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出售》
2014年元旦出售
三島生前最後一部娛樂性小說,許多書迷也未曾看過的三島娛樂作品,謎一般的著作。
一個自殺失敗的男人,為求結束生命,在報紙上公告「Life for Sale」,沒想到真有顧客願意上門購買其生命,一位位神秘詭異的顧客,將他捲入了無法預知的危險事件裡……
「他只是心想,就連報紙上的字也全都變成了蟑螂,那我活著又有何用……」
一個備受肯定、坐領高薪的廣告創意人為何要自殺?
【解說】三島由紀夫的全能與無能(節錄)
自殺未遂的年輕人,心想機會難得,既然撿回一條命,乾脆豁出去在報紙刊登「性命出售」的廣告。而且馬上出現買家,任務是要幫秘密組織頭頭,殺死包養的美艷人妻。年輕人接下這個任務,並開始接近美艷人妻,當兩個人正在翻雲覆雨的時候,頭頭竟然出現。心想這下肯定一命嗚呼了,沒想到對方竟然饒他一命,隔天早上是美艷人妻被發現陳屍在隅田川。
第二個買主是一個熟齡女圖書管理員,要他幫忙把寫著喝了就會想自殺的麻醉藥配方之罕見書籍賣給秘密組織的任務。到了現場,對方命令他親自測試試喝看看會不會真的想自殺,他心想機會來了,正要出手的時候,熟齡女圖書管理員竟忽然舉槍自盡,好像是熟齡女圖書管理員單戀上羽仁男(主角的名字),才會替他自殺身亡。
到目前為止都算出師順遂,主角猶如一匹翱翔在染成憂鬱藍的天空中的天馬一般;飽嚐志得意滿的飛翔感。在凡間蠕動的螻蟻,更何況對手都是女流之輩;右手才輕易地處理掉美艷人妻,左手也不費吹灰之力地殺掉熟齡女性。
愉快的肉體、陰鬱的精神都各自單獨的誘惑過來,卻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座右銘是至少要允文允武的三島由紀夫所營造出來的人物,對那些東西完全茫然無覺,覺得毫無所謂。一旦已經決定連命都可以不要的羽仁男,在這個世上已經無所畏懼。
「就像毫無自我意識,被線操縱著走著那樣;毫無責任的全然看開,跟自殺前簡直判若兩人。人生可以說是輕鬆無比。」
像是流洩著摩登爵士的背景音樂那樣,步履輕鬆,心情好到讓人不禁想吹口哨。放棄自我,如果說還會在意甚麼--恐怕眼前也只看得到「性命買家」這樣的字樣。為身分不明,或許是神祉也說不定的對象獻上性命,因為受制於受操縱的線,才能夠完全不受地球重力的影響地存在著;也才能夠做到「毫無責任的全然看開」、「一派輕鬆」。
被重力法則支配的人世間所束縛的「自我意志」,換言之,如果輕易放棄形同人類重擔的自我,就完全不會再為這個人世間所束縛。突然四周化為無重力空間,他像乘坐熱氣球那樣開始飄遊在無限的虛無之間。將性命獻給「某人」時,相對來說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自由感。生命輕如鴻毛,形同無我,所以我可以像虛無那樣自由全能。
這個日式的冷酷小說,以就連伊恩•佛萊明的「007系列」也比不上的輕快輕挑風格開始馳騁,但是終究透露出冷酷構思是假象,內在或許是純日式的疑惑。意即所謂的武士道乃視死如歸的「葉隱」美學,或是生命輕如鴻毛(藉以鼓舞戰爭中的特攻隊員),這種大公無私的思想,方才是真金不怕火練的內在,冷酷會不會只是短暫的舞台服裝
但是這樣說似乎也可以通,一旦到達無我的境界,外在的衣裳便是一切,衣裳下面的內在——肉體,便形同健身鍛鍊而來的裝飾用衣裳;將這視為作者所謂的「恐怖漫畫」,單純地享受它會不會是最恰當的接受方式。
發表的雜誌是年輕人走向的雜誌(「Play boy」昭和四十三年刊載),「葉隱」美學也好,「恐怖漫畫」式的冷酷風格也好,或是因為「性命出賣」這樣的標題,終於開始風靡一世的東映流氓電影偏好的通俗行動主義哲學,加入大量這一類大受好評的構思。就無話可說了
確實到小說的中段為止,充斥著羽仁男暴露狂般,暴露男根大搖大擺到處炫耀,這樣視若無賭旁若無人的行徑。但也僅止於前半段羽仁男主動尋求女伴那邊而已,後半段以其說羽仁男變成女性們尋求男伴的對象,不,倒不如說他變成誘餌會不會比較貼切,忽然出現暴露狂的影子,他只是拼命地在逃避罷了。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如此一來恐怕連「葉隱」、恐怖漫畫、東映發行的流氓電影也無法說明得通,沒錯,男根中心主義的暴露偏好,不過是要掩人耳目的保護色,行動主義哲學是面具,面具的背後會不會隱藏著出人意表的真面目。
究竟那個真面目是甚麼,一言以蔽之就是對沒落跟頹廢的意志,我知道這是有點唐突的定論;但是我之所以會這樣認為,是因為促使羽仁男想要自殺的動機,讓人覺得似曾相識。
羽仁男會覺得活著也一點意義都沒有,是因為某日在看報的時候,「像是映入眼中的印刷鋼字,都全部變成蟑螂」,而且「那些蟑螂還閃著油亮的背逃開」。
在維也納世紀末詩人霍夫曼史塔(Hugo von Hofmannsthal) 〈參道思書信〉這一篇隨筆文章中,十幾歲就寫下天才級詩作的少年詩人,在幾年後境遇急轉直下,遭遇「……想說的話像口中完全腐敗的菌菇,整個粉碎開來」這樣的體驗。原本享受天馬行空的全能感,竟然失速從可以充分駕馭文字,讓文字發光發熱的天空墜落,說出「像腐敗的菌菇」整個粉碎開這樣的話。沉痛地坦白說出的以其說是曾經被奉為少年詩人的參道思卿,倒不如說是十幾歲就以少年詩人之姿出發的霍夫曼史塔自己的失語體驗。一方面書中人物只不過是廣告代理店的廉價廣告文案創作者,《性命出售》的羽仁男雖然在層度上有差,但也是從全能感發光發熱的高度,失速墜落無能的晦暗中,在沒落跟頹廢的泥沼中拼命掙扎。
三島由紀夫《性命出售》這樣不容質疑的即興演出,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應該是模仿霍夫曼風格的典雅隨筆構想而來。他在戰爭時期才十幾歲時,就以少年詩人之姿,創作《百花怒放的森林》,戰後在大眾社會狀況中,馬上寫出《性命出售》,隱約可見宛若賣文作家的落魄。從頹廢文學的精神脈絡來看,諾貝爾獎提名人級的大作家違背戰後普羅大眾社會觀念,藉以打發時間,來安慰自己落魄之身的境遇。化身女吸血鬼、中產階級淫亂女子的包養對象,只是不敢坦白說出身體慢慢毀壞的快樂似乎也不錯。其實小說後半段賣身給女人的安排,跟前半段「出售男性」相較之下,稍微散發出平安時代王朝文學風的甜美。
〉〉〉性命出售之後,得到的報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