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孩子教育的爸媽,【Kidschool讀享報】周周提供最新教養觀點、英文學習新知,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5/26 第394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文化行腳/浮士德的變奏
生命中一段美麗而奢華的意外
人文薈萃 周末書房/賽翁吃馬•閹豬飛舞
人文書房/民國世代的認同拷問

  今日文選

文化行腳/浮士德的變奏
方秀雲•文/聯合報

在這真理模糊的年代,芬利投注一生的精力與心血,不斷的思索,結合文字、物體與環境,做大膽的實驗……

哲學家兼園藝家伊恩•漢密爾頓•芬利(Ian Hamilton Finlay, 1925-2006)一直以來,被譽為具體詩人,是一名將文字的熱量、強度發揮極致的能手,而我,走入了他的世界。

濃得化不開

為了將詩的生命,轉為真實的體驗,1966年,芬利在蘇格蘭的彭特蘭丘陵(Pentland Hills)買下五英畝的一塊地,整整四十年,用後半生,來雕塑一座天堂,命名為「小斯巴達」(Little Sparta)。前一陣子我旅行,到了這地方,沿著路徑,穿過林間、空地,就這樣,不經意的掉入他設下的「陷阱」,四周,感覺像埋伏的地雷一樣,雖沒軍事攻擊,還不至於皮肉之傷,但隨時隨地,有突來的驚奇,無形上,性靈也被狠狠的鞭打。

所謂的陷阱,不外乎是飾板、基石、板凳、方尖碑、盆景、花架、橋、樹柱等等,他將語言的單字、片語或符號,刻在實物上,製造一個繪畫的、隱喻的、詩性的空間。漫步在這座花園之中,因混合那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奧維德的《變形記》、普桑(Poussin)的畫、清教徒的簡樸、海的戰役意象、蘇格蘭的捕魚工藝等等因子,感性、思緒也紛紛湧了上來。

走完小斯巴達,我又闖入附近的一處農莊──朱庇特藝林(Jupiter Artland),占地約八十英畝,晃了一圈,進了一個地盤,意外的,又發現芬利的作品,說來,這是整片最陰森的區塊,帶著憂鬱之氣,真是濃得化不開!

一步步的帶領

第一眼,我在地上看到一塊石碑,刻著「Only Connect」(僅有聯繫),接收訊息後,經過一座拱形小橋,直走不久,便抵達一座神殿,裡面空空如也,隨後,越過了一個斜坡道,但這段路不太穩,走時,得小心翼翼才行,突然一不注意,在轉彎處,浮現一尊優雅的繆思。

大文豪福斯特(E. M. Forster)的小說《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有一句座右銘:「僅有聯繫詩文與熱情,此兩者才會被頌揚,我們也可看到人類的愛達到極致,不用活在破碎裡。」從這兒,芬利擷取了開頭片語,拿來當路程的指標,兩個單字,雖短短的,卻鏗鏘有力。他多麼渴望在碎塊與碎塊之間建立一個連結,彌補世間的缺憾呢!因此,築起一座橋梁,人可以在上面踩踏。

正在思索之際,我與一座阿波羅神殿不期而遇,奇怪的是,神怎麼沒在那兒,消失了嗎?於是走進神殿一探究竟,一抬頭,看到上方貼的金箔字樣,上面用拉丁文寫著:「阿波羅有一顆持續、劇烈的反叛之心。」這訊息,什麼?!掌管真理之神不再理睬人間事,果真,我們不就被放牛吃草了嗎!而,我們還能乞求什麼呢?

人性之最

接著,在顛簸的路上,心情起起伏伏,幾近絕望的時刻,一尊美麗女子的頭像,寫著「X」(十),立在前方,等著我們,是一位繆思!但不屬於希臘神話的九位(代表歷史、音樂、喜劇、悲劇、舞蹈、情詩、聖歌、天文與修辭),那麼,是何方神聖?

芬利曾說:「我僅能寫繆思允許我寫的東西。」傳統的繆思無法滿足他,因此塑造了第十位,叫莎孚(Sappho),掌管情色詩的女神,象徵愛與美。對他來說,人類不會只是一場悲劇,或無望的煉獄,怎麼也得想盡辦法,理出一個頭緒,最終,真為人性找到了最高的原型。

浮士德的活路

記得《浮士德》裡的男主角,在靈魂被奪走那一刻,眼前看見一片美景,只是無法駐留,一切為時已晚!我想,芬利一定體會到浮士德的遺憾,所以,他變了奏,去除了魔鬼的詛咒,當我們目睹第十位繆思時,也瞥見了幸福,一切還來得及,靈魂沒有破碎,從此不再老去!

在這真理模糊的年代,芬利投注一生精力與心血,不斷的思索,結合文字、物體與環境,做大膽的實驗,就在他過世前,來到此地,走遍了全場,選擇一塊最陰森的區域,分三個定點創作,完成了〈僅有聯繫〉、〈阿波羅神殿〉與〈第十位繆思〉三件雕塑,用詩的、人性的、情緒的轉折,連續的、慢慢的帶出、串成的一系列,是他理想實踐的延伸,但傳遞了什麼呢?他要我們不再空等、不再失望。

這旅程,我聽到了詩人的拍響,在一個慘淡、灰暗的處境裡,聲音在迂迴繚繞之後,不再耽溺,不再沉淪,因詩句的引伴,我似乎找到了活路!


生命中一段美麗而奢華的意外
李南華/聯合報

謝謝席慕蓉和蔡琴,在有涯的此生中,因著與妳們的偶然相遇,而譜寫出一段生命中美麗而奢華的意外……

一早九點半朋友來電,告訴我《聯合報》A22文化版裡,席慕蓉說我把她的詩作〈出塞曲〉的歌詞給寫錯了。我一聽滿頭霧水,心想這等陳年舊事怎麼又被翻攪出來了?原來當年譜曲送件時,歌詞都先要經過新聞局的審核,只有通過後才能製作成唱片發行,我擔心最後一句「騎馬歸故鄉」會被扣上「回歸祖國」的「統戰」大帽子,便擅自竄改成「榮歸故鄉」以求能順利過關。因為加了一個「榮」字,就表示是「統一中國」而非「回歸祖國被統一」!

至於把「英雄騎馬啊」改成「英雄騎馬壯」也是情非得已,那是因為「馬」和「啊」的音太相近,唱起來彷若同一個字,會使旋律顯得較弱,而且「馬壯」跟「榮歸」也比較能相互呼應且顯得更有聲勢!就這點來說,慕蓉當然是更難接受了,因為這首詩,本是她個人表露心中對家園故國的那份孺慕之情和懷鄉的思緒,多的只是疼惜愛憐,並沒有絲毫「榮耀歸去」的嬌寵之意啊!

只是當時我們初相識,宅心仁厚的慕蓉,儘管對我私自更改歌詞不盡滿意,卻也沒有當面明說,怕是不想斷了我「處女首航」的興頭吧?!但多年之後,我輾轉自友人處得知,慕蓉私底下並不喜歡我改動她的詩作,因此唱這首歌時,她始終是用她的原詩「英雄騎馬啊」、「騎馬歸故鄉」來唱。

其實,我現在很能體會她的感受,換作是我,別人更動了我的歌曲旋律或歌詞,我也是會不高興的。當年受制於政治環境和現實的「不得不」,如今都煙消雲散不再是問題了。所以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想用席慕蓉的原詩來唱,就請儘管放心放聲的去唱吧!因為那才是作者靈魂深處最真純最原始的情感面貌!而我只是一隻畫蛇添足誤闖「歌林」、粗心大意又復迷糊的小白兔呢!

只是令我十分意外的是,當我從便利商店買回《聯合報》一看,席慕蓉照片旁刊載著〈出塞曲〉的原文竟然錯字一堆!「清香」寫成「景象」,「歌」寫成「曲」,「想」寫成「像」,「黃河岸」後面還少了一個「啊」字,忙不迭打電話給慕蓉,她說她早已看到也早就習慣了。很可能是從網路上錯誤的歌詞下載而來,卻沒有對照她詩作上原來的文字所致!

看來慕蓉在她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裡,一定遭逢了太多類似不盡人意卻也無可奈何的事,包括我竄改她的歌詞在內,在此我要再一次鄭重的向她道歉!畢竟那是非常魯莽無理且扭曲了她的原意。當時一面教書一面又要照顧小孩的我生活十分忙亂,辛苦擠出點時間寫了首歌,只當是好玩,並沒有太在乎原作者的思維和感情,這點也是我最感愧疚和抱歉之處!

今早電話中,慕蓉說她每讀到此詩都仍會掉淚,可見她對故國家園用情之深已到了令人心疼的地步!這也使我對自己竄改歌詞之舉更加感到不安。

〈出塞曲〉能傳唱兩岸三地至今不衰,除了慕蓉孺子懷鄉的感人歌詞是一大功臣助力外,另外一個最大的功臣,是我內湖國中演唱這首歌的學生──蔡琴,是她在兩岸三地,甚至世界各處的華人地區演唱會中,一再傳唱這首歌,才讓〈出塞曲〉紅遍大江南北!在此我要謝謝席慕蓉和蔡琴,是妳們讓一個土法煉鋼、歪打誤撞、毫無音樂底子的素人作曲者,能在有涯的此生中,因著與妳們的偶然相遇,而譜寫出一段生命中美麗而奢華的意外。


  人文薈萃

周末書房/賽翁吃馬•閹豬飛舞
鴻鴻/聯合報
推薦書:唐捐詩集《金臂勾》(蜃樓出版)

只能怪楊佳嫻和鯨向海在臉書上起鬨,害我在讀到唐捐的最新詩集前,一直以為書名是《金勾臂》。金勾臂、金勾臂……好一番耶誕歡樂景象。怎料其實是一套拳拳到肉的《金臂勾》!

不論是左卷的「致學妹」,或右卷的「致學弟」,我想到的反而是日本漫畫《抓狂一族》裡的憊懶老師春卷。他眼看一干突槌浩呆的學生無法無天,還是可以耷拉眼皮在教室後面草席自顧安睡,但一發起功來,可以拔無賴頭籌。唐捐這位博覽群書的學者詩人一旦肆無忌憚起來,也居然可以左打周星馳、右踢方文山,讓學弟學妹徒子徒孫刮目相看。

《金臂勾》可說極有詩以來「白癡造詩法」之最,不但國台日英語混搭,同音誤用亂入不止,古文、經文、公文、新聞、符咒、藥單、歌詞、廣告、電玩術語、武俠小說、新詩典故,他不但吞得下、嚼得爛,還可以據以舌燦蓮花,教原該引領風潮的晚輩新秀瞠乎其後。如果說夏宇的文體破立實驗永遠是超前衛的高標,唐捐則反向而行,和新生代比無恥比白目。憑他學養高、身段低、火力旺,這一役贏得十分瀟灑痛快。如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把此時此地的台灣語文當世界遺產保存起來,《金臂勾》一本足矣。而其中的口語密碼星羅棋布,若非經年在地的住民,恐障礙重重,千萬小心還是難免誤入歧途。於是,這本詩集也大可以當作我國情報員通行兩岸的暗語辭典。

《金臂勾》不但語言肆無忌憚,內容也葷腥不忌,簡直可以說是口腔期未滿足、屎尿壓抑過甚之後,發作的狂吐狂瀉大爆炸。人近中年,生活越檢點,嘴砲越必要,但是《金臂勾》的火力何止是砲,委實是原子彈。如果說佛洛伊德對性的執迷源自他嚴謹的生活,憑這本充滿解放快感的詩集我們也可以大膽臆測,私生活中的唐捐應該是中華民國品德最可信賴的詩人。從一個被兵變的學弟出發,詩人以六篇「致學妹」發動想像中狂野的性愛攻擊,而二十篇「致學弟」除了更多的睪丸與陽根、更多的凡爾賽玫瑰(「凡爾所聞皆玫瑰,凡爾所出皆賽。」),也旁及政治的諷喻、社會的批評、歷史的反思。但是當然,我們必須通過重重屎尿地獄(「我不要臉但很想大便」),才能與詩人挽臂共杯。

對於台灣詩壇而言,唐捐以這本詩集宣告了徹底的違叛與決裂。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喔不,我看到的其實是賽翁吃馬、閹豬飛舞!


人文書房/民國世代的認同拷問
蘇曉康/聯合報
推薦書:尹萍《武士家族》(天下文化出版)

尹萍的《武士家族》,在我看來恰是加入當下台灣的「認同」話語熱,與龍應台的《大江大海》有異曲同工之妙。尹萍竟是「出走紐西蘭」之後,在一個更加遼闊的視野下,回眸她的由來──「正因為離開了,走遠了,回首那一片土地上的恩怨情仇,有時候有些不同的領悟。」尹萍獲得這個「位置」,難道當年預謀不成?

南京城東龍潭鎮高中生尹誠中,抗戰時投筆從戎,曾在湘鄂與日軍周旋,後鎮守黃河防線,抵禦共產黨。政權易幟後,他奉命隨國民政府遷到台灣,便要防衛台澎金馬,一生戎戍。尹萍說她是「武士後人」,亦類比日本幕府衰落後武士成浪人,榮耀中不乏悽楚,且未來茫然。我想,她寫出了台灣軍公教族群的某種通感。這個族群,恰是民國世代在台灣的後嗣。

「龔光憲」簡直稱得上是一個傳奇了。兵荒馬亂的年月,十六歲的女學生偷跑出來投軍。她在成都坐困愁城,後來又輾轉樂山、重慶的那段日子,竟是好人絡繹不絕地來幫她,最後終於遇到她的終身伴侶尹誠中,彷彿他冥冥中就等在那裡。後來她母子二人在靈寶陷入險境的那段故事,我是讀得心驚肉跳。再後來尹上尉化裝成農民,潛入城中找到失散的妻子那一幕,簡直就是好萊塢的驚悚大片了。尹萍說:「這輩子,我避開了所有的災禍。」其實是她媽媽把她的災禍全都受完了。這個做記者的女兒發誓要寫家族史,編織進她媽媽託付下來的回憶文字,共同完成了一部奇特的「母女回憶錄」。

這個家族的命運,是流亡遷徙的。1994年尹萍帶著一雙兒女「出走紐西蘭」,我們甚至可以看作是尹家1949年遷台的第二部曲。當我閱讀她帶著她那一對黃蓉、郭靖,在紐西蘭「這塊人間最後淨土」的戲耍(上學讀書也是其中的一種呢),我就想到假如我是馬英九,就去請尹萍回來做教育部長。

「我唯一堅持的,就是不修剪它。」尹萍是一個「杜威主義者」,那又一定是胡適留下的遺產。這種「實驗主義」教育,在美國開始遭到懷疑。於是尹萍撫養出來的郭靖入讀的那個耶魯,憑空跳出一位「虎媽」來,炫耀「棍棒訓女法」,把美國人都鎮住了。我又想,假如有哪個基金會肯出錢,從紐西蘭請出高手尹萍,來耶魯跟那虎媽「華山論劍」,在互聯網上直播,火爆一定不亞於世界杯。

這本書寫到最後,尹萍的文字才真的空靈起來。第二卷家史部分,是結構精巧的紀實體,她要與母親隔著時空來共同撰述;卷一,是她的育兒精粹,乃雋永的敘述體,母親描摹兒女的情態,一些句子好得如同醇酒;卷三,是散文的美文,寫得瀟灑極了,瀟灑中還帶了一點淡淡的憂傷──「活下去的理由」。「尹家場」那個起點,「其實是永遠的消失了」;台灣那個「廟堂」,於她這個「武士後人」,也大不相干了。她呵護的一雙兒女已遠在天邊。如果她有鄉愁的話,早已融合在中國文化的長河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