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方法:大聲朗讀
大聲朗讀的方法:大人大聲朗讀文本,孩子看圖聆聽
- 大人在大聲朗讀時扮演「傳遞者」的角色,讓孩子直接與文本互動。視孩子為具有足夠理解能力的讀者,大人不需刻意詮釋文本。好的兒童繪本是作繪者特別為孩子所寫、所畫的,它的內容基本上是孩子可以理解的,只是因為孩子尚未具備印刷文字的讀寫能力(即識字能力),只能透過大人的聲音為他們朗讀書中的內容。因此,在為孩子朗讀時,應該要如同林真美老師在「快樂共讀的祕方」一文中所提出的:「忠於原著、不偷工減料也不加油添醋,讓孩子聽到繪本的原汁原味。同時也能讓孩子不因大人中途的解釋、詢問而分心,更不會因為過多的『演技』,而分散孩子讀圖的機會」。
- 閱讀雖然不是嚴肅的活動,但閱讀是讀者和作者文字之間的心領神會,誇張的表演方式是表演,不是閱讀的本質,雖然它可以吸引孩子的目光,可是一旦這種誇張的方式退出了舞台以後,試問孩子是否還能閱讀呢?不是說,孩子不可以欣賞這種表演。只是我們必須知道這種方式只是一種藝術媒材的呈現,我們也相當鼓勵孩子接觸多元的藝術媒材,但它畢竟不是閱讀的活動。就像觀賞哈利波特的電影和閱讀哈利波特的書是兩件不同的事。然而和書本建立了良好關係的孩子一點都不會覺得閱讀是枯燥無味的活動,反而能從與作者文字的神遊當中得到許多樂趣,一讀再讀。
怎樣才知道孩子「讀懂」了沒? ──大人總想知道孩子讀懂了沒,除了直接問以外,還有別的方式嗎?
- 仔細觀察孩子的閱讀反應:孩子通常會對故事產生整體的感受,他們沒說出口的閱讀反應或許就會留存在他們的心裡,或從他們的談話、藝術創作(畫圖)、遊戲當中呈現出來,只要我們細細觀察,一定可以發現。舉例來說,觀察孩子如何運用讀過的內容或在讀新故事時是否又會提到曾經讀過的故事去做串連?這不僅顯現孩子具有互文讀寫能力,同時也表示孩子所讀的故事已經內化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
孩子的閱讀反應可能會從生活中呈現出來,但也可能會留存在孩子的心裡。有的孩子會立即說出他的想法,但也有的孩子需要時間反覆咀嚼,以及和生活的經驗互相連結之後,才會願意與人分享。如果我們期待的是主動閱讀的孩子,那麼千萬別忘了孩子才是閱讀的主體。我們必須尊重孩子吐納的時間,並等待果實萌發的過程。如果你是細心的大人,你必定能穿越表相看到孩子真正的閱讀反應。
(本文摘錄自阿布拉教育文化2010年編寫的《兒童閱讀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