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白一一記得,文友對他的推崇……也有人會直接按門鈴,有時趕稿趕得沒日沒夜,他會直接回答:「蕭白不在。」……
重陽前夕,幾位文友相聚仙跡岩「聽雨草堂」,探訪前輩作家蕭白,淺憶文學因緣,淡說文藝舊事。
今年88歲的蕭白,在1960年代作品大量出現,文章常見報紙副刊,「蕭白風」散文,頗受當時許多文藝青年崇拜。但他隱居仙跡岩,淡出文壇,閒暇之時只與少數至交往來。近年,他曾為文〈回頭看四十年前事〉,提及各家評論他的作品時,頗以李豐楙教授評介深獲其心,文章最後說,「遺憾從未見過李豐楙」。這個遺憾被這幾年和他時有往來的《文訊》雜誌社總編輯封德屏得知,特地牽起這一段文學因緣,安排兩人見面,以償蕭白宿願。
李豐楙教授回憶,1980年代台灣現代文學課程剛起步,民國74年,李豐楙與呂正惠、何寄澎、林明德、劉龍勳、賴芳伶、簡宗梧等幾位合編《中國現代散文選析》(長安出版社)。他與幾位教授分配選文評析工作,並撰寫作者介紹, 由他負責執筆評介蕭白:
「《山鳥集》是作者自省階段,《靈畫》尖銳面對現實,從此寫作路線有二:一是抒情敘事之作,二是對人生的探索。」李豐楙點出蕭白作品風格轉向,「從《靈畫》到《浮雕》,作品常有內省的傾向。晚近所寫較少,其中有以平淡之筆寫其日常生活及感受,反自有一淡泊、親切的趣味。」
蕭白認為李豐楙貼切剖析他作品風格走向,兩人神交多年,終於由封德屏「牽線」碰上面,蕭白感謝李豐楙評論精確。李豐楙說,當時他在靜宜大學、政治大學教授現代文學,為了授課需要,編選散文選集,蕭白的所有著作全都當功課認真研讀,所寫的賞析能受到作家本人肯定,相當開心。
現任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教授的丁善雄,筆名林綠,年輕時寫詩,就讀政大時,與張錯、王潤華、陳慧樺等人創「星座詩社」;民國54年,他與蔡丹冶、楚卿、舒暢在租屋處,王潤華帶蕭白認識大家,第一次見面就聊到通宵,從此每周往來,常到蕭白住處談詩、論文學,奠定深厚情誼。
林綠收藏蕭白所有作品,獨缺一本《大濂洛溪》,幾年前,他把所有收藏作品都提供給台灣文學館,林綠關心的是:「目前台灣文學館收藏蕭白作品齊全嗎?有沒有私人信件?」蕭白回應,有畫作,也有書信,有些絕版書找不到,自己還特地上網標購,《大濂洛溪》在網路上被喊價到三千元,最後有人喊出五千元買走,他自己手上還是沒有。
林綠讀大學時,最常騎單車從政大到仙跡岩找蕭白,民國55年,有一回颱風夜,一人喝完一瓶高粱酒,他在風雨夜騎車回木柵,因為酒醉摔車,把車頭都撞歪了,迄今難忘。林綠剛留學歸國時,房子還沒找著,住在蕭白家三個星期,一起做菜、吃飯,猶如家人。
資深作家張騰蛟與蕭白也有深厚交誼,民國54年,他們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認識,當年,張騰蛟獲得第一屆國軍文藝金像獎,蕭白當時參與承辦工作,負責和得主聯絡,兩人因此結識。張騰蛟時任《精忠日報》編輯,因為蕭白形象突出,報社若有活動,多邀請蕭白參加,蕭白年長張騰蛟5歲,兩人往來頻繁。
張騰蛟說,嚴格說來,恐怕他是最早評論蕭白作品的人,因為崇拜、被蕭白作品感動,他為文評論《多色河畔》,長達三千字,發表在《新文藝》月刊。後來也評《山鳥集》,收錄在他的自選集裡。蕭白說,評論他作品的文章並不多,所以幾乎都讀過。
兩人結識後時常互訪,張騰蛟記憶深處是那一夜,蕭白遠從木柵搭車到關渡找他,他住在四坪半的眷舍,屋內連餐桌都沒有,兩人就著茶几對飲一夜。張騰蛟說,有一年作家受邀搭軍艦出遊,他和朱西甯、蕭白三人合照,這張照片後來出現在很多地方。
蕭白一一記得,文友對他的推崇,讓他思緒遁入那個意氣風發的年代,他說,專職寫作後,有時足不出戶,天天在家寫稿,家人下班、下課回家,常在門口遇到等待簽名的讀者,他只得起身打開家門,為讀者簽名;也有人會直接按門鈴,有時趕稿趕得沒日沒夜,他會直接回答:「蕭白不在。」
重陽前夕,蕭白一口氣重溫好幾段情誼,打開話匣子,拋開曾經靜默的歲月。客廳裡的熱絡、歡顏,在這秋日的午後,彷彿帶大家重回年少輕狂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