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長島耕作》的中國觀察
text_李政亮 photo_尖端出版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觀察也成台灣出版界的系列書籍。如果把九○年代的作品一併拉進來觀察,有兩件事情是值得觀察的:一是時間的檢驗,二是視角的缺失。
作者簡介:
李政亮,旅居中國十一年,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千禧年初旅中國,正值社會轉型年代,見證經濟、市場、藝術、思潮的竄動與交替。以此背景寫下的中國社會觀察文章,散見各報章媒體,並集結成專書。現定居台灣,為文化評論者。 |
時間的檢驗是指極度唱衰與吹捧中國的書籍,雖然在短時間內成為炒作焦點,然而,中國或許存在仍舊難解的社會問題,「中國即將崩潰」或是「中國統治世界」的說法都有待考驗。視角的缺失是指,台灣出版的中國觀察,或有中國智囊專家學者與異議分子、西方學者與記者乃至各色台灣人的書寫,不過,這些視角卻少了與台灣同為中國週邊國家的日本的觀察。
島耕作目光的轉移:從日本到中國
重新翻閱日本漫畫家弘兼憲史的《課長島耕作》、《取締役島耕作》等系列,不禁有彌補前兩個遺憾之感。弘兼憲史是日本社會寫實派的漫畫家,畫作的議題緊鎖社會脈動,島耕作系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連續至今,這個系列漫畫描寫大學畢業的島耕作如何在大企業從基層幹起而後層層爬升的過程。其間,穿插了日本經濟發展的脈絡以及大企業內部的派系鬥爭等,從畫作的內容來看,弘兼憲史顯然是做足功課而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景氣不況的現狀該如何突破,乃至日本社會該如何改變,更是其中的重點。
隨著金磚四國的崛起,中國也成為弘兼憲史的觀察對象。《取締役島耕作》從2002年到2005年連載,隨著主角人物步步高升,讀者也跟著島耕作將視野擴大,進而跟著島耕作任職中國而觸碰到了中國議題。到底弘兼憲史的中國觀察呈現了那些可討論的地方?十年前的觀察是否因為時間的推移需要打折扣?一如既往的作品,弘兼憲史做足功課而來,在畫作當中,北京與上海是弘兼憲史觀察的重點。上海,是世界市場的重要一環;北京,則是重點大學最多的城市,此外,更是政治中心。無論北京或上海,在大企業工作的年輕人,都是經過激烈競爭的佼佼者。
中國日本世代差異比較
對於中國年輕人,弘兼憲史提出一個有趣的對照:中國年輕人有昭和三○年代日本人的工作動機,而中國又有日本昭和五○年的好景氣,這使得中國經濟發展蒸蒸日上。昭和三○年代也就是1955至1964年出生的日本人,昭和五○年代則是1975年至1984年。為什麼弘兼憲史以此作為參照?
在這裡,有一個戰後日本的世代差異。昭和二○年代(1946-1954年)出生的世代,有個著名的命名方式-團塊世代。所謂的團塊世代是指從出生率圖表來看,戰後正逢嬰兒潮,圖表上呈現塊狀於是以此命名。作為戰後嬰兒潮的團塊世代,有著反叛與順從的矛盾性格,他們既是1960年安保鬥爭的主角,當社會運動大勢已去之際,他們突然去政治地進入大企業成為上班族的一員。
1970年代的日本,是景氣逐步走向巔峰的年代,1979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的暢銷書《日本第一》(Japan As No.1)就是重要指標,這時昭和三○年代的人們陸續從大學畢業成為上班族,在這個景氣巔峰的年代裡拼命工作,工作意味著隨手可得的物質與消費生活。為什麼弘兼憲史認為中國年輕人是團塊世代之後的昭和三○年代?最重要原因在於弘兼憲史所觀察到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八○後,也就是文革十年結束之後所誕生的年輕人,一如團塊世代之後的年輕人不再談政治,中國年輕人亦然,他們在意的是更好的工作與生活。
中日價值觀的隔空對話
十年前的中國觀察,是否已隨時間推移需要打折扣?
日本的景氣不況與中國的崛起恰似一組對照,這是否說明日本模式的失敗與中國模式的成功?對於兩國不同的價值理念,弘兼憲史採取對話的方式各陳優劣並提出自己的觀點,這使得相關問題值得讀者延伸思考,不隨時間褪色。例如中國經濟發展最引以為傲的是嚴酷考試競爭下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對照現今日本講求快樂學習的教育方式(甚至圓周率都簡化為3),日本的教育是否失敗?在弘兼憲史看來,這些學生雖然優秀,但卻欠缺想像力,只能解決出現了的問題,無法預想可能的問題並加以解決。
考試是否唯一?在這裡有兩個對照,一是中國雖然有著不少優秀人才,政府也重視科技發展投下大量經費,不過,本土所培育的諾貝爾獎得主卻付之闕如。相對的,日本已經有能力孕育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此外,中國近年來投注龐大資源於國家形象工程與文化軟實力,不過,這方面卻略遜日本一籌,從三宅一生、J-POP、動漫、村上春樹等,這些多樣的流行文化與日本形象,依靠的正是想像力。
類似的比較,還包括企業運作的差異,例如日本企業內部講求平等,員工表現好壞薪水不會差別太多。不過,中國企業已經進入高度資本化,以成果主義評價員工表現與薪資的現象,孰優孰劣依舊是個不過時的議題。
《取締役島耕作》的侷限
過去西方國家的日本觀察家曾戲稱日本是「經濟的動物」,只做國際貿易但不怎麼過問國際政治。市場的思維在島耕作系列當中清晰可見,弘兼憲史所看到的中國,僅是北京與上海的企業中國。
在這套漫畫之外,日本的視角依舊值得重視,2007年NHK所推出的「激流中國」系列紀錄片,十二集的紀錄片當中,像是解剖刀一般地對中國當下的現實諸如貧富差距(紀錄片對最富有的人與最貧窮的人的生活都做了介紹)、中國政府對新聞的管制、一胎化之下父母對「小皇帝」的教育過度重視等問題。
無論是流行文化或是紀錄片,島耕作系列與「激流中國」都提出了不同視角,值得台灣重視。
本文摘自《or旅讀中國》No.4【瞅中國】P.126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