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臺北詩歌節以「生活給我的詩」做為策展主題,其中的大師專題,除了與大眾分享波蘭詩人辛波絲卡與魯熱維奇的詩作魅力,也將難得地展出辛波絲卡的拼貼畫作,辛波絲卡除以文字創作之外,也利用當時可得的素材進行明信片拼貼畫作,做為節慶賀卡寄送給朋友。她的拼貼作品直接取材於生活並以幽默的手法反映、顛覆、逃離嚴肅的現實與生活,與她的詩可說是一體兩面,同時也呼應詩歌節「生活給我的詩」-生活無所不詩,亦無所不能作成詩。
|
波蘭詩人辛波絲卡的詩作魅力 |
與詩對話,跟詩同居
詩的創作並不只侷限於文字,現代詩不斷拓展腹地,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各種跨界對話,例如今年的開幕表演《千百條河流的風景》,組合語言舞團將以舞蹈為肢體的詩作,和臺灣現代詩進行對話,兼具詩人與歌手身分的羅思容也將演唱周夢蝶、林亨泰及黃粱詩作譜寫的歌曲,並邀請臺灣與國際詩人同台誦詩。
詩歌節自07年開始每年舉辦影像詩的徵件活動,至今已累積許多有趣的作品,但相較於文學改編的電影,影像詩的創作還並不多;策展人鴻鴻與楊佳嫻表示,在poetry film這個詞彙流行之前,世界各地的影展已不時出現以詩作為改編對象的短片,影像是直面現實的藝術語言,詩則是經過剪裁的高度凝練語言,兩者形成的巨大張力,是影像詩最迷人之處,也是影像創作者最艱鉅的挑戰。
今年除了持續多屆的影像詩及針對青少年的綠生活徵件詩選活動外,其中最特別的是「帶詩人回家」企劃徵件,打破詩人與讀者之間的施受關係,以行動藝術的形式,直接進行生活中的參與及介入,由讀者帶領詩人,讓詩人臨時進駐入讀者的生活。而聲音詩的創作,也是一種將採集累積的日常生活素材轉化、精煉為藝術語言的方式,藝術工作者夏爾貝內甘與澎葉生將以「聲音詩行動」計畫,創造出觀眾/聽眾都能參與生產、見證的過程,體驗將以行動儀式化後生活將成為某種詩的印刻。
|
開幕表演《千百條河流的風景》 |
該起身烤派了
「歌謠」的形式,是自古以來最容易貼近人民、感染力也最迅速最直接的形式之一,今年的「詩演出」活動,邀請各世代臺灣詩人與代表性的獨立歌手、樂團,讓觀眾藉由音樂與詩歌,更深入了解在這塊所生長的土地,這30多年來,他們是如何與社會對話、吶喊、並「唱自己的歌」。另外,俄籍吟遊歌手葉蓮娜芙荷洛娃將演唱多位俄國知名詩人作品,與年輕的臺灣音樂人王榆鈞合作演出,讓民眾體驗一場如寒暖流交會般的詩樂對話。
若這些看似都還不夠「生活」,那麼或許「生活詩路跑行動」可以滿足、刺激,平時沒有讀詩習慣的民眾,結合環境、詩、與劇場,讓邊走邊演、隨時集合或解散的行動,成為機動的「詩劇場」;如同生活-詩的靈感,永遠不知何時會有驚喜突然強迫你中獎。
辛波絲卡〈詩人之夜〉最後這麼寫著:
帶著熱情之火 但是不要太過頭 因為派會烤焦的/喔謬思 我們開始朗誦吧。
策展人說:「生活就是我們的餐桌與廚房。」那麼,詩就是你的麵團、你的火爐、你的餡料。所有材料、工具、場地都有了,你只需要決定的你要烤些什麼派,並起身用力跟謬思玩耍。
Data
2013臺北詩歌節
活動日期:2013/10/19-2013/11/10
更多內容請查詢http://poetry.culture.gov.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