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年代》(全譯本) 7/15上市
伊迪絲•華頓◎著 伍晴文◎譯
★ 1921年獲普立茲文學獎,首度由女性作家獲此獎。
★美國文學不朽名著,入選藍燈書屋(The Random House)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企鵝出版社(Penguin)編選20世紀經典小說之一。
★ 1993年由薇諾納.瑞德、丹尼爾.戴.路易斯、蜜雪兒.菲佛三巨星領銜主演,馬丁.史柯西斯執導 IMDB 7.3 好評推薦 眾口鑠金同名電影原著
★《紐約時報》書評:「言語隱晦、舉止收斂,卻可從受縛心靈中感知一股熱切無窮的渴望熊熊燃燒著!」
【作者介紹】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 1862—1937)
伊迪絲出身紐約上流社會,少女時期便愛好寫作。二十三歲與波士頓名流紳士結婚,兩人門當戶對,但婚後貌合神離,導致伊迪絲長年抑鬱,最後於結褵二十八年後離異。她晚年旅居法國,投身慈善事業,支持印象派畫家,且著作不斷,筆鋒詼諧機智帶幾分批判,於一九二一年以《純真年代》贏得普立茲文學獎,並三度被提名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有「文學貴婦」之稱。其他重要作品有《高尚的嗜好》(The Greater Inclination, 1899)、《馬恩河》(The Marne, 1918)等書。
-----------------------【內文摘錄】-----------------------
華拉克劇院那天晚上擠滿了人。
上演的劇碼是《流浪漢》,由迪翁•鮑希考特飾演主角,哈利•蒙塔和雅達•黛絲飾演一對戀人。當時正是這個優秀英國劇團的鼎盛時期,因此《流浪漢》這齣戲總是場場爆滿。樓上觀眾的熱情毫無保留,前排及包廂的觀眾對於陳腐的情感與譁眾取寵的劇情總不吝報以微笑,就跟樓上的觀眾一樣喜愛此戲。
其中有一場戲,尤其抓住滿場觀眾的注意力。那是當哈利•蒙塔與黛絲分手時候,傷心欲絕地幾乎只說得出幾個字向她道別,爾後轉身離去的一幕。女演員站在壁爐邊,低頭凝視著爐火,她那一身沒有任何時髦裝飾或滾邊的灰色喀什米爾羊毛衣,緊貼著她修長身軀,垂曳在她腳邊。一條細細的黑絲帶繫於頸上,絲帶兩端飄垂在身後。
當她的情人轉身離去時,她將雙臂撐靠在爐架上,整個臉埋在手心裡。他走到門口停下來回頭看她,接著又偷偷走了回來,拉起絲帶的一端吻了一下,然後悄然離去。她則完全沒有聽到他的動靜或改變她的姿勢。帷幕就在這寂然的分手中落下了。
紐蘭•亞契總是為了這一場戲來看《流浪漢》的。他認為蒙塔跟黛絲離別的這場戲,毫不遜色於他在巴黎看到的克羅塞和布列桑或者在倫敦的梅傑•羅伯斯頓和肯道爾兩組配對。這場戲靜默無聲的哀傷,比其他著名道白更引他動容。
那天晚上,這一小幕劇情給他的感受更為深刻,讓他想起自己—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個星期或十天前,跟奧蘭卡夫人傾談後離別的景象。
要在這兩個情景中找到共同點,就像要從這兩組人的外表中找到共同點一樣難。紐蘭•亞契無論如何也裝扮不出年輕英國演員那樣浪漫俊俏的外表,而黛絲小姐是位高的紅髮女子,她那張蒼白可人的醜臉,跟愛倫•奧蘭卡充滿生氣的臉孔也不相像。再者,亞契和奧蘭卡夫人也不是在令人心碎的無言中分離的情人,他們是以委託人與律師的身分交談後,律師覺得這個案子十分棘手的情況下分手的。那麼,這之間到底有何相似之處,教這位年輕人回想起來會如此怦然心動?看來應該是奧蘭卡夫人蘊含一股神祕力量,每每令人想到那些不同凡響的悲劇與動人情事。她幾乎沒說過什麼會使他產生這種感覺的話,但那已然成為她內在的一部分,不是來自她那神祕的異國背景,就是來自她本身具有的戲劇性、熱情、與眾不同的特質。亞契總認為,相較於人天生喜歡惹事端的傾向,機緣與環境對人的影響實際上是很小的。他這樣的想法,其實就是從奧蘭卡夫人身上開始感受到的。這位沉靜近乎消極的年輕女子讓他覺得,無論她怎地費盡心力迴避,會發生的事情終究會發生。有趣的是,她往昔那種充滿濃厚戲劇性的生活,讓她本身挑起事端的傾向反倒隱而不現了。正是這種奇特的淡然態度,使他覺得她曾從大漩渦中爬出來:那些她泰然面對的事情,便是她曾奮力反抗過的陳跡。
亞契離開時認為奧蘭卡伯爵的指控亦非全然毫無根據。那位以「祕書」身分出現在他妻子生活中的神祕人物,在幫助她逃亡後,不大可能沒有得到報償。她所逃脫的環境是令人無法忍受的,無法啟齒、無法相信:她當時還很年輕,既害怕又絕望—感謝救助她的人難道不是理所當然應做的嗎?令人遺憾的是,她的感謝以法律及世人之觀點來看,讓她就跟她那位惡劣丈夫一樣。亞契使她瞭解了這點,因為這是他的職責。他也讓她瞭解到,她滿心以為紐約社會善良純潔又慈悲為懷,但這裡反倒是她最無法盼獲寬容的地方。
〉〉〉他與她能否擺脫世人眼光,情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