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孩子分享觀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41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彭心怡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模特兒/可愛寶寶Julian、PoPo
何時教導孩子分享觀?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彭心怡表示,分享觀是可以從小建立的。教導孩子擁有知足、能捨的概念,同時讓他知道自己有能力可將感受到的、實際獲得的事物與他人分享,或是帶給人快樂的感覺。
在孩子多大的時候可開始教導分享觀念?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指出2∼7歲的孩子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並且以具有簡單的推理能力,因此彭心怡心理師認為,父母若能把握2∼7歲的黃金期,逐步引導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運用口語溝通、模仿、想像、扮演去傳遞經驗,孩子就會開始慢慢瞭解分享是一件快樂(與別人互動)的事,同時也可以學到更多有趣的事物,而不再是只有以「自我」為中心。
學習∼從「模仿」開始
從出生開始,我們所表現出來的思考與言行幾乎都是透過與家人的互動學習而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即強調,人的社會行為大部分是透過“觀察學習”獲得的。古人說:「身教重於言教」。
對孩子來說,父母(主要照顧者)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接觸最頻繁的人,舉凡父母的說話方式、吃飯的樣子、日常行為表現,無形中都被孩子學習起來,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他們,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關鍵性角色。彭心怡心理師建議,可讓孩子從「模仿」開始,初步建立分享概念。比方說,每天花五分鐘的時間,和孩子交換心情,或分享當天的感受。
另一種方式是,每天在固定的某個時間點,邀請孩子分享一件他今天想說的小故事(就算是沒有邏輯、天花亂墜地說一些天馬行空的故事也沒關係)。然後在孩子說完之後,給予正面的鼓勵(例如:擁抱、親吻等)。
注意:為避免造成孩子物質上的偏差,以及忽略了分享真正的意義,給孩子的獎勵或鼓勵不要太多物質上的滿足(比方說一直給予孩子想要的玩具)。
從遊戲中學習分享觀
與同儕分享:父母不要一直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而是要讓孩子從互動中去自主學習,讓孩子親自體驗,這也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際互動最自然的方法。之後父母可邀請孩子多分享與同儕玩樂時的經驗。
彭心怡
學歷:輔仁大學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現任: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7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