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of Great Britain)自2009年開始,開展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劇場廣播計畫NT Live,嘗試將部分叫好叫座的劇場演出,製作現場拍攝的錄像版本,並即時轉播至英國其他城市,讓身處倫敦以外的觀眾能夠安座於鄰近的電影院內,同步欣賞劇作。NT Live發展至今,早已衝出英國,在超過30個國家放映了接近40齣劇作。今年更在英國文化協會的支持下,首度登陸香港,自5月起於百老匯院線的港九4間戲院已分別上映了《覲見英女皇》(The Audience)及《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兩個版本。縱使宣傳不多,但過去十多場的放映也差不多場場爆滿,究竟當中魅力何在?
劇場錄影 vs. 劇場電影
把劇院內的現場演出製作成錄影版本,並在戲院內放映,其實並非新鮮事。早於2006,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已經開始把他們的歌劇製作以高清格式拍攝,然後於戲院內作現場轉播或延時重播。這名為The MET: Live in HD(下稱MET Live)的系列,可說是開了在戲院放演出的先河,使世界各地的樂迷不用長途跋涉飛到紐約林肯中心,也能欣賞到世界級的精彩劇作。香港也自2010年起由亞洲藝術音樂推廣基金會引入,入座率也一直不俗。
MET Live的製作方式無異於一般大型綜合直播節目,以不妨礙現場觀眾欣賞的大前提下,於觀眾席的左、中、右及後方架設攝影機,再加上於舞台前沿的移動攝影機,以多機同時拍攝舞台上的歌者演出,並即時由編導指揮導播,選取合適畫面即時發送及錄製。
同樣是以多機高清拍攝,NT Live比The MET更進一步,實驗以片廠拍攝的方式,製作電影版的劇場錄影,而並非單純地拍下演出過程以實錄式呈現。
現場感 vs. 電影感 有些人或許會質疑,到劇場看演出跟到戲院看電影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即使鏡頭下呈現的畫面有多清晰、聲效多震撼,也總不能跟身處劇場內與舞台上的表演者共時、共地、共同呼吸相比擬,那不能言喻的「現場感」實在難以透過其他媒介傳遞。
劇場演出最可貴之處是每一場演出也是獨一無二,所有動作只在此時此地發生,而且一瞬即逝,現場觀眾的多寡與反應是否熱烈也往往會影響台上的演出,當中的互動是舞台演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有時我們看到一些演出錄影,即使當中的剪接如何出色,鏡頭遠近得宜,也總覺得少了一點生氣,多了一重距離。
針對這一天生的「缺陷」,NT Live開宗名義拒絕純粹以平面的影像去重現舞台上的演出,而是利用電影語言去把舞台作品演化成自成一格的舞台電影,而不只是為了作紀錄,又或者透過另一媒體去重現演出。負責現場拍攝的導演一般早在排練階段已經會跟劇場導演溝通,決定拍攝方向並構思如何透過不同的鏡頭或影機運動,去加強電影版本的戲劇性。
就以《科學怪人》為例,除了有從觀眾席方向拍攝的畫面,更有從舞台上方直接俯視的鏡頭。劇中一場怪物在雨中仰天長嘯的情節,就正好運用了這從高而落的鏡頭,強化了角色無語問蒼天的失落,視覺上的震撼比在現場觀眾席上欣賞來得更加有力。
NT Live=Anti-Live?
然而,把舞台演出拍成電影版似乎也無甚新意,較早前曾在香港戲院上映,由Matthew Bourne編舞的《天鵝湖》(Swan Lake)就是在沙德勒井(Sadler’s Wells)劇院內以電影方式製作,還用上了最新的3D立體技術攝製。但NT Live大膽之處在於雖然把拍攝放在首位,但卻不忘劇場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觀眾,不像《天》般以拍攝為目的,演出者在沒有任何正式觀眾的情況下,單純為鏡頭服務。
選定為NT Live作錄影拍攝的場次,除了會安排衛星將直播訊號傳送到戲院,讓身處異地的觀眾欣賞外,現場也會如其他場次般公開售票。只不過為了安排拍攝位置,部分座位需要取消,有些區域的座位的視線也會受到影響。可是一般而言,直播拍攝的場次往往也一票難求,可見對現場拍攝好奇的觀眾也不少。
雖然NT Live的英語發音跟Anti-Live(反即時)相當接近,但其實此計劃非常強調當中的即時性。所有演出片段都是來自預先選定的直播場次,以實時多機拍攝廣播,即使之後再作放映的錄影,也不會再作任何後期剪接,盡量保留當晚的現場感。此外,NT Live也堅持只於戲院內放映,暫時仍未有發行DVD或以其他管道發放的計畫。這個決定一來能保證觀眾能在大銀幕上感受置身現場般的視聽震撼,二來也能保留觀劇作為社交活動的功能,逼使觀眾體驗在劇場內集體欣賞演出的氛圍。
香港能發展自己的劇場電影嗎?
將現場演出製作成電影版,不只能把作品推廣給更多觀眾,對藝團來說也是一個開拓收入的好機會。既然香港擁有不少專業的電影拍攝專才,電視台亦有相當成熟的大型節目直播經驗,是否也可以把本地出色的劇場作品安排作戲院直播,如MET Live或NT Live般直送海外呢?
的確,從技術角度來看,香港的影視製作水平甚高,本地部分旗艦藝團也一直有聘請專業的拍攝團隊為演出作影像紀錄,有些甚至會在演期過後發行DVD作銷售。但說到要將劇院內的舞台演出如NT Live般即時作電影方式拍攝,則有不少障礙。
NT Live的成功,除了是因為負責錄像的導演及攝影師每每在作品的排演階段已經會拿著攝影機進行測試與討論,更重要的是整個拍攝團隊也會在特定的拍攝場次前作至少一次拍攝彩排,以確保無論是攝影機的移動及鏡頭運用都能達到影像導演所要求的效果,以及檢視現場燈光與演員的化妝造型是否需要為拍攝作出調整。
可是香港的舞台演出週期短,入台時間往往只有數天,根本難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再作調整,更別說要多加一節拍攝彩排。因此縱使負責拍攝的工作人員經驗豐富,他們也不一定對舞台劇有所認識,難以即時透過影像語言去把錄影紀錄昇華至如NT Live的電影作品。除非未來場地政策有所改變,又或者有較長演期的舞台製作出現,否則實難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