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乘上食衣住行後,又是感動旅程開始,【art plus電子報】像個神奇的萬花筒圍繞著你,一起尋找藝術的力量! 想成為一個成熟、快樂且有競爭力的「全人」?快來訂閱【30雜誌電子報】,讓你擁有不一樣的全新視野及思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gigs搖滾誌
2012/08/31  |  第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facebook粉絲團  
本期焦點 專訪林憶蓮:我到了作自己的時候!
當期雜誌精選 台灣第一的五月天演唱會
   
本期焦點
專訪林憶蓮:我到了作自己的時候!
訪問 / Gigs 口述 / 林憶蓮
久沒聽聞消息的歌姬林憶蓮,今夏有新鮮事;8月18日來台灣小巨蛋開唱,9月份還要發新專輯《蓋亞》。距離上一張專輯有六年了,期間從演唱會和網路上偶然聽到幾首實驗性質濃厚的單曲,林憶蓮似乎不一樣了。這次Sandy在演唱會之前,來台與《Gigs》編輯部暢談新專輯,以及她的音樂、思想、人生有何種轉變。

Gigs:談談你九月要出的新專輯《蓋亞》吧。我有一位音樂圈朋友聽到Demo帶,他的反應是,好怪!

Sandy:哈哈!我覺得「怪」好啊!不要那麼正常會比較有趣。我從19歲唱歌到現在,跟不同音樂製作人合作,過程中有很多好作品。但是,作為一個喜歡音樂的人,我想完完全全從自己的出發點去做一張專輯。我不願意再跟隨以前的方式,在很安全的條件底下去做很安全的音樂,我覺得……呴(呼了長長一口氣)……好悶喔!也應該是誠懇、誠實的在音樂上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了。這張專輯非常自我,音樂類型有很多元素,是很放縱自己、不顧商業價值衡量而做出來的音樂。

Gigs:你把很多聲響放進去,讓旋律不容易被掌握,不只是單調的隨著時間進行。這所有的歌,你有沒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在掌握著它?

Sandy:坦白說沒有統一的概念,整個過程很即興、很隨性的做出來,沒有什麼意圖。裡面有我自己在Garage Band(電腦軟體)上亂弄的很多很多的moment,表達我的感覺。我先有想法之後,花了八、九個月去找能跟我對得上的音樂人,後來發現許多編曲已經有既定框框,不是我要的。

停了幾個月,無意間聽到北京製作人常石磊的demo,飛去找他,一談就很對味。常石磊今年剛30歲,非常年輕,之前在上海音樂學院念書。他很神經質、很愛音樂,床旁邊是鍵盤,睡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創作。

一開始做這張專輯的時候,我給他一堆想法,他給我一堆想法,我們在音樂上作很多很多實驗。中間卡住了,我們會去看一些影像和照片,分享感受性的東西。突然又會想到很多畫面,把這些畫面放進音樂裡面。很多歌曲從我一開始的demo到後來他編出來的樣子,完全是兩個世界。他拿取了我demo裡想要表達的感受,配出很不一樣的美術作品。有時候也得要碰到對的人才能去實現自己想做的事。

Gigs:在華語流行音樂裡面,《蓋亞》非常特別,城市的味道非常濃,好像反映你在香港這個變遷中大城市的某些心靈風景,聲響造成的抽象感受很強烈。

Sandy:在香港這個城市裡,我會更渴求去追求感受、聽覺、嗅覺上比較真實、單純、organic(有機)的東西。因為這張專輯我還去了一趟冰島,只有三天的時間,在路上開著一台九人座大車,邊開車就邊聽Sigur Ros。去了我才知道為什麼Sigur Ros可以做出這樣的soundscape(聲場)。人在冰島很渺小,一小時內的天氣變化可從冰天雪地到突然下雨刮風,風要怎麼吹,你根本無法對抗,人會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可是心裡面有很踏實的平靜。

我嚮往在編曲中加入有空間感的聲響。像你說的,旋律性沒有很凸顯,有時候我們把比重放在編曲上面。我聽歌是聽整體,把旋律跟歌聲都當做是編曲的其中一部分。我沒有考慮是不是讓副歌再出來一點,讓大家聽的時候更能記得。就沒有。

做demo的過程最開心,最頭痛是混音。這張專輯很多首歌都靠人聲去營造出我們要的感覺跟氛圍,需要不同以往的唱法,我錄vocal不是那麼順利,心裡面想的跟自己傳遞出來的往往是不一樣的東西。可是整個過程都很有挑戰、很開心。

Gigs:你提到把聲音當作樂器,那你對歌曲的文字會有什麼要求?

Sandy:這張專輯裡頭有幾首是我填詞的歌,很難交給別人去寫,因為是我當時對歌的感受,聽的時候腦海出現的畫面,很個人。所以我就自己寫了〈無言歌〉、〈也許〉跟〈Stay〉。也請李焯雄老師修改,看有沒有更適合的字眼。自己的melody找別人寫,別人就要進入你的世界。所以很像共同創作,有幾句是你的、有幾句是我的,在文字上共同修改成我們想要的影像和畫面。

生命中隨時渴望冒險,不怕改變

Gigs:感覺妳是香港藝人裡面比較不一樣的,隨時生命中都渴望冒險的那種人。有些人很害怕改變。

Sandy: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有時候比較像「邊緣人」。我一直很渴望可以追求新的做法,滿足個人自己的希望。如果再重複一直做以前做過的事情,那就等於浪費了生命。我想要改變不是只有一個原因,而是我的生命累積到了一個階段,音樂跟我本身的生命有很強烈的關聯。從進入音樂產業,沒有什麼想法,唱了很多年,慢慢的我自己的生命成熟,結婚、當媽媽、父母親離開,我開始更了解自己。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聽什麼音樂受了什麼影響?我未來想要怎麼走?以一個歌手也是一個女人的生命創作歷程來說,受到很多的衝擊,累積生活經驗,最後有了成熟的能力去面對自己、要求自己。

這幾年開始聽很多搖滾、電子音樂,它給我的衝擊是更當頭棒喝的。尤其是女人過了四十歲,也會有一些身體上的轉變,更想珍惜也更想鞭策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很真實,像是 wake up call一樣。像我也越來越喜歡live的演出,那個moment才是最真實的。

Gigs:會擔心以前歌迷跟不上嗎?

Sandy:我沒有擔心,擔心就不會這麼做。很自我、縱容自己去做的事情,該是時候這樣做一張專輯了。兩年多的過程中,發行上我也在想跟傳統不一樣的事情。所以有很多單曲在網路上先丟出來,或是在演唱會先唱。音樂已經是免費的東西,沒有太去考慮說市場上有多少人能接受。我比較覺得是做一個真實誠懇的東西,它能代表現在的我。可能過程中比較辛苦一點,真的很多喜歡聽以前的林憶蓮的人,會說:不認識!這位是誰?我覺得都無所謂。

歌手或專輯的成功有很多人的投入,有製作人和唱片公司的想法,歌手某個程度像是演員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裡面有多少是真實的林憶蓮?很多喜歡我的歌迷朋友覺得林憶蓮很溫柔,這些可能都不是真的我。其實我傻傻的,有男孩子性格,我從小是打籃球的,以前也從來不穿短褲短裙。這些是人家看不到的。這整個行業有很多的幻象,很多包裝,大家投注自己的想像在歌手身上。實際上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覺得可以透過這張專輯表達。比較真實一點的吧!可是也會比較怪(笑)。

兒時聽爵士,年過四十開始聽搖滾

Gigs:你剛剛說這幾年開始聽搖滾樂和電子樂,都聽哪些樂手?

Sandy:從小我開始聽的是Fusion Jazz(融合爵士,以Miles Davis為代表,加入電子樂器的爵士樂風),很老氣。過了四十後好像自己有另一個生命的開始,也許是baby fat都走了,我開始做以前不敢做的嘗試,包括穿著,有了回到年輕的感覺。

我這幾年聽Brian Eno(Ambient環境音樂的開創者),還有一位英國女歌手Imogen Heap。他們的東西非常有個性,會在自己舊房子地下室的水管敲敲敲,把聲音錄下來放在音樂裡,或是收集房子裡各種不同聲音做成旋律。Heap以前有個團體叫Frou Frou,有比較電的元素但又有她本身學古典的背景來融合,又有跟爵士樂手合作。

最近去一趟英國,逛跳蚤市場的時候買了一張Pink Floyd的黑膠,special edition,裡面有海報還有單曲。我介紹給女兒聽Pink Floyd,她一聽就說:Oh, This is really cool!我們會分享彼此在聽什麼,人往往只聽自己喜歡的小範圍的音樂。她喜歡音樂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她的吉他彈得好,是我的吉他老師。

* 更多林憶蓮精采訪談,請見Gigs 8月號

 
當期雜誌精選
台灣第一的五月天演唱會
口述 / 傅鉛文
其實從以前我就非常喜歡五月天。早年樂團時代很多人看扁他們,只推崇脫拉庫、董事長與夾子等樂團,那時我看著他們的表演心想:「這樣的團怎麼可能不紅?」沒想到隔年滾石就簽下他們。

當時台灣樂壇都以歌手配團的形式演出,純樂團的陣容較少。五月天徹頭徹尾是組樂團,又出身獨立音樂圈,因此很嚮往國外樂團的操作手法,尤其是日本。他們很早就為自己訂定了相當遠大的目標,我覺得很了不起,今天大家或許會說他們只是資源夠,但流行樂界裡很多人就算有資源,表現也沒多了不起。我不算太熟他們的歌,但單看演唱會,我覺得也是台灣音樂演出中數一數二精采的。

力求每一次的完美演出

舉例來說,五月天談唱片約,第一個要求的就是練團室與隨行音控。當時樂團界普遍不重視也不了解這件事的重要,其實如果能有自己的練團室與音控,才能將音樂技巧訓練到非常精準,同時也能呈現較為完美的表演效果。這與台灣樂團普遍追求organic的風氣差異頗大,卻奠定了五月天成功的第一步。

他們也向世界第二大音樂市場——日本取經,網羅Glay的技術團隊,以及長期配合的資深日本音控師,這樣長期籌備與投資的企圖心,實在非常驚人與難得。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台灣與日本在燈光、音控等技術上有懸殊落差,卻從未有人願意持續耕耘,企圖趕上這差距;即便如今台日音樂業界有諸多交流,願意像五月天做到這樣程度的也沒幾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演唱會的舞台設計與影像。五月天的唱片公司有一個專門負責演唱會的部門,裡面包含一組影像團隊,台灣很少有公司或藝人願意投資在這個項目。他們也相當願意給年輕人機會,常把整個演唱會視覺專案外包給新一代的影像創作者。

例如2012年的諾亞方舟巡迴演唱會,五月天善用LED,呈現出比以往都還要棒的視覺效果,讓我非常震撼。這幾年LED的價格下滑,許多演唱會場都愛用LED,但呈現出的畫面卻很糟糕,尤其一旦攝影師角度、調度、導播安排、影像處理等環節沒處理妥當,效果便會大打折扣;相較之下,不得不佩服五月天的功力實在高強。我想要做到這種地步,樂團本身一定也要有想法,同時親身參與發想與設計的過程,才能有如此驚喜的效果。

精準掌握歌迷情緒,複製興奮感

我看過他們早期在vibe、誠品、華山等小場地的表演,那時就覺得阿信非常清楚群眾的想法,知道哪些關鍵字能讓歌迷high起來,表演極度精準,爐火純青。他們從以前就是個「很用力」的團,就算台下只有20個人,他們也會想辦法讓觀眾開心起來。

五月天歌曲、製作、表演都很用心,不論放在什麼環境下,都會成功。這樣講起來或許無趣,但一個樂團或演出者,只要按部就班,花力氣好好經營,就能得到合理的回報,這是我的信念。

但很多台灣樂團卻不這麼認為。他們比較追求所謂的organic,追求一種由不安、不穩定,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興奮感。我以前也體驗過這種感受,但我清楚知道樂團若是想成功,就必須能夠複製這種興奮感給每場觀眾,不是隨機,當然也不是自己high就好。

當然追求興奮感無可厚非,也並非大家都想要或願意付出代價追求五月天式的成功,這原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況且就現實面來說也很困難,他們的經濟基礎允許他們做各種嘗試。

五月天與他們的幕後團隊願意付出巨大的熱情與心力,同時熬得住痛苦,不論在主流或獨立音樂圈,這樣的人都不多。不論我現在是否還有在聽五月天的音樂,光是這點,我還是會由衷地敬佩並喜愛他們。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