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代的編輯成果,《大正藏》收錄的相關資料如下所列,茲引用各書二、三行內容,列之如下:
(1)梁代,寶唱的《翻梵語》十卷 。
•多陀阿伽陀(亦云多薩阿竭亦云怛薩阿竭 論曰如法相解諸佛安隱道來不去也) 大智論第二卷
•阿羅呵(亦云阿梨訶 論曰阿羅名賊呵名為殺亦云應供)
•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佛 論曰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
本文作者的意見:這是用漢字音譯詞與漢字義譯並列,沒列出梵文原字,且若梵文的字源知識不足,對第一例「多陀阿伽陀」中何以有「阿」字也會看不懂。

本文作者的意見:這是用悉曇梵字、漢字音譯與漢字義譯對照,但(2)、(3)不識悉曇字則看不懂。(4)雖不識悉曇字,看漢字音譯也可念出梵文發音。
(5)宋代,法雲編《翻譯名義集》
•梵語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闥阿竭。後秦翻為如來。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以法身釋。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以報身釋。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約應身釋。
•阿羅訶。秦云應供。大論云。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亦翻殺賊。又翻不生。觀經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阿盧漢翻殺賊。
本文作者的意見:這是用漢字音譯詞與漢字義譯並列,沒列出梵文原字。
註一:《佛經語言學論集》,萬金川撰,匯流第七〈二、文化輻輳下的佛經音寫詞〉,頁278。
註二:《徐梵澄集.佛教密宗真言義釋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2),頁211, 219。
(未完,以下待續)
(編按:由於字型支援的關係,專欄「咒語漫談」裡的梵文與藏文原文、羅馬拼音轉寫等種種字體,幾乎皆無法在網路上忠實呈現;我們
有時必須因應字型支援作一些編輯的處理,因此網路版本可能和原文有所差異,還請讀者同修們特別留意。
在累積一定的稿量以後,我們預計將「咒語漫談」的專欄集結成冊,屆時,我們除了將電子報裡缺漏的梵文羅馬拼音、藏文羅馬拼音全部補足,並添增梵文咒語悉曇原文、藏文咒語藏文原文以及簡易國語注音,敬請
讀者同修們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