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有複元音,但沒有複輔音,所以在轉寫音素文字的語詞時,往往需要用整個音節去對應外語複輔音中的一個輔音。例如英語中的姓Smith是一個音節,轉寫成漢語變成「史密斯」三個音節。用漢語轉寫外語的音,往往需要增加音節的數目。(註:請參閱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頁63。)
上面說過梵文咒語的音譯,重視保留原音及音聲正確,所以,以漢語音譯梵語,古人以較嚴謹的音譯方式轉寫音素文字中的複合子音。以上面所舉英語Smith轉寫成漢語「史密斯」為例,若依古人轉寫音素文字的方法,應寫為「史密二合斯半音」,這樣嚴謹的方式,不會出現在一般音譯上,而是古代譯師在音譯梵文語詞力求音聲正確的目標下所研究發展的方法。咒語中常見的例子如:svāhā,以漢字音寫為「莎婆二合引訶引」;ratna,以漢字音寫為「囉怛娜二合」(也有譯為「喝囉怛娜二合」,如〈大悲咒〉);trayāya,以漢字音寫為「怛囉二合夜引耶」。從古人音譯梵咒的用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已經意識到漢語的基本結構與梵語不同,所以以這種善巧方便呈現梵文音聲。
以兩個漢字加以「二合」標記,以示梵文的複合子音,須注意「二合」是指分別取兩個漢字的聲母音素,拼合在一起。不同於與音韻學上另一術語「反切」,「反切」是漢語的古代注音方法,將第一字的聲母,與第二字的韻母,合併發音。而「二合」是取兩個漢字的聲母,加第二個漢字的韻母。「二合」和「反切」在漢語音譯梵咒的用例均可見到。
漢語中沒有複輔音,以漢語音譯梵語的複輔音,除了「二合」(二個子音相連),還有「三合」(三個子音相連)乃至「四合」(四個子音相連)。可見得漢語裡的複輔音
,沒有梵語那麼豐富。(註:至今為止,在漢語各方言裡還沒有發現真正的複輔音。參閱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2004年7月7刷),頁100。)
(未完,以下待續)
(編按:由於字型支援的關係,專欄「咒語漫談」裡的梵文與藏文原文、羅馬拼音轉寫等種種字體,幾乎皆無法在網路上忠實呈現;我們
有時必須因應字型支援作一些編輯的處理,因此網路版本可能和原文有所差異,還請讀者同修們特別留意。
在累積一定的稿量以後,我們預計將「咒語漫談」的專欄集結成冊,屆時,我們除了將電子報裡缺漏的梵文羅馬拼音、藏文羅馬拼音全部補足,並添增梵文咒語悉曇原文、藏文咒語藏文原文以及簡易國語注音,敬請
讀者同修們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