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的歷史,即使我們不把清朝及前身「大金國」在關外的那些歲月算在其中的話,從一六四四年順治帝登基至一九一一年宣統帝退位,也有整整二百六十八個年頭。
兩百多年間,一個由長城外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在其強盛時期形成了空前規模的國土與國力,成就了滿漢蒙藏等各族共有的帝國。他曾成功地抵制沙俄的東擴,也成功地整合了大漠南北各民族,大中華的概念由此形成。在它的歷史中,不見外戚專權、宦官亂政、藩鎮割據。滿族統治者致力於漢族的融合,滿漢逐漸融合為一體,而漢族文化始終處於核心地位。這樣一個含括多民族的強盛王朝,在步入近代時卻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中,從繁榮昌盛走向衰敗落後……
從高壓統治到懷柔政策
以武力取得天下的清廷在入關之初,仍然迷信武力,企圖以強權維持其對漢族的統治。一方面制定法律,強迫漢族承認滿洲禮俗、服從滿洲貴族的統治。如頒布「剃髮令」,強迫漢族剃髮結辮,抵抗者格殺勿論,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謂。又制定「逃人法」,一方面對那些被滿洲貴族所奴役而逃亡的漢民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另一方面則侵奪漢族財產,用「圈地」的形式,廣佔漢族土地,並且針對富庶的江南地區展開掠奪,打擊漢族的豪強勢力。
這些強勢的民族壓迫政策使新興的滿洲政權處境艱難。如果失去漢族官紳地主的支持,滿洲政權是難以立足的。這種處境促使統治者改變統治手段,此番轉變發生在康熙皇帝時期。
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一年。這一時期,清政權平定南方的「三藩」叛亂,將臺灣納入清版圖;安撫蒙古、西藏,大體完成全國統一。同時,康熙注重發展社會經濟,勸課農桑、興修水利、輕徭薄賦,修復因戰爭造成的損害;另一方面,清廷加強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開科舉、設史館、修明史以博取支持,因而使清政權在漢文化中獲得認同,逐漸鞏固了統治。
在康熙之後的雍正、乾隆都繼承康熙的政策。三位皇帝在位共一百三十餘年,佔了清代國祚的一半;在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裡能夠保持社會持續發展,在中國歷代王朝中是絕無僅有的。然而這段時間也隱含了各種負面因素,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來。
錯把「陛」下當「狴」下 革職還算小事
清廷不僅用漢文化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同時也藉此來對付他們,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文字獄」。凡有涉及民族偏見的字眼,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清朝統治者對明末清初的文人,一則招撫,一則對排滿思想採取高壓手段,甚至濫殺無辜。康、雍、乾三朝,文禍極盛,見於史載的文字獄案件即有百起之多。
康熙二年,浙江湖州有個文人莊廷龍刻印了朱國楨編寫的《明史》,又請人增添了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的事,其中多有涉及東北女真族的內容,被人告發。時莊廷龍已死,康熙竟下令開棺戮屍;其他作序者、刻印者、校閱者、售書者、藏書者被殺害七十二人,充軍邊塞的達幾百人。
康熙五十年,又有人告發,在翰林戴名世的文集裡,有對前明政權表示同情的文字。於是,清廷下令把戴名世打進大牢,判了死刑,株連無辜者二百多人。
雍正時期,有一次,翰林徐駿在奏章裡,錯把「陛」字寫成了「狴」字。雍正一看大怒,立即下令把徐駿革職。在等待判決的日子裡,又有人告發,在徐駿詩集裡有「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句,便牽強附會地說「清風」二字是影射清朝。雍正定徐駿犯了誹謗朝廷罪,立即處死。
再如雍正四年,禮部侍郎查嗣庭出任江西考官,出題有「維民所止」四字,有人便認為這是去掉雍正二字之頭。雍正遂把查嗣庭打進了監獄,判了死刑。
像這樣荒唐的案例舉不勝舉,其中絕大部分文字獄,完全是牽強附會,挑剔文字過錯,一句詩、一個字惹來殺身之禍,在康、雍、乾三朝比比皆是,嚴重禁錮了知識階層的思想。清初文字獄是朝廷為了維護滿族皇權的優越統治地位,而對任何反滿思想的嚴厲壓制。「文字獄」不僅砍掉許多會思考的頭顱,也使知識分子不再自由思考,學術風氣轉向保守。
滿洲人入主中原之後,在文化上不僅利用漢文化作為統治手段,同時也由於全面進入農耕區,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習俗,而瓦解了滿洲人原來的氏族制。滿洲人在戰爭過程中形成的「八旗制」也開始頹廢,這種兵農合一的基層政治組織形式曾經是滿洲人馳騁戰場的強力武器。
歌舞昇平下的暗湧浮動
「康雍乾盛世」末期,除了這種文化上的保守趨勢外,龐大的國家機器亦已顯示出越來越多的裂縫。乾隆在位後期,為了標榜功績,拼湊「十全武功」裝點盛世門面。他本人好大喜功,追求虛名,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財富。更加嚴重的是,吏治腐敗日趨嚴重,大小官吏奢靡成風,營私舞弊,賄賂公行。軍隊也開始腐化,武備廢弛。不論八旗還是綠營,都不勤操練,荒於武事,戰鬥力嚴重下降。長時期浸淫於「歌舞昇平」的虛假繁榮中,使統治者對朝政的每況愈下放鬆了警惕。
另外,征服了先進的漢文化並加以吸納之後,令滿洲族產生了一種自信的心理,陷入自滿的泥淖之中。這時的漢文化由於政治的強勢力量而被強化為不可動搖的意識形態,由此形成了清廷閉關鎖國政策的文化根源,滿足於「天朝上國」般夜郎自大式的憧憬中。
〉〉〉揭穿繁盛表象下的重重內幕,看更多王朝的命運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