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玄奘西行途中,以持誦《心經》化解危難的故事,記載於《慈恩傳》、《神僧傳》以及《唐梵序》,引文如下:
《慈恩傳》:
從是已去,即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遶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神僧傳》:
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通,虎豹藏形,魔鬼潜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
《唐梵序》:
我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師若受持,可保來往。遂乃口受與法師訖。至曉,失其僧焉。……憶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則輙現珍蔬,但有誠祈,皆獲戩祐。至中天竺磨竭陀國那爛陀寺,旋遶經藏次,忽見前僧,而相謂曰:「逮涉艱嶮,喜達此方。賴我昔在支那國所傳三世諸佛心要法門,由斯經歷,保爾行途,取經早遝,滿爾心願。我是觀音菩薩。」言訖冲空。
由上列文獻的記載,可知玄奘於西行途中,在遭逢各種困境時,除了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外,主要是靠持誦《心經》,才能化險為夷。如前引《慈恩傳》中「…逢諸惡鬼…雖念觀音,不能令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的內容,說明玄奘遇惡鬼時,誦《心經》的力量,更勝於念菩薩名號。
又,《唐梵序》中「賴我昔在支那國所傳三世諸佛心要法門,由斯經歷,保爾行途,取經早遂,滿爾心願。」 ,更說明玄奘能順利取經返國,持誦《心經》的効力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上面的感應故事,說明玄奘在前往印度取經之前,就認識了《心經》,接著進一步探討玄奘學習《心經》的過程。據《慈恩傳》等三種文獻所載,主要有二種不同說法,一說是:玄奘在「四川」,向一位「疾病者」學習;另一說是玄奘在「罽賓國」,向一位「疾病僧」學習。相關文獻如下:
《慈恩傳》:
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慜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
《神僧傳》:
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鎖房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由來。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
《唐梵序》:
遇一僧有疾,詢問行止。……師曰:「……我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師若受持,可保來往。」遂乃口受與法師訖。至曉,失其僧焉。……憶而念之四十九遍。
上面三則感應事蹟中,關於玄奘學習《心經》的地點有二種說法,一說是四川,一說是罽賓國(今喀什米爾)。而傳授心經的人,是個患有疾病的(僧)人,但未說明是梵僧或漢僧,也未說明所傳是梵本或漢譯本《心經》。
由於玄奘此一階段學習《心經》,隨即應用於西行途中,誦經化解障難。因此我們不禁好奇,玄奘所學的《心經》究竟是哪一個版本?梵本或漢譯本?
(以下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