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生,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擅長以敘事的方式創作,其作品經常關注於虛擬與現實的中介想像,創作類型有錄像裝置,觀念計畫與動畫等類型。曾獲2009高雄獎、第7屆桃源創作獎(2009),2009台北美術獎,第8屆台新藝術獎提名(2010)。 |
手寫對我而言是一種具有溫度的觸覺,也是一個人曾經存在的證據。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類似的經驗,看著一封信,想像著寫信的人正在一個怎樣的情境下寫著這封信,字跡和紙張都會留下很多的線索,充滿著獨特的個性。看著這些手寫的書信,想像著當時的時代、當下的氛圍,充滿了時間感與存在感。
|
在展場中依據編碼張貼收到的回信。 |
《徵友啟示》是我收集了許多台灣1970至80年代有徵友啟事的藝文雜誌,我閱讀他們留下的訊息之後選取其中41位喜愛藝術的人,並且按照上面的地址寫信過去。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當時2、30歲的年輕人,到了今天已經是我們父母親的年紀了,年輕時的瘋狂與回憶也都變成埋在心底的秘密。這些雜誌就像是當時人們生活的切片,我想也許可以透過那時候的徵友啟事,就像時光旅行一樣,與當時的人們分享青春。我將這些信件編號,並在展覽的第3天將這些信件寄出,而回郵則是寫展場的地址,收到的回信則依照編號貼回本來的位置。
|
張立人收集台灣1970至80年代有徵友啟事的藝文雜誌,按照上面的地址親筆寫信過去。 |
當時我並不預期能夠得到回信,畢竟時間已久人事全非,許多地址也已不再存在,而這些信件不論是消失或被退回,我都會完整留下它們的樣貌。在許多退回的信件中,夾雜著一封(也是唯一一封)回信。這封信對我而言就像奇蹟一樣,它成功地穿越了時間的夾縫,與一個過去的人產生連結。而在這個展覽之後,我也將那本1974年刊有他徵友啟示的舊雜誌連同回信,一併寄送給他。
|
張立人在《徵友啟示》中收到的唯一一封回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