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狼煙、擋來車 太魯閣族護傳統領域
文/戴定國
花蓮縣秀林鄉「慕谷慕魚」生態風景區6月7日升起狼煙,太魯閣族人聚集入口處,拉著「只有觀光沒有尊重」布條,擋住遊客車輛,他們說歡迎遊客,但希望下車步行進入,避免侵擾生態環境。
慕谷慕魚的清水溪,河床遍佈大理石,溪水穿越而呈翠綠色,素稱小天祥,旅遊業更封為「台灣的九寨溝」,聲名大噪。2006年開放觀光,吸引大量人潮,溯溪者任意在山壁打錨樁、拉繩索,遊客隨意丟棄垃圾。道路不堪負荷而破損,更帶來空氣汙染。
慕谷慕魚屬於山地管制區,每天限量600人,卻幾乎每天有上百輛九人座小巴上山,族人批評警方濫發入山許可證。上月底太魯閣族人召開部落會議,決議禁止九人座巴士進入,只開放步行。
「慕谷慕魚不是觀光勝地,是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但花蓮縣政府說,部落會議的決議如果違反法令,就無效。警方稱該段道路不是私人道路,法令未限制車輛進入,但會依照規定管制人數。
新竹的司馬庫斯部落有相同感受,觀光增加收入,但對生態環境與居民生活的衝擊很大。司馬庫斯只有27戶人家,約150人,尖峰時曾一個假日湧入五百名遊客,居民忙著接待,身心疲憊,生活品質降低,無暇照顧農作和環境。
司馬庫斯的亞拉牧師說,居民開始思索「人潮是不是好事?」道路是開放的,不可能限制遊客,但如果住宿地方減少,自然影響來客率。部落現在周末限制接待350人,找回生活和生態和諧關係,「這樣遊客也能徜徉在更清靜空間,真正地遠離人煙喧囂」。
屏東小琉球每逢假日湧入上萬人,爆量的遊客常在夜間騎機車呼嘯而過,讓居民怨聲載道。義大利威尼斯同樣飽受觀光客困擾,廿多萬人口的城市每年要迎接兩千多萬人,居民紛紛外移。
觀光雖是無煙囪工業,但遊客帶來消費,也帶來災難,如噪音、空汙、水汙染、垃圾等「非工業汙染」的汙染,以及對原住民文化的侵擾。
生態學有「中度干擾假說」,生物多樣性需要適度的干擾,就如嬰兒要逗他,才能刺激發育;生態系如果完全沒有干擾,就安靜不活潑,但太過頻繁與破壞性的干擾,則可能摧毀生態平衡與自然的回復力。
小檔案
位在花蓮銅門部落的慕谷慕魚(Mqmgi),因美麗的山光水色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但這裡實際上是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傳說中,先來到木瓜溪開墾的太魯閣族家族名為Mqmgi,因此此地便被命名為「慕谷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