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7/31 第400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大學校園巡禮/中原大學 名喚與應說
人文薈萃 南京街 最後的茶室
聯副小品集/〈12元的高雄〉 雙層公車

  今日文選

大學校園巡禮/中原大學 名喚與應說
向鴻全/聯合報
「三位一體」的象徵和內涵

儘管對大多數人來說,被鬧熱喧囂的夜市商圈環繞擁抱,是對這個學校的強烈印象,那三步一間飲料店、五步一間服飾店或美髮店也與島內的地方市集殊無二致;舊式的營造與樓房店面,街道旁錯落著幾間像是怎麼也不肯離去的老屋舍宅寓,門前總是不時擺放各式「禁止停車」的路霸──像是要被回收的機車腳踏車、把手或椅背已脫落的椅子,還有充滿挑釁示威意味的改裝汽車。除了一圈圈的商家和店鋪攤販外,如果轉進不知名的巷衖中,會突然看見許多破落灰敗的磚瓦和半片牆垣,被任意地棄置在路邊,猶如無人管轄荒地幽谷,對照起夜市的流轉華燈,顯得更荒蕪貧瘠。這種種凌亂毫無美感的街景,除了讓人感到一種被壓抑的憤怒和哀傷外,卻也創造出這個學校獨特的「孤島」印象,像是泅泳了那麼長的距離,終於看到的希望之島。

暗黑中,視線越過低矮圍牆,遠遠的,看到聳立在半空中的十字架,那種擺脫凡俗肉軀各種紛雜慾念的靈澈感突然浮現,是了,這是中原大學的校園,如同沉默的召喚,召喚心靈至那應許之地。

過去被同學們戲稱「白色麥當勞」的三連拱形正門(現已被新建造落成的「維澈樓」所取代)已移往旁側以誌不忘,那三個幾何角錐體的公共裝置藝術,還有最引孩童嬉鬧圍繞的三隻小羊,當然都是關於「三位一體」的各種溫暖象徵和內涵,「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讓我想起最早創建這所學校的賈嘉美(Dr. James R. Graham III, 1898-1982)牧師,與學者賢達、地方士紳,懷著信仰與熱情,堅定地打造一所他心目中完美的、具有基督精神的學校。

那已是近六十年前(1955)的事了。

中原體育場是 中壢孩子童年的啟蒙之所

對許多在中壢生長的孩子來說,中原大學可能都據有重要的位置,那些童年回憶,和關於成長的啟蒙、發現與創造都在這個校園裡──孩童時身邊的大哥哥們吆喝要不要去中原體育場打籃球;親族裡總會有中原大學畢業的長輩叮囑要好好讀書;年紀再大一點時就穿著中學制服排隊等著進到圖書館地下閱覽室K書自學;還有還有,那些只有二三張檯桌、空間狹窄(趴下去架桿就怕會碰到旁邊檯桌的不良少年)燈光昏暗設備老舊的撞球店,更是許多刻意把青春二字寫得歪斜,像在公車破爛椅背上用立可白塗寫求愛訊息的慘綠青少年叛逆回憶。有時隔著落地窗看見熟悉的臉孔也在這些撞球店出現時,「耶穌說,我做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啊,那煙霧燎繞的苦悶憂鬱歲月。有一天他們必得找到解釋自己的方式,在那天來臨前我們所能做的,只能充滿信任與尊重地耐心等待,像同樣如此對待我們成長的人一樣。

當然,那門口鐫刻著「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的總圖書館,每天總有學生占據那一大片一大片窗格下的位置,我總覺得那些位子像極了教堂裡的座位。雖然那些窗格的玻璃上沒有貼著《聖經》故事的馬賽克,但每當陽光射入,那一格格的座位裡,就彷彿坐著埋頭抄寫經文的傳教士,他們在和心中的神與真理對話。總圖地下室的公共閱覽室,和學校第一棟建築「懷恩樓」一樣,像是懷抱著感恩與回饋的初衷心情,似乎永遠開放地歡迎所有的人,所以不管什麼時候,總有許多要準備考試的校外人士,在這裡追求他們意願的人生。

晨起後如果早點到校,在似乎尚未完全醒來的校園裡,總會在轉彎的一個教室裡,遇見三五師生,低著頭在晨讀《聖經》,安靜而神聖,那是每天最讓我抖擻振作精神的美好畫面;我一直以為,中原的校園是一個充滿牧歌的校園,因為這裡有牧者、有牧羊,大家那樣樂於歌唱,樂於分享,他們說,舌頭是用來讚美和祈禱的,所以記得數年前初到中原時,在某次會議結束前,會議主持人要我們伸出雙手擁抱身邊的人,我怯懦地不敢伸出手,甚至覺得尷尬,直到一位老師笑咪咪地過來抱住我,我才感覺到,原來擁抱是那麼重要的連結,它不僅屬於戀人的、親情的,更是屬於形上的。

關懷和教養是 最重要的教育宗旨

在校園中經常聽聞哪位老師的行止多麼令人景仰敬重,做出許多一般人費解的生涯選擇,而難解的問題往往只有最簡單素樸的答案,他們熱愛中原大學;更聽過許多幾近神祕、神蹟似天啟的經驗,讓他們選擇這所學校作為安身立命之處。曾經以為這些傳聞故事就像教會裡會眾們的見證一樣,多少帶有若干自我指涉、自我詮釋的想像成分,但後來在多次可能產生衝突的場面中,親眼看到了愛的傳遞與教導;即使是在艱難危困的時候做出不得已的抉擇時,仍可以看見那裡有令人感動的難言與掙扎。「耶穌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那天上課談到台東,一位家住台東的大一同學下課時熱烈地告訴我家鄉的點滴。本來她是要考台北的學校,但由於種種因素所以來到中原,我問她說會想轉學嗎,她堅定地搖頭,學校還有班上同學那麼可愛,為什麼要轉學?我想或許是因為從學校設立開始,就抱定了關懷和教養是最重要的教育宗旨,才讓這個校園讓人覺得放心,覺得可愛。

作為國內第一所創立的私立理工大學,中原的校園裡並沒有像科學園區那樣玻璃帷幕的科技大樓,雖然有時聽到學生嘟嚷地抱怨,我們系館好老舊哦,但每次看到他們做完實驗後魚貫地步出系館時,似乎少了點冰冷的金屬味,多了些屬於歷史的土地氣味;而如果步行到最孚盛名的設計學院,經常遇見正在某個角落靜靜地素描、速寫、拍照,或者什麼也不做地望著鳥啦昆蟲啦樹啦花啦草啦或建物出神發呆的同學,儘管他們好像有永遠畫不完的圖趕不完的報告、永遠苦哈哈慘兮兮好可憐地說都睡不飽,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參觀他們如核爆或末日過後的工作室即可得知其中辛勤;但我想這些訓練和要求,讓這些本來青澀的同學,變得能夠打造一座夢想建築的藍圖、能夠用眼神塗描山的稜背和海岸的弧線、能夠聽見鳥叫蛙鳴就能辨認那裡是適合動物的棲地、能夠告訴別人那些停留在鼻腔裡的氣味是哪一種花的芳香分子,並在大多數人恍若無知地走過落葉滿地的路上,能夠撿拾起葉子,輕輕呼喚它的名字。

浪漫得讓人想戀愛的 「楓香詩園」

多少次經過「大樹教室」的現場,看見師生們努力想召喚這個校園的美感,或者爭取關於某些事的正義與公平,我不確定這樣的努力究竟達到了什麼成果,但是那裡面有著一種堅持和意志。我知道是許多傑出老師樹立了那麼優良的典範,使同學沒有鬆懈偷懶的理由;但我更相信,是大家的努力讓這些歷程變得像一則神話與傳說一樣,在生活當中不斷被引述、轉載和流傳著,於是,這些曾親身參與過的物事,也變得美好而輝煌,因此這裡才有被同學視為校園中浪漫得讓人想戀愛的「楓香詩園」。

對處在令人疲憊,似乎不斷循環反覆、如薛西弗斯推動大石的命運般的學術氛圍裡,連身體也被這個體制給收編了──因為那麼努力保持健康的身體可能也是這龐大學術工業生產裡的一個物料。或許就是因為這裡是那麼關心在意生命、靈魂的事,所以才保有一種寧靜、淡泊、沉穩的環境;我曾經如同《聖經》中那位對於耶穌復活懷著疑惑的多馬(Thomas)一樣,對於生命中的某些物事存有複雜的抗拒與不信;但多年後,我才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也突然記起求學時那位帶著犀利眼神、橫著眉告訴我們說「對於真理,只要信,不要怕」的老師,原來,那不也就是耶穌後來對多馬說「不要疑惑,總要信」的典出與源頭嗎?

如果願意澄淨自己的心,在這座校園裡,每個角落都可以聽到福音,有些來自那片湛藍的天空之上,有些來自隱約從遠方飄來的詩歌,當然更多的,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召喚,召喚心靈至那應許之地。


中原大學簡介

私立中原大學,1955年創立於桃園縣中壢市,初名中原理工學院,設物理、化學、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等四個學系,期以基督救世愛人的精神,為國家造就高深科學與工程人才;1972年設立全國唯一的醫學工程學系;1980年8月正式改名為中原大學。現任校長程萬里博士。

校訓:篤信力行

校歌:

盛宣恩作曲 

謝明山作詞

滔滔黃河滾滾長江

中原是我們的故鄉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春風時雨英才一堂

科學建國邦家光

浩浩海岸巍巍寶島

中原是我們的學校

上帝眷顧錫我正道

朝乾夕陽是則是效

服務人群榮母校


  人文薈萃

南京街 最後的茶室
陳克華/聯合報
民國50年當我誕生於花蓮市一條大水溝上的木頭平房裡時,我並不知道這裡是「風化區」,就在我出生前不久,美國大兵們曾經造訪過緊鄰我家的這條市街。

這條由東海岸山脈流向太平洋的溝渠,切穿花蓮市區入海,造就了兩岸繁華一時的兩條市街:明義街與自由街。愈靠海,愈是麇集著許多吃食小店,店家沿河而居,架起吊腳樓,左右岸商家櫛比鱗次,昔時為花蓮紅燈區,近出海口一帶,就是所謂的風化區了,花蓮人總是面帶詭譎笑容地管它叫:溝仔尾。

而我童年時的家,就坐落在「溝仔尾」的這條水溝和一條通衢──南京街──的交叉口上。父親在南京街上開設了一家小診所,媽媽則在明義街家裡兼做裁縫補貼家計。童年的記憶裡,窄窄的南京街自這條水溝起,開滿了茶室酒家,以及兼營色情的旅館飯店等。記憶當中如「明月茶室」、「X成大飯店」等等,連白晝也燈紅酒綠地好不熱鬧。

同時因為開診所看病的關係,父母和其中許多妓女、酒客們也都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而就在南京街橋頭開了當時全花蓮首屈一指的日本料理店──「祇園」──的料理師父陳伯伯,則成了我乾爹。這座橋至今成了花蓮市少數自日據時期保留下來的橋。

穿梭在那花花綠綠的市招和妖妖嬈嬈的鶯燕之間,當時的我並不明白,這條風情異樣的小街的興盛,和遠在千百里外的越戰有關。越戰時期的花蓮港,曾是美軍休假的港埠之一。然而我童年時期的南京街酒家,早已看不到什麼美國大兵了,反而做的多是日本人生意;倒是街坊鄰居曾出現過幾個神祕的黑小孩,有玩伴曾好奇地上前試探招呼:「Hello, OK, Thank you very much!」往往便招來一頓字正腔圓的台語回罵:「幹你老母駛你老母老雞巴。」

但那些「能說流暢台語」的黑小孩,並未在記憶中停留太久,不知如何便消失不見,後來聽說是美國大兵(黑小孩的父親們)把他們接回美國去了。隨著我長大,南京街「色情業」迅速凋零,酒家茶室愈開愈少。

曾經以這條街為背景寫過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的王禎和,在回憶張愛玲遊花蓮的文字裡,約略提及了民國50年代叢聚於南京街一帶酒家的盛況。張愛玲在〈重訪邊城〉裡看「大觀園酒家」裡酒女酒客調情,那獨到的眼光想必和她詳讀小說《海上花》有關。文中提到的妓女戶,獨門獨戶的三層樓,門口掛著「甲種妓女戶」的門牌,我上國中時騎腳踏車經過曾見過,納罕得不得了,而「花蓮風化區的廟」,想必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廟口紅茶」的城隍廟了——記憶中的確是她筆下的「白瓷磚」牆,緊湊曲折的「別院」,「暗紅漆筊杯像一副豬腰子」——可惜今年回花蓮刻意去抄柱上對聯時,發現已大幅改建,張筆下的「家庭風味」已蕩然無存。

而日後長大離開花蓮的我,竟也只能從《海上花》裡,揣摩當時南京街酒家的繁華榮景。上小學之後,飯店酒吧接連歇業,酒家也紛紛改為專營婚宴喜慶的場所,茶室則撤退向南京街尾的巷弄深處,取而代之的是服飾店、餐館、計程車行。色情逐年化明為暗,沒入溝仔尾一帶新式的旅館中。就在我考上大學北上那一年,我確信碩果僅存的一家「X南茶室」,也壽終正寢在距離我家兩個街口之遙的巷子底。

一條街的興衰,構成了我童年的全部記憶,而我純淨無染的青少年,也似乎隨著最後一家茶室的消失,正式走入了歷史。


聯副小品集/〈12元的高雄〉 雙層公車
黃信恩/聯合報
大學時我在前鎮兼了物理家教。每周四傍晚,從火車站搭2路公車往前鎮,九點半家教結束,再搭回火車站。

有次延課逾十點,險搭上一班準備駛離的2路公車。上車往後方移位時,赫然發現後座全滿了—— 一片深色面目,灰撲撲的T恤上盡是開懷的笑聲。

他們全是外勞,在加工區幹活。

公車沿成功路直行,那時沒有夢時代,沿路暗涼,過了三多路,招牌光豔,璀璨恍見。不久經漢神百貨,幾位時髦女子背名包,大小紙袋豐收地上車。她們沒搭計程車,或許是覺得在深夜,巴士是公信的、保障的。

這是十點過後的2路公車──意猶未盡購物的、汗流浹背加班的,分據車前與車後。但不管勞動或逸樂,所有人在這班車上都是平等的,12元。

後來幾次延課,我幾次撞見2路公車的對照現象。

如今2路公車已停駛,路線併入214路,我也不再兼家教了。或許2是隱喻,是命定,兩樣作息,兩支語系,就在2路公車上悄悄分層了── 一班幽微的雙層公車,不同於倫敦、香港的垂直分層,而以水平分層方式,撰寫高雄的雙城記。


  訊息公告
舊眼科等到了新眼光!台中文創新亮點
宮原眼科每天從10點開門到晚上10點打烊,不分時段,永遠擠滿人潮,更有無數日本觀光客慕名前來,台灣各地官員前來考察,所有人共同的聲音是「WOW!」。

看不到爸媽就哭鬧,6招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一旦和孩子約好何時要接他,就要信守承諾。如果遇到突發狀況無法準時接他,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事先知道,並告訴孩子何時會去接他。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