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八親子閱讀報】台灣原創,提供適合台灣兒童閱讀的繪本故事、手腦遊戲與新書快訊。邀請您一同加入「星期八」的世界!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解讀財務、會計、金融、稅務等趨勢走向,讓你掌握財經專業脈動,開拓國際視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08/12 第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人籟官方網站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下山之後,回家以前。
本月專輯 誰來守護祖靈之地
專輯選文 浴水重生
抗災還是避災
天災,還是人禍?——從曾文溪越域引水談起
活動快遞 香料爆炸─ 第二場人籟世界音樂會
 
 
下山之後,回家以前。
夕陽漸漸變暗,南台灣某些軍營內的燈火也亮了起來。孩子在簡易的隔間內穿梭嬉鬧;從這一頭的置物櫃上,可以清楚看見隔壁懸掛的衣服。八八水災後,許多山上的住家毀於一旦,倉皇逃出的災民經由政府安排,暫時在平地的營區棲身。

由專人準備好的晚餐,飄著熱騰騰的香氣。大人邊拿菜邊聊:有沒有去上營區開的有機耕作課?明天的永久屋會議你要去嗎?我們家為了遷居的事吵得好厲害。昨晚又下大雨,不知道山上那邊的人怎麼樣。

莫拉克風災發生至今已有半年。歷經災難帶來的種種慘況後,相關處置和重建工作開始陸續進行,然而開拓復生之路,就像在災後的土石瓦礫堆中清出一條可供人車行走的便道一般,艱難又亟需耐心。

在災後180天,《人籟》邀請讀者一起省思這場災難並關心災區的各項發展。我們請到在災區工作或參與救難的人士,透過他們的觀察與經歷,一窺這次嚴重受創的南部山區原住民在災後面臨的種種困境;同時從環境的觀點切入,探討風災對產業的影響,以及生態維護的重要性,進而思考人在面對災難時應有的態度。期望經由不同角度的觀照,呈現災難問題的諸多面向。

下山之後,回家以前,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願這條走來崎嶇的迢迢返鄉路,除了辛苦並非一無所獲。

註:

本次電子報內容來自2010年二月《人籟》月刊,在災後滿一年的今天,邀請電子報的新讀者共同關心災後重建的各面向。

TOP

 
 
誰來守護祖靈之地
撰文/打亥•伊斯南冠•犮拉菲
打亥•伊斯南冠•犮拉菲
「砰!」七十幾年前,高雄縣那瑪夏鄉南沙魯村布農族人的祖先,在日本政府大炮槍口的威脅下,離開祖靈相伴的家園「馬里山」,來到陌生的「民族平台」。經過族人世代接續的努力,最後經營出美麗山村的輪廓,也就是今日的南沙魯村。

「碰!」幾個月前,南沙魯村遭逢莫拉克颱風的肆虐與堰塞湖潰堤的襲擊,美麗村莊毀於一旦。在祖靈保佑下,倖存的人在平台保住了生命,得以有喘息的空間,並透過「大鳥」的協助,將族人安放於政府預定的安置中心,等待命運的搏鬥。

小時候,心裡有個疑問:為何我們部落的樹木,被凶巴巴的外地人一根根鋸倒,一卡車一卡車地運下山?大人沒有告訴我答案,反而緊張地叫我閉嘴。十幾年下來,我從懵懵懂懂的稚嫩小孩,長成盛氣剛毅的青年;眼看山上青翠蓊鬱的森林慢慢變成青青草原,童年的疑問還是沒有得到解答。

長大後,我從學校返回部落,山上的青青草原已成黃土高坡。我好奇為何族人在後山砍樹墾地,大人則告訴我:「你讀書讀到哪去了!書本不是教你人定勝天嗎?你以前一定不認真上課!」我質疑為何族人開墾不該開墾的坡地,卻換來陣陣責備:「政府不是一直稱讚種茶種菜的漢人勤勞、聰明嗎?你不這樣做,會被外地人嘲笑『懶惰』、『很笨』,虧你還讀過書——這樣做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然而彼時我看到的山,已是淚痕滿面。

曠世巨災自天而降

當我在人生的泥淖裡打滾了一陣子,歷練出思考的能力,卻驚覺山已不成山樣。正值此時,集「台灣奇蹟」、「人定勝天」、「台灣驕傲」、「經濟起飛」等豐功偉業於一身的越域引水工程進駐我的家鄉。我向官員詢問,他們則表示這是台灣生存的必要性——經濟第一。我又問了「專家」與「學者」,聽到的答案是:「安全與生態都沒問題」。不過我心想:「這樣做有必要嗎?」而族人這時也開始感到驚恐:「我們完了!」但一切都為時已晚。

8月9日下午,大家因應教會決議,在家中享用爸爸節的團圓晚餐;不料「碰」的一聲,大大地改變了這個世界。金屬、樹木、大雨、泥土、石頭及族人的驚恐,在空中不停翻湧,幾乎可以用遮雲蔽日來形容。五秒鐘不到,部落瞬時瀰漫著死亡的氣息,世界末日莫過於此。狂風暴雨、滾動的土石、房子倒塌的聲音,以及人類驚恐、哀號、無助的哭聲、逃命的呼喚,加上動物的驚慌和更恐怖的死亡之聲……聲聲入耳,譜出生死交響曲。

先集中,再談部落未來

「先讓我們集合在一起,再談重建或遷村」,這是族人剛下山時的吶喊。安置初期,大家分散各地,不過感情甚篤,每個安置中心的族人及山下各地來的親友,一見面就是用力的擁抱、奮力擰出淚水,幾乎要把自己與對方融為一體,感嘆活著真好。雖然政府官員不斷釋放真真假假的訊息,大家的心還是環環扣住,有志一同——先集中,再談部落未來。

「遷村時,請保留我們祖靈之所。」這是族人安置一段時間後提出的訴求,因為大家是在驚慌失措中,依依不捨地暫時離開部落祖居地。然而政府官員卻在冷氣房內,一廂情願的替災民規畫了自以為是的德政,時時放出遷村利多的煙霧彈,偷偷準備掠奪災民祖產。迷迷糊糊的族人在資訊極度欠缺的狀況下,勉為其難地接納之餘,還是不忘積極爭取保存原有部落,以表示不背棄祖靈之地。不過事後回想起來,有人是真心捍衛祖靈,有人則假借祖靈之名,行投機營私利之實。

透過大家的努力,各收容中心的族人全部集中在營區。這時是大家討論未來部落走向、思考個人未來的開始,也應該是族人規畫未來人生的另一個起點。可是或許大家太過天真,硬要集體行動,不容許有個別想法。如此一來忽略了每個人在「獨立個體」下的個人利益考量、也違反了個人「自由意志」的表述,底層分歧從而慢慢浮出。

從團結一心邁向四分五裂

至於政府,則有意在這個議題上把部落遷村與個人遷居綁在一起:當政者不去思索如何處理災區的問題,反而替災民立了很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法令,一副要準備劫掠部落田園的樣子。這種態度讓某些人深感懷疑,促使部落開始組織區域聯盟、陳情、抗爭,學會爭取自己的權利。

也有些慈善團體在這次的事件中,違背了當初行善的初衷,用自以為是的愛心,強行灌輸災民「要讓山林休息,所以我們在山下幫你們蓋房子。」為了自身名望及拉攏客戶的考量運作下,這些機構採用商業手法,開始布下線、施放利空消息,把部分族人牢牢套住:「先取得永久屋,兩三年再回去你原來的房子也不會有人管啊。」部分族人為了預期的利益,當下就選擇這種看似美好的未來。

種種因素交互作用下,「進度被要回家的人耽誤了」、「他們中繼屋的」、「我們永久屋的」、「返鄉的」、「遷居的」等耳語盡出,展現族人後期開始結黨,分門別類的聲音;「部落」在此時已成為美好的回憶。這種情況下,「尊重個人選擇、互相祝福」的呼籲出來了,大家嘴巴講講,批評「另一國」時有耳聞。不過,人生面臨抉擇時,都會以自己原有的能力來衡量,基於自身現況與未來的最大利益來做正確的選擇。這樣做原本無可厚非,但演變至此卻是始料未及。

遷居與否:族人的各種選擇

綜觀族人在安置中面臨的抉擇,可謂是林林總總;同樣選擇遷居,卻各有不同的理由。首先,由於資訊不對等,加上政府有意無意、只讓單一團體進來營區介紹產品與拉客戶,大多數的群眾都是迷迷糊糊,導致有人聽了幾句好話便選擇搬家,像是不識字的族人、與一般部落裡笑稱的「村幹事」(每天無所事事,整天在部落「巡視」的人)。甚至有人為了追求利益,到處釋放訊息,說是既可以保留山上的房子,又可以獲得山下的「永久屋」,而且就算過了三五年再回故鄉也無人知曉。他們以「賺到了」作為理由,極力鼓勵族人入住永久屋,更用「不拿白不拿」的心態來規畫自己的未來。

也有人是因為風災導致一無所有,為了怕觸景傷情,才選擇離開故鄉。像是有位男性族人在風災中屋毀田失,加上原先行動就不太方便,逃難過程中往往成為妻子小孩的累贅,因此覺得十分無力,一家之主的尊嚴也盪到谷底,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眼見窮其一生的績業毀於一旦,未來也無法建立和從前相當的產業,只得選擇離開家園,把期盼都放在新生地上。說實在話,八八水災中這類的災民最為可憐,應該給於更多的關注、更久的時間、更廣的空間讓他們思考。畢竟誰都無法接受一生的事業就此毀於一旦,需要長時間來復育身心。

含淚離開,或是努力待下來

還有一些族人,他們山上的產業與家園並未完全損毀,在暫時休息療癒止傷後,也起過想要回鄉的念頭。但逃難時他們目睹村毀、屋倒、人亡的慘況,體驗到生死只在一線間、不知明天在何方的絕望,因此想要一個中繼安置的地方,遠離現場一段時間,以便重組自己的思維。這種心理上的衝擊,造成的傷害並不比失去住所或產業要小;有位女性族人,就是因為在逃難中驚魂未定,喪失了「生」的欲望。這樣的情況下,故鄉對她來說已經成為過去,是一個「死」的回憶,自然不想再重返家園。我還認識一位單親媽媽,在遷居一事上倍感茫然,覺得無法規畫未來,但她對故鄉的重建及未來生活仍然充滿希望。無奈她的大伯使盡各種方式,迫使這位無助的弱小婦女含淚簽下遷居同意書,最終還是得下山定居。

至於選擇留鄉重建者,大多是內心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決定要留在故鄉重建的族人裡,有的房子尚算安好,有的房子經過清理也還算過得去,當然也有人房子全毀。不過,大家都很了解自己的未來。從「我們這後半輩子,大概都要花在部落重建上」、「沒辦法,碰到了」、「危機就是轉機」等感言,可以看出他們的認知。這些人對未來計畫比較主動,對部落也充滿希望。更有些人為了守護祖先打拼出來的家園,親近祖靈之所,選擇不離棄父母的墳墓,並繼續扮演山林守護者的角色。他們認為,部落一旦沒人,以後族人尋根之旅,會越來越困難。

部落重建宜從長計議

部落重建,影響的是世世代代的子孫,宜從長計議,與效率無關,但政府在這方面卻顯得相當急切,一味追求短淺的效率。部落重建,要的是與土地的連結、與自然的對話,需作長遠的規畫,但政府卻以唯物主義的思維來重建。部落重建,應以居住的居民為主體,才稱得上是家園重建,但政府卻依靠非災民、非住民的需求來規畫。認為如此才能永續共存。

當傳說中的「大鳥」把族人載離祖靈之地時,有位長老呼籲大家千萬別離棄家園,因為這次一離開,再回來時恐怕人事已非、困難重重。他果真一語成讖:這一下山,返回故鄉者寥寥無幾!但南沙魯的未來與神話,還在編寫中,需要族人的努力參與!

照片提供/打亥•伊斯南冠•犮拉菲

TOP

 
 
浴水重生
撰文/洪馨蘭
照片提供: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
2009年夏末的莫拉克風災,帶給南台灣極大的災害,也使得人們賴以為生的產業遭受嚴重摧殘,包括依賴土地而生的農林漁牧、需要穩定水源供應的製造業,以及依賴好山好水帶來消費的觀光業,都出現了災後失業潮——無地可耕、無業可做、無客人可服務。

災後產業的重建,不僅考驗著「恢復」這些居民原本的收入來源,同時也提供機會讓大家思考:什麼是我們要的「發展」。

過去的想法裡,「發展」就是「有(更多)錢可賺」,由政府帶頭,拼命以追求最高利潤為目的,策動各類「發展」計畫。於是,為了達到市場對「俗又大碗」的理性經濟需要,許多農民不惜以高化肥農藥種植作物。為了令高耗能製造業「根留台灣」,不惜開山鑿渠提供低價能源,讓違法污染業就地合法,對聚落與農地造成不可逆的危害。為了迎合大型巴士出入而不斷擴建的道路及觀光施,也使外資以浮動方式炒作脆弱的鄉村經濟體。以上這些,都是過去所謂的「發展」在鄉村地區鑿切出的人工結果。

然而,這種人工化的負面效應,在災難中很快就成為足以威脅生命的利刃:以前為了「發展」而做的產業,竟然反過來成為壓迫生命的源頭。災難過去後,面對產業的重建,最先要做的其實是檢討;而這些檢討與反思,會讓我們重新看待人與土地、自然與他人間的倫理關係,學習妥協而非抗衡。

雖然每種產業有其內在邏輯,然而在重建上,不同產業面對的方向與挑戰,實為殊途同歸,都是追求一種比較公義與公益的產業模式。以下便以農業、製造業與服務業為例,試論風災後產業重建的可能方向。

...詳全文

TOP

 
抗災還是避災
撰文/張正揚
照片提供: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
去年底電影《2012》剛上映時,世界末日的預言便揪住眾人的心思,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若真若假的毀滅預言四處飛竄,最後竟逼得美國太空總署必須出面澄清,說明這完全是災難電影商業的炒作手法,沒有任何事實依據。

但是一部災難電影,為何能在人群中盪出如此巨大的浪花?

就在寫作的同時,傳來海地發生大地震的消息,2004年南亞大海嘯的悲慘傷痛尚未平撫,大地震卻再度叩門。除了巨大的天災外,各種超越人們經驗的氣候和環境變異迭再發生,也許沒有造成人員的直接傷亡,卻在其他面向產生重大影響。例如這幾年國際間發生的爭糧事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氣候異常,影響作物生長導致欠收。

台灣,天災充斥之地

就在《2012》上映前不久,無獨有偶地,台灣也發生了一場或許稱不上「史無前例」,卻可能是「承先啟後」的莫拉克風災。事實上,在2005年世界銀行針對全世界國家,以颱風、地震、火山、土石流、水災和乾旱等六大天然災害,進行風險調查所發佈的報告結果中,就發現台灣有73%的人,經常處於三種以上的災難威脅中,是「全世界天然災害最多的地方」。回顧台灣近幾年的天災,可以發現水災和土石流已為常態,沒有一年不發生。

從國內外一連串的災難中,我們不難發見:巨大天災發生的時間越來越近,並且頻繁顛覆過往的認知,若加上中小規模的災難,簡直分不清究竟災難是常態,還是沒有災難時才是常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面對一個災難充斥的世界?

向山林朝聖,對土地祈拜

早期人類文明除了農業以外,包括游牧、漁獵甚至火耕文明,都十分依賴天然環境。大自然一方面提供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資源,另一方面,其超然而充滿靈性的存在也讓人難以捉摸。這種既依賴又無法完全掌握的性質,遂催生了五花八門的自然神祇,像是山神,河神與土地神,以及各種用來表達崇敬之情的莊嚴儀式。

在這些神明的面前,人類是謙卑為懷的,即便隨著科學發展,揭開大自然許多神祕的面紗,亦無損這份敬畏。但是資本主義鼓勵消費的精神與連續開發的行為,不僅嚴重斲傷人類原本對自然的崇敬,還造成難以挽回的環境破壞。

崇敬自然的力量

再者,都會文明的發展益發隔離了人與自然,使得自然之於人不再是生活所繫,而是更接近抽象的存在。今天我們在描述一名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攀上高聳山峰的勇者時,經常理所當然地使用「征服」這類字眼。但是山一直在那裡,除了人類帶來的垃圾會影響其景觀和生態外,並不因任何「征服者」的到來而有所改變。相對地,古老的宗教和原住民,卻常用另一種「朝聖」和「敬畏」的態度來面對山。可惜的是,這種態度在現代文明中正逐漸失落。

類似的崇敬態度也表現在小農社會中。例如美濃的土地上,存在著各種大大小小的土地神,客家人稱之為「土地伯公」,共有四百多座,是當地最重要的民間信仰。作物的栽種充滿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在人力無法改變自然時,只能虔誠訴諸老天爺庇佑,具體反映於信仰形體就是土地伯公。除了四百多座伯公外,美濃還有全台獨一無二的「里社真官」信仰,祭拜的是河神和社稷之神。不論是土地伯公還是里社真官,這裡面都存在一種農人對於自身力量有限,因此必須求助上天的謙卑自覺。

...詳全文

TOP

 
天災,還是人禍?——從曾文溪越域引水談起
撰文/胡慕情
照片提供:胡幕情
曾文溪越域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曾文越引」)主要是因為美濃水庫興建未成而開發。至於美濃水庫,則是水利署基於用水需求的推估而提出——更精確地說,長久以來,政府都是將開發水利設施當成發展產業的「必要之惡」。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研究助理李至倫,曾於民國89年做出「興建美濃水庫」的建議。他認為以當時已經施工的水利設施來看,南部地區在民國85年的供水能力為每日225萬噸,而98年需水量則為每日362萬噸。如此下來,很可能會發生供水不足的狀況。

供水不足的原因主要在於工業需求。既有工業區用水量將以1.7%的年增率增加,加上台南科技工業園區、路竹工業區以及其他報編中、規畫中及擬議中的工業區,用水量將會嚴重不足達十一萬噸以上。

雖然政府曾打算興建美濃水庫解決供水不足的問題,不過美濃反水庫運動迫使前總統陳水扁宣布在任時絕不興建美濃水庫。然而如此作為,依然無法消除台灣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至上的迷思。為了讓「產業安定成長」,水利署不得不為工業找水。

曾文越引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提出來:水利署原計於民國92年起,在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興建攔河堰,並開挖穿越阿里山山脈的東隧道。接下來在三民鄉民族村興建跨河引水工程,開挖西隧道穿越霍比亞湖山列,再將荖濃溪至草蘭溪引至曾文水庫。

種種疑慮令人憂心

這項計畫引發環保團體與當地住民大力反對,其中兩大原因為地質危脆與水資源分配不正義。「高雄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不斷強調,此工程將擾動荖濃斷層、高中斷層、老人溪背斜及向斜、旗山斷層、小林向斜、表湖斷層、表湖向斜以及平溪斷層,一旦開發,地質破碎恐引發危機。

此外,開挖隧道的大量土方無處放置也是問題。「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在引水工程未通過前即憂心表示:棄土長期堆置於荖濃溪勤和村上游、旗山溪民族村下游等地,極可能直接引起、誘發或擴大河岸塌坍與土石流等威脅。

...詳全文

TOP

 
 
香料爆炸─ 第二場人籟世界音樂會

將有更多融合樂與香料的在第二場的「人籟世界音樂會」,而且最棒的是「全部免費」!

什麼時候? 2011年八月19日,18:30-21:30

什麼地方? 耕莘文教院一樓表演廳,台北市辛亥路一段二十二號(捷運台電大樓站一號出口對面)

有誰?原住民樂團呼利亞(部落的歡呼聲),將以新鮮的熱帶夏日音樂為我們開場。緊接著是帶著我們踏上絲路之旅到達印度邊境的科羅曼德融合樂團;伴隨著受台灣樂風影響的「香塔」和西塔琴樂手「屋希耶澤」以台灣原民風味所詮釋的印度音樂,8月19日的人籟世界音樂會,將帶給所有參加者一場難忘的聽覺饗宴!


Line Up:

6:30-7:00: Hu Lia(呼利亞)樂團
7:10-7:50: Coromandel Express (科羅曼德融合)
7:50-8:30 : Shantaal (香塔)
8:40-9:20: Usi AJ (屋希耶澤 )

更多樂團訊息:香料爆炸─ 第二場人籟世界音樂會

TOP

 
 
名人父親魔幻票選,抽掃地機器人
如果我爸變成郭台銘、侯文詠、嚴長壽、謝震武……分享你對名人老爹的魔幻想像,有機會抽中機器人回家掃地!

訂阿布拉電子報 送精美繪本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繪本的世界。現在訂報即有機會獲得精美繪本!

 
e人籟Twitter e人籟噗浪 e人籟臉書 e人籟youtube
2011 中華利氏學社 版權所有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人籟論辨月刊》及相關作者,未經授權禁止轉讓或節錄。如欲轉載請【連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