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_何沐恬/旅讀中國 illustration_陳巧廷
百年前福州城的領事使館區,
至今仍保留許多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建築物。
這些房子裡,曾住著外國公使、高官、富商、文學家……,
依然屹立的老洋房,見證了港都的興衰,承載了一代的故事。
福州近代的繁榮,是在道光廿二年(西元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從清代多年來的閉關政策中開放,一躍而升成了重要的國際茶葉輸出大港,而福州城裡最能見證當年風華的區域,即是歷史上有名的領事使館區──倉山區。
倉山區地圖
|
倉山的地理位置相當特別,四圍由閩江包夾利於水路運輸,是當時福州的外貿基地及航運中心。從福州開港至清末的六十年間,前來設立領事館或代辦處的包括歐洲諸國與日本,至今還遺留一些英式、哥德式、羅馬
旋門式、東歐及中西混合的民居,如康山里一處即有密集的洋樓,夾雜於舊社區,形成相當獨特的城市景觀。
隨著港口開放,西方教會的傳教士亦紛紛前來佈道,民初許多歸僑教徒和商人也跟著搬進了倉山,使得此處成為福州教堂最多的城區。這些教堂不論規模大小,或多或少都帶了點哥德式建築風格,而教會也陸續創辦醫院、學校。倉山的教會學校非常多,如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陶淑女子中學、福建協和神學院等,在當時頗有影響力,這些學校建築通常有貫穿的走廊,一般不超過三層樓,且有室外花園。而當時領事館建築多為租用的洋行住宅,四周環廊,樓梯設在中間,樓層較高,面積較大,屋頂多為斜坡頂,室內有壁爐,底層則有地下室。
福州老建築百科
近幾年來由於「舊區改造」計畫,許多特色建築陸續遭到拆除,一群喜歡福州老房子的在地年輕人,因此聚集起來進行田野調查,並將研究結果推廣給一般大眾。「福州老建築百科」是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公益性開放架構網站,包含老房子的歷史、過去的名人住客等資料,此外還有豐富的老照片、現況照片可供參閱,有志者更可申請帳號加入創建和維護老建築詞條的隊伍。website_fzcuo.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翻閱《or旅讀中國》No.43【有福之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