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無法融入團體的孩子
父母和老師可以聯手進行行為治療計畫,來幫助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和有攻擊傾向的孩子。以下的治療目標取材自「我不揮拳頭」行為治療計畫。此計畫是德國小學與幼稚園共同發展出來的一套課程,目的在於幫助容易衝動和有攻擊傾向的孩子減緩這
些行為徵兆,並提高他們的社會行為能力。
◎學習接收並詮釋各種肢體語言
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觀察遊戲中的孩子,或一起閱讀圖畫書,來理解肢體所要表達的各種訊息,例如:有敵意、畏懼或關心。我們要讓孩子懂得如何詮釋這些訊息,也要讓他們能夠分辨之間的不同。
◎認識並覺察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表現出強烈的情緒時,孩子的照顧者要像一面鏡子一樣,即時反照出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他現在正處於害怕、生氣、傷心或高興的狀態,並和孩子就這些感覺來溝通討論,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學習建設性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編註:大人一方面要讓孩子知道有各種不同的情緒很正常,但另一方面也要教導孩子適當表達情緒的方式)。
◎了解人際間的互動方式
可以藉由圖畫書或孩子熟悉的人物,來看孩子討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們要讓孩子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某個人做了某件事,讓我做了某種回應,而我的回應方式也會決定整件事情的發展方向。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具有影響
力,同時我們也能提供孩子許多不同的行為應對模式,讓他們參考和學習。
◎清楚自己的目標
大人可以在孩子進行某個活動時,選擇適當的時機來發問。讓他們說說看,他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他們所採用的策略又是什麼。對談的重點不在於給予孩子策略性的建議,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為了要達成目標,事前對於策略的考量是必要的,而事後對於策略的反省也很重要。
◎控制自我的衝動
我們可以偶而打斷孩子的活動,並請孩子想一想他現在進行的方向。孩子現在所做的事情,和他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背離了目標,那麼就可以透過腦力激盪的方式來找出新的進行方向。大人要讓孩子說出所有他想得到的方法,最後再讓孩子自己決定要採用哪一個方法。
上述目標的重點在於幫助孩子認識並發揮自己的能力,因此大人只需伴隨著孩子,鼓勵他們思考,並盡可能不要主動提出自己的方法。我們可以藉由發問或給予孩子一些遊戲或工作的機會,來刺激他們自主學習的欲望。
(本文摘錄自《我又沒有說謊+一直坐著很無聊》p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