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主演的「武則天」劇照
圖片:網路
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和中國歷史上「臨朝稱制」(如呂后)、「垂簾聽政」(如我們在後面即將提到的慈禧)的皇太后們完全不一樣。這些皇太后是以皇帝的母親(或祖母)身分代行皇帝的政務,而武則天自己就是皇帝!她不但身著龍袍,戴冠冕,上朝和大臣議政,男性皇帝擁有的,「則天大聖皇帝」一個也不缺。比如她也有後宮(奉宸府),只不過既然皇帝是女性,嬪妃就由男性充任了。以文采著名、人又長得斯文白淨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就是女帝的男寵。
傳統史家對於這位空前絕後、違逆「男尊女卑」傳統的女皇帝,觀感很差,以至於史書對武周時期的政治,不是缺而不論,就是評價不高;然而,從高宗在位後期算起,到她稱帝的十五年間,武則天秉持朝政長達三十餘年,能夠維持這麼久的統治,不可能沒有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全靠特務恐怖統治,也不可能全無歷史上的正面意義。
就史書上的記錄看來,武則天很熱中「符號政治」,除了改動官府的名稱(比如將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尚書省改為「文昌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則改為天地春夏秋冬等六官),她還創造出許多新字,後來被統稱為「則天新字」,比如皇帝武則天的御名改作「曌」(音照),從字面上看就是「日月當空」的意思。
唐朝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子孫,所以崇奉道教;武則天則尊信佛教,將自己塑造成彌勒佛降世,還獎勵高僧升壇講經。她還將政治中心遷往運河運輸方便的東都洛陽,改稱「神都」(據說,這也是因為皇帝陛下居於長安宮中,深受王皇后、蕭淑妃陰魂不散困擾之故)。
不過武則天對後世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她擴大科舉名額,重用文學之士,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準備好一批人才。為了擺脫關隴集團和士族豪門的掣肘,她將太宗時期科舉考試錄取的名額增加了一倍。
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是近代史上、乃至整個中國史裡名聲最惡劣的政治領袖。傳統的看法,多半認為她貪婪愚昧又保守,只圖自己享受,置社稷朝廷於不顧;她不但挪用水師銀兩來修造園子,導致甲午一戰敗給日本,扼殺百日維新變法,還縱容義和團拳民鬧事,最後更荒唐的向全世界宣戰,引來八國聯軍,說清朝就是亡在這個老太婆的身上,一點也不為過。甚至還有一種說法:她是為兩百多年前遭到努爾哈赤屠戮的葉赫部先祖,向愛新覺羅一族報仇來了。
上述這些觀點,有的是後來革命黨人有意的編造,有的則是過分突顯慈禧的負面形象,甚至是傳統的性別歧視,讓她來背負晚清「喪權失地」的責任,以塑造革命的正當性。其實,慈禧雖然不是如何的天縱英明,卻也沒有傳統看法所認為那樣愚蠢保守。而慈禧一方面支持地方督撫大員的西化改革,另方面卻也作出縱容義和拳這樣的迷信之舉。慈禧這些看似矛盾的所作所為,背後的真實動機,必須由她「統治合法性」和大清的「天命」這兩個脈絡來觀察,才會得出合理的答案。
慈禧與咸豐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統治合法性」。八位大臣輔政有前例可循,而慈禧打算「垂簾聽政」(也就是以太后身分代替年幼皇帝執政),在大清「祖宗家法」裡,卻沒有太后聽政這一條;不但清代沒有,明朝和更前的元代也都沒有先例。慈禧發動政變奪權,違背祖制聽政,形成她統治上的「憲政危機」。在中央,她雖然有恭親王的相挺,在國際和各省,也必須尋求支持。
慈禧透過新成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署)向各國釋出「遵守條約」的誠信和善意;在地方上,則仰賴像「欽差督辦江南軍務」、兩江總督曾國藩這樣的大員效忠。
〉〉〉金頭腦歷史作家點評中國史,精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