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林光明教授論文「試析佛教咒語音譯的在地化與國際化」,原文發表於「宗教比較視野與對話—宗教研究在地化與國際化」國際學術會議」
上面二項說明梵文語詞中有幾個字母,漢語就以幾個字(音節)音譯對應。但是在梵文的鼻音韻尾時,漢譯則以少字對應多音素。此中,我們仍須扣緊漢語的語言結構單位是「一字一音節」的原則來探討。
漢語字音中韻尾的特性,在音譯梵語鼻音韻尾時,只要選用漢字中含鼻音韻尾的字即可,無須再增加音節(字)。如saṃcodite音譯為「散祖儞帝」,samanta音譯為「三滿多」,其中saṃ音譯為「散」一個字,man音譯為「滿」一個字,「散」和「滿」都有鼻音韻尾,漢文以一字(一音節)表達即可。這是因為漢語的音節特性,在音譯梵語音素文字時所發生的現象;並非梵語的每一音素,都一定要以一個漢字對應。
梵文字如果以子音收尾,只有八種情況:k,
t, t, p, ṅ, n, m和止聲(visarga)(註一:請參閱R. Antoine S. J.著,梅迺文譯《梵文文法》,頁94。),
其中除了止聲以上下排列的兩點表示,其他七字是以去母音符號(virama)表示該子音是單音而非音節。
若將梵文子音收尾的八種情況,比較上面所說漢語字音韻尾中的鼻音
ㄢ,ㄣ,ㄤ,ㄥ] 和入聲字 [p, t, k],會發現它們的特質很相近。梵文子音收尾的八種情況中,鼻音有三個 ṅ, n, m,其他為 k, t, t,
p。(註二:從梵、漢韻尾音素特性相似的情形,讓人驚訝不同語系間竟有如此相近的特徵。各種不同語系的源頭為何,值得進一步探究。)而以漢語音譯梵文中的去母音(virama)和止聲(visarga)時,沒有任何標記。如咒語中常見的phaṭ,漢語常音譯為「泮吒」;amṛtābhiṣekeḥ音譯為「阿蜜栗多鼻曬罽」、āyuḥ音譯為「阿慾」,從漢字看來沒有任何標記,因為半音、止聲已蘊含在一字之中了,「罽」和「慾」字在古音裡應該都是入聲韻的字音。
上面是從語言系統和語音結構,分析漢、梵之間的差異,以及音譯時所發生的種種現象和因應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