,這種奇蹟是民族的資產,是一種巨大的思想載體,足以承載一些高位階的嚴肅主題,透過刀光劍影的江湖比喻,其推論過程又不至於使讀者感到陌生,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藏,給予我們寬廣的創作空間,我在此向武俠前輩們表達深刻的感謝與敬意。
(四篇之三,待續)
•四篇之一
•四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