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空下的學堂》描述3個印尼年輕人如何用教育改變弱勢兒的未來,書中穿插當地景緻跟小鎮生活。(圖/慢工出版提供) |
|
|
青空下,孩子們拿舊紙箱當畫紙,燒焦的木炭作筆,自由畫下無邊想像。從旁溫柔注視的指導老師,心中想的全是怎麼讓這群中輟孩子重返校園。
《青空下的學堂》描述3位對兒童教育懷有熱忱的年輕人杜德、班吉和愛迪,如何在各自崗位上發揮己力,讓物資缺乏的小城孩子學會讀寫,建立自信,也讓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孩子彼此交流,一起學一起玩。本書在中、印雙語並陳的旁白下揭幕,發生在印尼西爪哇打橫的故事對讀者而言,看似遙遠,但情節中不時顯露的教育資源不均、老師掛念孩子發展的心情,對台灣讀者來說絕不陌生。
溝通轉個彎 居中翻譯意外成作者
出版人黃珮珊出過多本記錄真實人生的漫畫作品,將出版方向定調以東南亞為主後,她持續關注相關議題並挖掘適合的作者。透過香港友人牽線,黃珮珊輾轉認識了本書繪者Leo。由於Leo不懂英文,溝通得透過兩位窗口英印轉換。從2013年初識到議題抵定,中間經歷漫長的來往協商,故事的草案從5、6頁的大綱最終發展成一百多頁的成品。有趣的是,最後採用的故事點子來自當初擔任翻譯窗口之一的杜德,「描述東南亞的孩子們」成為本書的核心意念。
拋開起承轉合 閱讀《青空》韻味多
黃珮珊解釋,看慣商業漫畫的讀者可能不習慣《青空》的敘事方式。沒有明顯的起承轉合,沒有刺激的高潮迭起。讀者從書中看見的是印尼孩子們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就像中東兒童電影那般,沒有人為的矯揉造作,故事真實地表達出角色們的生活和思維。她認為正是因為無法用「一個故事」概括整體,看似鬆散的描述手法反而耐看,讀者每次閱讀都可能注意到不同的地方。
保留印尼文 助主角讀自身故事
由於目前《青空》一書還沒有找到出版社在印尼發行,黃珮珊嘆若故事不能以原文方式存在太可惜了,希望藉由中印雙語並陳,至少讓故事中的孩子們也能看懂自己的故事。她推薦讀者若有機會接觸印尼移民工,看完本書後可把書送給他們。目前多數人對東南亞的描述多停留在旅遊趣事或其過往革命、戰爭的歷史,較少觸及當地真正的生活,她也期許未來能透過類似《青空》的模式,讓當地人為自己發聲。
慢工的東南亞書系下次預計出版《Halo-Halo馬尼拉》,Halo-Halo意指混在一起攪一攪,是菲律賓著名的一種甜食。作者Jimmeh Aitch(黃駿)以「台灣新郎」的身份描述親家和自己在馬尼拉的軼事。本書醞釀4年,年底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