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蜻蜓的朋友──邱承宗
文、圖 / 鄭如瑤(小熊出版社總編輯)
 |
‧《啊!蜻蜓》的作者邱承宗。 |
第一次到邱承宗老師的府上拜訪,那是大約三年前的夏天,那時是由還任職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秘書長的林瑋領軍,集合一夥兒童文學界的朋友去向邱老師討教繪畫的技法,除了帶著在邱老師家開趴的伴手禮,我們還人手一本素描簿,就準備趁機好好的向大師學習。
我們一夥人走進邱老師家便驚喜連連,因為在這裡,我們看見了蜻蜓羽化後掛在樹枝上的蛻皮、停在窗簾上休息的蜻蜓,還有飼養箱裡等著我們打招呼的各種蜻蜓卵和水蠆。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與驚呼, 平日裡惜話如金的邱老師一講起他採集蜻蜓卵、呵護卵孵化、照顧幾經蛻皮的水蠆,最終羽化成蜻蜓的飼養、觀察、攝影與紀錄的過程,大家只能瞠目結舌,直呼太神奇了。
那一天,邱老師還帶我們一群人去大直的洩洪池觀察蜻蜓、豆娘和昆蟲,雖說我們原是來拜師學畫的,想像著自己能否也有天分成為一位生態插畫家,但是邱老師卻不准我們動筆,只要我們安靜屏息的觀察眼前的景色與光影的變化,誰知我們這群沒見過世面的,看見蜻蜓、豆娘和小蟲子,就要驚聲尖叫,直嚷著邱老師一一的為我們介紹這是什麼蜻蜓、那是甚麼昆蟲,於是寂靜的市郊,頓時也喧嘩了起來。
去年夏天,又再次有機會在兒童文學作家嚴淑女的號召下一起和邱老師到陽明山附近的窪地、水圳尋找蜻蜓的蹤跡。淑女和我不僅興奮的追逐蜻蜓的忽現與隱沒,還有邱老師為我們說明當地的窪地、水圳環境條件,以及蜻蜓生態的變遷關係。接著,邱老師拿出網子,不偏不倚的總能在下手處撈起好幾隻水蠆,看著黑泥裡一一探出頭來的水蠆,我們也認真的學習如何辨識牠們將長成什麼蜻蜓。能夠這樣出遊,實在太有趣、太有收穫啦!
邱老師是為大家所熟識的生態畫家,但是甚少有人注意邱老師其實是畢業於攝影專業。從飼養蜻蜓、觀察蜻蜓、研究蜻蜓到拍攝蜻蜓,邱老師一投入就是五年多的時間,家裡雖沒有昂貴的顯微攝影設備,邱老師卻能靠著網購自組器材,每遇拍攝難題便想方設法克服,終能將一幅幅珍貴畫面隨拍隨即傳輸進電腦中記錄。看著電腦中令人驚喜的畫面,邱老師說得眉飛色舞,身為編輯只有想著這是多麼可貴的出版題材啊!
《啊!蜻蜓》蜻蜓一書就在這樣的提議下得到了邱老師的首肯出版。於是,從成千上百的照片中依目錄的需要分門別類挑選與整理後,邱老師便把這些極為豐富的照片交到我手上,然而,如何能讓這樣的知識性題材成為兒童淺顯易懂的讀物,就非常挑戰編輯的功夫了。
 |
|
‧《啊!蜻蜓》。 |
編輯過程中,一再進行精選照片配合版面設計與內容敘述的需要,最後還要幾經和邱老師討論修改文字的敘述、調整版面的視覺設計,以及選擇不反光的日本進口紙張,進行打樣檢視紙張效果與印刷的品質。此外,為了力求研究資料的正確,邱老師還特別邀請林業試驗所蜻蜓達人葉文琪先生審訂。
這一切的努力,就在《啊!蜻蜓》才和讀者見面的第二星期,有了讓我們都開心不已的回饋,因為邱老師收到了讀者的來信,寫下了對《啊!蜻蜓》一書的評價:「剛拿到從博客來訂購的這本書,翻了幾頁馬上大叫起來——太棒了!!!精美的攝影呈現,精彩度及內容的企劃與我從amazon jp買來的日本昆蟲攝影書(海野和男、今森光彥)不相上下哦。感謝作者給了我們一本這麼棒的新年禮物」。
《啊!蜻蜓》一書不僅詳細的用攝影圖像向孩子說明蜻蜓的生態與生命的歷程,更是台灣第一本記錄顯微鏡下蜻蜓卵的孵化與水蠆成長的科學圖畫書。編輯過程中,邱老師雖曾數度喪失信心的質問這樣的作品會有讀者嗎?但我從不懷疑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書去滿足總是充滿好奇與探索熱情的兒童讀者,更重要的是,邱老師透過《啊!蜻蜓》向孩子示範什麼是追求興趣的熱情, 什麼是研究的精神,什麼是解決問題的態度。
■ 延伸閱讀
小熊出版社
當文學遇上漫畫──從《叮咚小悟空》談哲也童話
文/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
‧哲也(左)和林世仁在台北國際書展的講座。(攝影/Jin) |
近年來,哲也童話屢屢成為兒文界注目的焦點。遠流最近推出的《叮咚小悟空》,便呈現了哲也的一貫幽默風格,讀來讓人莞爾開懷。這一套由編輯企劃、哲也擔綱演出的傳統新編童話,一共有三集:《奇怪的三眼少年》、《悟空的七十二遍》和《筋斗雲朵朵》。在這一系列故事中,哲也又再次證明了自己長於雜揉傳統與現代的說故事能力。
相較於其他經典改編者,哲也這三本童話的魅力,不僅在於傳統素材和現代元素的疊合,更在於這兩者架接之間的輕鬆、自然和巧妙。哲也的這股「輕鬆勁」,恰是他有別於其他童話創作者的地方:台灣童書作者的「命盤」大多屬於「乖乖牌」,不是師院系統出身,便是從成人文學迴身投入兒童文學,筆下的「養料來源」大多是廣義的文學系統:小說、散文、詩。而哲也在文學系統之外,卻另外多了一項重要來源──漫畫(還有電玩,此處暫且不論)。這使得他的故事,在型式上處處顯露出漫畫橋段、電影鏡頭和戲劇效果,在氣味上,顯得更現代、更有遊戲性和親和力。
研究童話創作者,哲也是少數必須繞道日本漫畫(尤其是安達充作品)才能充份釐清其特色的創作者。這類「養料多元」的童書創作者未來一定更多,哲也卻是第一位標幟鮮明者。
 |
‧《奇怪的三眼少年》。 |
有趣的是,同樣受到日本漫畫洗禮,當大多數的台灣漫畫家仍溺陷在日本味的線條、筆觸之中,苦思脫身(或甘願化身為彼)之時,哲也童話卻示範了文字上的成功轉換。這或許是媒材上的差異使然,當日本漫畫的圖象趣味轉蛻成文字靈感後,被哲也巧筆妙用,過化存神,反而成為最富時代感的在地童話。「哲也」這個既帶日本味又符合中文字意的筆名,恰可作為一例。
相較之下,其他改編自傳統故事的新編童話,大多仍在「文學的文字和思想框架」中打轉,不時顯得沈重或是在趣味的外緣打轉。這幾年哲也的出現(其實是「再現」,他之前用的是本名張文哲),就像在一群「老實的說故事人」之中,突然跳出一位說學逗唱、手舞足蹈都是戲的演員,讓童書界增添不少熱鬧。
 |
‧《悟空的七十二遍》。 |
由於嫺熟漫畫的敘事趣味,哲也比一般創作者更懂得關注讀者的閱讀需要,不單單只是以靈感吸引人,而是把一個靈感盡其所能的「展演開來」(而非一滑即過),讓讀者深入其中、大呼過癮。而這種語言操練,又是來自他的文學能量。有趣的是,不管哲也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的苦思經營,在故事文本中,讀者看到的,卻永遠是一派輕鬆寫意,彷彿作者是一個操偶人,超然在故事之上,輕鬆自在的調度、耍弄著他的筆下人物。
《叮咚小悟空》是哲也對《七龍珠》的致敬之作,所以故事中的神話角色,也如漫畫般出入家庭、學校,融神力於生活場景之中。不過,嫺熟「古典新寫」的哲也,在顛覆古典元素之餘,也不忘融入自《字的童話》開始便已吸納的中國元素,如書中偶爾出現的諧音趣味、押韻句子和寶塔詩。
哲也童話在漫畫趣味、文學能量之外,還暗藏了另一股來自作者宗教修持的力量──佛教的圓融美善。這三股力量的交融,使得哲也童話不單單是無厘頭的逗趣好笑,而有了關懷、支撐的力道,故事裡幾乎沒有壞人,所有反派角色都是值得同情的可憐人。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哲也童話洋溢著新鮮趣味,細看來,不是傳統童話;三分文學,二分漫畫,一分微微閃現的,是故事背後,佛家的小小光照。(
本文轉載自2011.1.23 國語日報 5 版「 星期天 書房」
)
■ 延伸閱讀
《叮咚小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