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xt_李麗文 photo_CTPphoto、王銘偉
4,000多公里 中國最長的古道
因藏民、國外對茶葉的需求、中原對馬匹的需求,茶馬互市興起,開啟了滇、川、藏、不丹、尼泊爾、印度間的通道,即是中國最著名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在中國主要分兩條主線,通往雲南的「滇藏道」,與通四川的「川藏道」。滇藏道從雲南南部產茶區思茅、普洱起,經大理、鶴慶、麗江、中甸(香格里拉)、德欽,越過瀾滄江進入西藏的鹽井、芒康、邦達、昌都、林芝抵拉薩,之後更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甚至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川藏道則從四川產茶區雅安起,分為南北線,北線從康定起接道孚、甘孜、德格、江達抵昌都(即今川藏公路北線);南線從康定經雅江、理塘、巴塘,接西藏芒康抵昌都(即今川藏公路南線)。茶馬古道兩條主線估計約有4千多公里,加上連接四川與雲南的川滇等支線,與通往國外的路線,至少達萬餘公里,亦有學者將唐蕃古道列為茶馬古道路線之一。
海拔超越5,500公尺 中國平均海拔最高的古道
茶馬古道從四川、雲南至西藏,跨越了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地區,從500多公尺到5,500公尺,平均海拔2,500公尺以上。沿線經過農耕放牧的壩子(雲貴高原局部平原)、直上天際的冰峰雪嶺、洶湧咆嘯的大江大河,以及高聳不見天的峽谷;一路從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穿過橫斷山脈,跨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獨龍江、和雅魯藏布江,切進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尼泊爾,可說是最高、最危險、最長,氣候及地理環境最複雜且多變的貿易之路。
命懸1線 古道最驚險的過江方式
茶馬古道沿線穿越高原地區,經過高山大川,嚴峻的地形考驗著馬幫行進速度。20世紀20年代美籍奧地利探險家約瑟夫洛克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茶馬古道照片,將昔日古道上馬幫生活情境一一呈現世人眼前,其中一張騾子過江的畫面震撼人心。「溜索」是馬幫最驚險的過江方式,瀾滄江鹽井至德欽這段江面狹窄,水流湍急,長期靠著竹篾溜索過江,讓人心驚膽戰。過江時,須將身體用繩索綑綁在溜筒(一個像筒瓦的滑梆,長約4公分、寬約2公分的槽形硬木)上,從溜索一端憑藉著重力慣性滑過去,無論是人畜或是貨物皆是如此過江,一不小心,即損身體或財物,重則喪命。茶馬古道上最著名的溜索之處是瀾滄江邊的溜筒江村,以編織過江懸命用的一線─竹篾溜索為生,又有「溜筒鎖鑰」之稱。
500多年前 茶馬古道最早的鐵索橋
茶馬古道過江重要工程除了石拱橋外,鐵索橋是最常見的型態,位於雲南省保山市50公里外瀾滄江上的蘭津渡口上,有座明代修建的鐵索橋「霽虹橋」,建於1475年,長度約106公尺、寬約3.5公尺、高20多公尺,用15根鐵鍊連接,絞鏈176鎖,橋面鋪上橫直兩層木板供人、馬、車輛通行。明崇禎十二年徐霞客過霽虹橋時,曾以「渾然逝,淵然寂,其深莫測」描繪了當時瀾滄江的水勢。據專家考證霽虹橋是最古老鐵索橋,橋側兩端設有橋亭關樓,建閘門立稅卡,在橋東建有禦書樓,並懸掛清康熙皇帝書寫的「飛虹彼岸」匾額,西岸則建有觀音閣,可惜1986年一場大洪水將霽虹橋關樓損毀,鐵索也落入江中,歷代修橋石碑蕩然無存,霽虹橋走入歷史。2006年原址上游100公尺處修建新橋,2008年小灣水電站完工蓄水後,古橋痕跡更加難尋。
2,000多年驛站 茶馬古道最大馬店
雲南驛位於現今雲南省祥雲縣城東約21公里處,西漢時雲南縣縣城設於此,明代才移至祥雲縣,自此之後在此設立驛站取名為「雲南驛」。雲南驛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咽喉之地,往西通昆明,是進大理必經之處,凡舉與馬幫有關的生意,包含了馬店、客棧、娛樂、商鋪等無一不有。明清時,這裡的馬店有20多家,每日從這裡路過的馬幫至少有40多隊,最多可容納300多批馬,一日供應幾千斤草料,可想見此地的繁華盛景。目前雲南驛長達1公里的古道依然保存完整,青石板舖設的路旁不乏超過160年的老屋,現存古建築主要有驛站(岑公祠)、大馬店、客棧、李家大院、郭家大院、錢家大院…等,2005年大馬店整修做為「雲南馬幫文化博物館」,保存眾多馬幫相關文物,一一呈現過去馬店型態與格局,吸引不少馬幫迷前來參觀。
...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or旅讀中國》No.12【茶馬古道.麗江.大理特輯】
敬請關注《or旅讀中國》,掌握最新最熱的兩岸四地趨勢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