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海嘯後的災難重建,無疑是條漫漫長路。石卷市是災區重建的指標城市, 2012年8月,新台灣壁畫隊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展開「春天的約定-石卷藝術陪伴計劃」,藝術家們在街區進行彩繪,並與石卷、大槌社區居民展開現地壁畫創作,跨越語言為沉寂的街區注入活力;2013年4月25日至5月7日則展開「國際移地創作計畫」,集結台日藝術家完成「蓋白屋」計畫和其他藝術關懷活動,透過藝術滲透社區的方式,重建強韌的生命力。
落實生活藝術語言
新台灣壁畫隊成立於2010年11月,曾於2011年進行「台灣移地創作計畫」及「下鄉計畫」,進入生活聚落以實踐藝術的社會角色,提出4大基本主旨:首先是書寫精神的倡導,利用與生俱來的能力(不必用Words、CorelDraw,也不用學石膏像素描)表達自己;二是身體實際參與社會環境,把「人」的元素重新帶入社會空間,藉以回歸人性本質;三是進入社會實境,也就是讓藝術家走入社區,去感受、發現藝術存在的另一種空間,讓藝術重新回到陽光下,吸收來自於社會的多元養分;最後則是提供藝術文本,作品自實體環境脈絡中長出,是為原生文本,提供台灣藝術另一種參照。
2012年的藝術陪伴活動,也秉持上述信念,在石卷「萬畫館」辦公室的戶外牆面,由藝術家與當地學生共同繪製大型壁畫,用「香蕉船」的概念結合中日文化,以及如廟宇、彩虹等代表祈福與希望的圖案。一面老舊的牆,就此展開新生命的同時,也讓災民看到來自台灣的關心。而「陽台城市-積木城市語錄石卷移地計畫」則由你我居所的記憶出發,重現那些不同故事、事件與記憶所堆疊出的想像,進而建構石卷市民理想中的微型城市。居民蒐集當地的材料與素材,結合藝術家從台灣帶過去的積木模具,喚起石卷市民對未來城市與居所的想像。 有趣的是,那也是利用積木、石塊等實體的堆疊,讓當地孩童建構夢想家園的過程,在和他們互動的過程中,主導此計畫的藝術家之一林書楷發現,小朋友想像中或是夢想中的家園,幾乎都是不斷向上堆疊的,似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創造一個不會被海嘯淹沒的居住環境,因此也讓他感受到,實體的堆疊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心靈的建構與復甦。 凝聚力持續燃燒 石卷當地居民對藝術進駐的接受度高,無論老小皆歡迎藝術家們利用地景來創造新風貌,寒暄、讚揚、感謝,在短暫的藝術陪伴日子裡從未少過,而參與計畫的藝術家們都覺得,實質的牆帶來一種心理上的依託,那是真摯的感受,也是直接傳達的祝福。藝術家李俊陽認為,牆是實體環境的一部分,而最好的移地計畫就是留下好作品,永遠陪伴著社區的居民。 然而,這裡是假面騎士的故鄉,是日本重要的觀光景點,如何做到「有實質幫助的事」一直困擾著參與計畫的藝術家們。而在物資陸續到位的情況下,硬體工程落實重建進度之後,藝術所能做的還有什麼?同理心和凝聚力的展現,便是此階段重要的重建工作。藝術家拉馬.默提司(呂沐芢)對於符號上連結至今仍印象深刻,他在那面牆236公分的高度畫上一條線,是當時海嘯來襲淹水的高度,路過居民看到的那條線立即回想當時情景,讓拉馬不斷思考如何才能讓作用力發揮到極致,最後他說:「在短時間內盡力的畫,說明自己對那裡的關心。」 2013年的蓋白屋計畫即選在假面騎士紀念館旁的空地,以木材搭建小型屋舍,再畫上祝福,有來自台灣921災區和88災區的藝術家,也有日本當地的藝術創作。約莫12天的停留裡,新台灣壁畫對擴大接觸的居民族群,同時因為當地新聞的報導和民眾的口耳相傳,前來造訪、噓寒問暖的民眾日益增多,甚至是在寒冷的天氣裡送上食物補給,藝術家們深刻感受到當地居民的支援和照顧,也產生較有深度的交流和對話,讓許多藝術家在險峻的環境堅持創作,如李俊陽所說:「天氣再冷還是要畫,抓緊時間就是要畫!」 來幫助災民,但受到災民的關照,相互給予與回饋之中,感念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牽絆。這也是為什麼,藝術家們即使知道時間急迫必須趕快完成畫作,然一旦有路人或居民走來時,便還是會很自然地放下畫筆和他們聊天的原因。期間亦有許多當地的志工前來幫忙,整個互動的過程不僅是對未來、對希望的重建,更是凝聚力的再次融合,醞釀出一股大家都可以明顯感受的強大力量。 進入社區的身分轉換 藝術家經由身體的勞動打造希望之屋,再以藝術涵養與人文關懷描繪祝福,而介入社區,也給予藝術家重新審視自己創作的機會。然而,所以「介入」,不是帶著自己原有的創作進入,也不是去當地創作就好,而是需要具備一種「同理心」,了解並達到當地居民的需求。 「石卷藝術陪伴計畫」突顯出藝術介入社區與藝術創作展覽,在本質上有著極大的不同,即為場域的主體性。藝術家的某件作品放在美術館或畫廊裡展出,可能是好的,但移到社區空間卻不見得,社區是居民的共有空間,因此必須思慮當地居民的需求與感知,藝術家在創作目的、對象不同的基礎上,心態上的調整與身分的轉換,是不可或缺的。 拉馬認為,對社區空間的思維,是一種身分上的位移,他說:「藝術家的版圖若夠大,就能自在地處於一種位移的狀態,雖然多少影響個人創作主體,但尊重當地風俗文化。」新台灣壁畫隊一直都採取一個比較中庸的方式:在不失自己創作風格的前提下,保存並重現原來環境的符號和語彙。 2013年新台灣壁畫對除了「春天的約定-日本移地創作計畫」外,預計於7月至8月展開日本境內的移地創作計畫,以「蓋白屋」為展場進行移動展覽與創作的繪畫,進行日台多元視覺圖像的交流。目前亦籌畫參加10月登場的日本神戶雙年展,展現台灣多元圖像的活力與美學價值。
|
留下好作品,永遠陪伴著社區的居民。 |
有趣的是,那也是利用積木、石塊等實體的堆疊,讓當地孩童建構夢想家園的過程,在和他們互動的過程中,主導此計畫的藝術家之一林書楷發現,小朋友想像中或是夢想中的家園,幾乎都是不斷向上堆疊的,似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創造一個不會被海嘯淹沒的居住環境,因此也讓他感受到,實體的堆疊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心靈的建構與復甦。
|
新台灣壁畫隊的蓋白屋計畫,郭羿伶攝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