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林光明教授著作:《光明論文選集》
玄奘西行途中所持《心經》的可能版本有二,一是漢文意譯本,二是梵文本。而梵文本的情形,又可分為兩種:一是漢字音譯本,另一是梵文本。以下從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玄奘西行前的《心經》漢文譯本
玄奘翻譯《心經》,是在印度返國之後,於唐貞觀廿三年(649
AD)完成。因此他在西行途中所持的《心經》,決不可能是他自己的譯本。而較玄奘早譯出的《心經》只有兩本:一為三國時代吳支謙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另一是姚秦鳩摩羅什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支謙的譯本,譯出後不久就亡佚了,內容詳情不明。而羅什的譯本,以玄奘的博學,當時他應該看過。關於玄奘西行途中是否持羅什本,曹仕邦教授在〈中國佛教譯經史研究餘瀋〉一文中提出:
若病人所授乃什公所譯漢本,則奘公或不至於在此時才知有其經而「因常誦習」,故病者所授為梵本無疑。
曹教授認為:玄奘早已知道有羅什的譯本,但在病人傳授《心經》之後,才常常誦習,所以他持誦的版本應該不是羅什的漢譯本。
關於這個議題,筆者從版本比對中發現:羅什翻譯的《心經》,其內容與玄奘本有幾個很類似的地方,但卻是梵文本或其他的版本所無。例如:「度一切苦厄」一句,在梵文本中沒有,而羅什與玄奘的譯本有。又如:「遠離顛倒夢想」中的「夢想」,也見於羅什、玄奘本,在梵文本中也無此句。
因此玄奘翻譯《心經》時,參考了羅什的譯本,故增添「度一切苦厄」等句,是極有可能的。然而玄奘的翻譯習慣,向來以嚴謹為人稱道,何以在翻譯《心經》時增加了梵文沒有的句子?這讓筆者想起一個可能性,會不會是玄奘西行途中,念的就是羅什的版本,所以才在他自己翻譯的《心經》中,加上「度一切苦厄」及「夢想」等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