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咒語漫談解說:西藏寺院建築中的蘭札梵字
本期目錄:
光明文集《蘭札體梵字入門》精裝本
光明文集《蘭札體梵字入門》精裝本 編著:林光明 教授
蘭札梵字是公認最美也最難學的一種梵文字體,本書蒐羅許多珍貴之漢地、西藏以及尼泊爾的蘭札文獻,為數百年來第一本以漢文撰述的蘭札體梵字入門之教學書。本書的設計條理分明,循序漸進,深入淺出,不僅是初學大眾的學習入門指南,也可作為學者專家之研究參考必備。
前言
摘錄自林光明教授論文,原文發表於木柵政治大學2004年12月,佛教藝術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藏傳佛寺建築的一大特色,是從外牆到內壁;從門楣、橫樑到檐柱之上,都有蘭札梵字的蹤跡。在西藏,幾乎每一間寺院,甚至苯教寺院中,都有蘭札梵字的存在。
苯教寺院中轉經輪上的「蘭札字」,與一般藏傳佛寺的轉經輪有兩點不同。其一:苯教寺院中轉經輪上的字跡是反寫的鏡像字(註:按苯教吸收佛教的內容,但習慣以與佛教相反的方式書寫。如佛教的「卍」字是向右旋,苯教則向左旋。隋唐時期,佛經中的「卍」有時作「卐」,寫法不一,有些混亂。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出,應以「卍」為準。逆時針方向的「卍」和順時針方向的「卐」,在西藏是有區別的。藏傳佛教以「卐」為吉祥標誌,將「卐」寫在廟門、牆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則是苯教崇奉的符號,藏語稱「卍」為「雍仲」,意為「堅固」。苯教認為「卍」含有「固信不變」的意義,將「卍」寫在廟門、牆壁、經書和宗教畫卷上;有些地區的藏民,在逝者的額上畫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時針方向,藏傳教是以右旋的順時針方向,圍繞著寺院、佛塔、神山、聖地巡禮的。「卍」和「卐」,也表示苯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巡禮方式。)。如上轉引之圖片,雖然也可能是原書製版時,誤將圖片反轉,而造成鏡像的效果。不過由於苯教的轉法是與佛教的相反,佛教的傳統是按順時針方向轉,而苯教則是以反方向轉動經輪。由圖中老人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動作,可知此圖並非倒置。其二:苯教寺院中轉經輪上的咒語,並非六字大明咒。筆者將其中較明顯的三個字反轉成正字,可解讀成,此三字皆不是六字大明咒的咒文。
蘭札梵字簡介
雖然蘭札梵字在藏傳佛寺中十分普遍,但是經過十年文革的浩劫,許多佛寺文物都遭到大肆破壞,即使後來修復,也已經不是原本的形制。如文革前桑耶寺的外牆時輪咒牌,修復後變成無咒語的圓牌。 了解藏傳佛寺與蘭札梵字的關係,對於保護及修復工作有所俾益,同時也有助於了解藏傳佛教藝術及密教文化、思想。但是,蘭札梵字在寺院中的意義相關研究付諸闕如 ,為彌補此一缺憾,筆者不揣翦陋,整理撰寫成此篇文章。 本文舉前藏的布達拉宮、小昭寺、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桑耶寺,及後藏的札什倫布寺、夏魯寺、薩迦寺等著名寺院建築中的蘭札梵字為例,說明蘭札梵字與西藏寺院建築的密切關係。 「蘭札」是梵文的譯音,藏文為lan-tsha,原意是彩色或喜悅之意。它是西藏與尼泊爾地區,常用來當金石銘文或書寫梵文經名標題 的一種文字。 蘭札字是梵文字形的一種。有關梵文的起源與各種字形介紹,可參考拙著《梵字悉曇入門》 第二章中的說明。蘭札梵字的形成約於公元十世紀或十一世紀時,至今仍在尼泊爾流行,其傳入西藏的時間不詳,但傳入漢地的時間,則是自元代隨著藏傳佛教傳入。 由於蘭札字是用竹筆(類似美工用平頭筆)書寫,書寫時需運用竹筆的特性與技巧,所以字形特別華麗美觀,但也因此讓人難於學習,以致不像早期悉曇梵字的流傳普及。
(未完,以下待續)
林光明教授開講!生命電視台「梵漢咒語大講堂」
咒語漫談期許
「咒語漫談」是林光明教授的專欄,固定每月十五號與三十號刊登。本專欄將陸續介紹梵文、藏文、悉曇與蘭札等不同咒語,更希望藉由電子報的發行,來讓更多人認識佛教咒語。
我們期望,藉著電子報「咒語漫談」的廣傳,所有佛教徒將使用共通法本唸誦同一咒語;且讓我們一同努力。
咒語百科全書
咒語相關辭典
各式咒語書籍
咒語CD錄音帶
咒語課程教學
客服專線:(02)2762-5540、傳真電話:(02)2763-2778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五段69巷2弄36號 「咒語漫談」全部圖文係屬嘉豐出版社,版權所有。 「咒語漫談」歡迎諸位大德傳閱。唯用於學術研究或商業用途時,請先來函取得授權。 非經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任何權益侵犯,絕對依法追究。 Copyright © 2006 Mantra Publisher.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