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_謝瑩 photo_何沐恬/旅讀中國
每個中國的小學生,都在課本裡讀過這樣一句:「青海湖,夢幻般的湖!」這裡是一代詩僧倉央嘉措失蹤成謎的湖畔,是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喟嘆「我的孤獨如天堂的馬匹」的水鏡,也是藏民不遠千里前來朝聖祭祀的聖湖。一片清澈的湖水,被譽為來自天堂的一滴眼淚,也是旅人心底最蔚藍的夢境。
青海湖在地理上屬於斷層構造湖,形成於數十萬年前的地層變動。當時,它周圍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等往上抬升,中間即形成一個陷落的大斷層,就是今日青海湖的前身。湖水的來源,除了北部布哈河、沙柳河等水流注入,也包括湖底的湧泉。
儘管在漫長的歷史中,青海湖的面積不斷因氣候逐年乾旱而縮小,但現在的青海湖面積還是有四千二百平方公里這麼大,將近等於十五個台北市,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在深處內陸的高原上,出現這片一望無際的水面,的確給人「海」的錯覺。
當然,青海湖的藍,與這裡水深透明、含氧量少、微生物也少,容易反射藍光有關。數十萬年前,這一帶的地殼產生劇烈變動,形成了一個陷落的大斷層,就是青海湖的前身。原先的青海湖與黃河水系相連,是在漫長的地質作用中,才漸漸轉變為閉塞湖,加以氣候乾旱、蒸發量大,湖底的礦物質於是逐漸溶出,發展為鹹水湖。後來世居於此的藏族人在信仰的影響下,將青海湖視為神聖,定期來此祈福,也使得這片湖水更蒙上一層肅穆。
歷史上的邊塞形象
在藏語中,青海湖被稱為「措溫布」,意即「青色的湖」。蒙古語則叫這裡「庫庫諾爾」,意思是「藍色的海洋」。無論是哪個名字,都帶給人無限浪漫的遐想。然而,歷史上的青海湖,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
古代典籍稱青海湖為「西海」、「鮮海」或「卑禾羌海」,是邊境蠻族的居所,也是征伐連綿的戰場。「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古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戰況慘烈的邊塞,經常是古代詩人對這片湖水的想像。傳說,青海湖中央的海心山,出產一種由良馬與龍交配產下的「龍駒」,與烏孫馬、大宛馬齊名,是漢人眼中的珍品,也是漢家帝王征服青海湖的重要目的。也難怪當時的人想起青海,浮現的都是蠻族與戰爭的形象!
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or旅讀中國》No.39【穿越青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