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業的根基是教育!【台灣立報】專業教育報,給你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進修、教改、校園等資訊。 【音樂隊長電子報】是全台唯一的音樂產業專門誌,提供音樂產業、科技生活、專訪等專業又易讀的最新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10/27 第409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無窮之味來自有限
人文薈萃 人文書評/難在沒有典範
文學書評/小鎮的播種者
科普書評/像螃蟹一樣橫衝直撞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無窮之味來自有限
顏艾琳/聯合報

現代人對生命的轉變,近二十年反映在書市,就是從消費指南、直指明確的旅遊工具書、快速食譜、一本股票通,變成小鎮漫遊、迷路在他方、養生料理……

讀者要的精、簡、嚴、少

一個研究飲食的大哥告訴我,飲食跟愛情很像。年輕時喜愛甜膩、包裝可愛清純,只要她甜就好吃。年紀隨著閱歷的增長,喜歡的菜色也變多樣,當然跟個人的脾性有關,吃香喝辣偏甜嗜鹹重口味,此一時期總有幾個味道將舌頭打結;要等到歲數更大,人間百味嘗遍,紅塵萬里走過,那一絲平淡的甘甜、原始的青澀,讓人回歸到生命本質的清淨之後,才發現單純最讓人回味。

樂活、慢活、清活,對應的是苦活、快活、雜活。核心價值跟時間的節奏截然不同。渴望的東西越多,生活呈現的複雜便加快事情的起落,人還來不及消化早午餐,甚至忘了白天吃過什麼,已經又到晚餐時間了。忙著應付世界給你的責任,急著追名利而東奔西跑,自己卻忙到失去體驗這一切……

現代人對生命的轉變,近二十年反映在書市,就是從消費指南、直指明確的旅遊工具書、快速食譜、一本股票通,變成小鎮漫遊、迷路在他方、養生料理、飲食文學、在地必吃、二十檔必賺基金……此等悠緩或是需要累積的主題,到最近更注重細小、來源、節氣、品味的菜書、主題專書、飲食分類的探究,乃至於小資女的物質享受跟職場存款並重、小眾達人、親自買菜下廚,這種看似瑣碎、主題過於局限的出版品。正說明平凡庶民的、親近土地的、都市簡樸生活的新公約,對工作與生活品質並重、專一知識的鑽研,越來越符合讀者要的精、簡、嚴、少。

嗅覺之書

張讓的《裝一瓶鼠尾草香》,脫離之前以感性來述說理性跟抽象時空的筆鋒,強調這是一本在感官中、形而下的嗅覺之書。全書側重在巧克力、蘑菇、氣味、稻米,綴以其他野味、香料、餐館經驗等。最精采的是她寫菇,讓人可以聞其香、揣其質感,感受到田野跟樹林跟村莊的尋菇異趣,還有他們夫妻吃菇所具備的神農氏精神。她寫巧克力,道出可可曲折的殖民史、複雜的成分配方跟氣味。張讓認為,最難挑戰的是氣味的形容,在此書她窮其力,試圖寫出氣味無形的神韻。

而《蔬菜之神》的日本素懷石料理的創意大廚狩野由美子,也說以前人類可以分辨出一萬種氣味,現在則不及兩成,肇因現代人對蔬果的生食、冷調處理越趨單一化,使感官退步,故要學習新的簡約烹調方式,讓食材儘量透過單純料理即可進食。由美子對這部分的要求,就像宗教的神聖儀式,可直接喚醒蔬菜的靈魂,書中描寫的每樣每味,單純卻又直擊我們對食材的氣味想像。

另一種個人成長史

還有英國國寶廚師作家史奈傑,《吐司 敬!美味人生》應該是最顛覆氣味描寫的頑童。他寫「溫暖香甜的牛奶正是一個母親該有的味道」、「奶油口味快樂天使」、「神奇的是可以同時嘗到砂糖與肥皂的味道」,這不知啥玩意的甜點,「一次倒三包太空跳跳糖,有如把舌頭放在通電的鐵絲網」、「無論這汽水用什麼香料,喝起來就像海綿蛋糕」、「我媽烤的海綿蛋糕像冰凍後的地毯」、「融化的保鮮膜」、「枯掉的橡木皮跟千年腐屍味」……氣味在調皮的名廚口中,一呵出就是意想不到的說法。對讀者來說,這本以散文連綴成傳記小說的奇書,令人嘖嘖稱奇英國飲食的方便、迷信品牌的怪邏輯、英式廚房的工具、烹飪法……對於英國飲食的奇怪組合,會有相當的認識。也許說它是史奈傑的成長史、英國人的生活史、點心史更符合吧。

那麼,這些是飲食文學嗎?愛亞的《味蕾唱歌》以多年日常家中桌上肴、單身吃食的懶人料理、或大宴或旅遊的見聞品嘗,端出的像是一個熱情媽媽的快炒、尋常滋味中的人情。看到底,說的是如何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人也就不乏味了。還有退休教師陳文榮專寫麻豆舊期的古早味,隨而帶出上一代的生活面貌,一本《古早味》不僅跟史奈傑的《吐司 敬!美味人生》,是個人的成長史,也記錄地域飲食,乃至於私人口感對家庭、親友、時代變遷的感嘆。如就焦桐前三本以尋吃結集的《暴食江湖》、《台灣味道》、《台灣肚皮》標準來看,愛亞跟陳文榮的書寫比較生活化,故事中雖提到飲食,但主述體還是記憶、人情為主。張讓跟史奈傑都帶著導引、包容較多專業知識的內涵,人跟食物的命運、情感糾纏也更深。

新的飲食書種?

從細節來放大,以垂直深度來探究,讓讀者不只是消費性的旅行,此類書寫自劉克襄出版《男人的菜市場》後,會否成為新的飲食書種?談菜、蔬果、五穀雜糧,《蔬菜之神》從素食的懷石料理精神,感謝蔬菜的犧牲而供養人身,敬心感念天地之恩,不論是日本的狩野由美子到台灣的劉克襄,回歸到環境與種植、自然與人的應對關係,已很難單純地歸在飲食文學類了。凡有農村生長經驗,或歷經這三、四十年的台灣城鄉演變,當看完《男人的菜市場》,富有生態、有機跟施藥、尋找台灣原生蔬果、在地小吃背後的食材意涵、氣候的影響、漁業跟濕地、原生種跟外來種、野生原種或基因改造……也只有具備賞鳥、自然生態、植物學等專業知識跟田野調查的劉克襄,才能在舒國治、蔡珠兒、韓良露、焦桐、朱振藩、李昂、方梓等作家的飲食書寫外,另闢一條從嘴巴直通蔬果成長環境的途徑;怎麼吃?哪裡吃?不是重點,而點明我們吃的是什麼樣的東西。

老字號的專門農業雜誌《豐年》,這幾年又衍生出清新討喜的《鄉間小路》,兩本截然不同的產業報導、風格走向,似乎考慮到農作與市銷人口的向下扎根,或往樂活情調為導向,改版之後連我這農家子弟都非常喜讀,並樂為推廣。一些童年的農作記憶,乃至於食物的出處、各地料理殊異的典故,一改以往硬梆梆的資料敘述、筆調柔和易讀,有些還以漫畫呈現。專業農產、飲食習慣的革命,似乎預告著台灣的作家跟民眾,已從關心美食享受,趨向要吃正確的東西、品嘗食物的原生美味了。


  人文薈萃

人文書評/難在沒有典範
吳鈞堯/聯合報

推薦書:張作錦散文《誰與斯人慷慨同》(天下文化出版)

談張作錦《誰與斯人慷慨同》是困難的。書籍所載的「時事」,並未成為過去,仍是當今的「時事」,如族群、經濟、窒礙等,描繪出執政無論藍綠,台灣人依然內鬥,而未向外拚鬥。讀來愁苦。成書的篇章多千餘言,卻負載史事、國事、國際事,以及萬民所苦。積小篇成大書,使得《誰》包羅萬象、涵蓋古今。這樣讀來,卻是歡暢的。

本書時論有幾個特色。以歷史鑑照當代,遠如柏拉圖、同盟會義士劉道一,近如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胡適、劉紹唐、齊邦媛與其先生羅裕昌等,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各款人物匯聚,猶如側寫台灣近代的發展。張作錦很早投入新聞業,得以近距離觀察蔣經國、李國鼎、孫運璿、陳水扁等人,關於歷史的詮釋,便有了遠敘史、近寫人的錯落,運文更加靈活。

張作錦從事新聞,對讀史顯得更有心得,他的時論常以史為據,不高談放空,如舉《紐約時報》記者、哈佛大學教授等觀點,抨擊李登輝讓釣魚台給日本;列清代張問陶諷貪詩句,諷刺陳水扁;以北大是否立胡適塑像,寫國共短史;寫陳布雷服安眠藥上諫蔣介石、田家英自殺屍諫毛澤東,問當代政客,能以「死」為官嗎?

時事撞擊史事,且提煉,時論有了依活的要件。什麼是典範?擁權者與行權的人,該具備什麼樣的人格,國家才不顛覆毀滅?張作錦清楚看見,不以史為師的損失,對於台灣的亂象,更提出「自亡其國者,必先亡其史」的諍言,本書的弦外之音便在提出什麼是知識分子、該如何學做知識分子?

張作錦活用古今歷史,發揮記者找問題、看問題的機智,故能將繁雜的新聞事件,翻轉角度,重新詮釋。援用名人典論是作論特色,張作錦卻愛用詩詞,如李清照、劉道一、梁啟超等,他舉陳寅恪詩句「千年故壘英雄盡,萬里長江日夜流」,譏諷中國人內鬥成性,結尾以「這是陳寅恪的詩。知識分子的感喟,政客往往不解」作結,巧妙而富詩意。

這是一本難的書。難的不是文字與事件,而是我們看著悲劇發生,而且,悲劇又正在發生了。張作錦集時事、匯歷史,置入一個大觀點,讓我們覓一個廓清的所在,找一個霧裡的未來。


文學書評/小鎮的播種者
林俊穎/聯合報

推薦書:陳雨航小說《小鎮生活指南》(麥田出版)

讓我甘冒提前透露結局之大不韙,雖然詹宏志、王德威兩篇序文不約而同皆指出一開場那架單引擎雙翼機沿著海岸飛行的電影感,一如捲軸預示了小說寬闊的視野、紓緩的時間感與芸芸眾生相,然而我認為此書抒情的引爆與起飛點卻是在進入尾聲的第十二章,青春的篇章即將告一段落,數少年去了一趟鄰鎮而後返家的火車上,「一隻鷹襯著中央山脈的連峰緩緩地盤旋而下,慢慢往海岸山脈之間的縱谷飛行,然後滑翔。」鷹眼俯瞰平野、雜樹野草與四節柴油車;在車尾的少年們看著飛鷹歡呼,爾後和著口哨唱起一首首流行歌,是消耗還是為未來自壯行色?「年輕人的口哨已經沉靜,夏日傍晚的白光尚未褪盡,柴油引擎平穩的節奏聲中,列車微微的搖晃著,在中央山脈與太平洋海灣之間畫了一個弧線,緩緩駛入港鎮。」

之後的夜晚星光燦爛,觀星的少年在老去之前如琥珀封存了生生滅滅的每一天的刻痕,沒有窘迫或催促。然而終點即是起點,小說裡的港鎮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而有了滄桑與重量。明天太陽升起,又是新的一天,已經過去的並非虛妄,眼前的還是如同昨日是擺盪、選擇、思索、追尋的一天。書名《小鎮生活指南》有如繖狀花序的時空與人物(或可以說是導演侯孝賢的「雲塊剪輯」),毋寧更是小說家一次自我定位的座標,坦承他對書寫、記憶與人的態度與信念。可以說是陳雨航的「晚期風格」嗎?

此書的完成或者須與小說家的志業一起並列看待。我輩文青豈能忘記〈去白雞彼日〉、〈策馬入林〉的閱讀經驗,在鄉土風潮湧動時,陳雨航不彈同調的大量留白與保持距離注視的書寫姿勢,讓人回味無窮。停筆三十年後,所謂的「新鄉土」難逃直把家鄉當異鄉的嫌疑,陳則堅定地帶我們回看並不很久以前他的港鎮與其世代,儘管威權嚴控的遺毒猶重,生活不過是瑣碎的重組,然而每一個新靈魂渴求夢想與尊嚴的心志不容輕慢。

如此的溯回書寫,不止是古典寫實功力如太極拳的綿密展示,更不是懷舊的完美封裝,波赫士曾論及藝術家(應是廣義指所有的創作者)一己過往生活累積的總和是一塊黏土,黏土之柔軟延展象徵無限可能。與其說這本小說、這樣久違的小說家帶給讀者如同書末兩少年仰望星空,那60年代某個小鎮的全景淡出淡入,或許令人想起〈清明上河圖〉──陳雨航當然無意文過飾非、美化成為「那美好、古老的黃金歲月」,我更願意相信這是有堅定信念的小說家過濾了悲情與激情、炫技與自溺,以澄淨的心靈之眼再次檢視屬於小說的時間與記憶,其中翻騰的種種糾葛與疑問是普世、每一代人都有的,因此他完成的是播種的工作,在書寫與現實接壤的土地老農般播下種子,如同書中的士官長在機堡旁的菜園,目下存而不論,等待來日,因為小說不只是抒情或批判,在久長的閱讀歷程,自有其生命。


科普書評/像螃蟹一樣橫衝直撞
張耀懋/聯合報
醫生使用他們所知甚少的藥物,治療他們所知更少的疾病,而針對的是他們一無所知的人。──伏爾泰

這句話用來勾勒人類對抗癌症的奮戰史,頗為傳神,醫師只是使用他們所熟悉的治療方式,或他所認知的方式治療疾病;不過,至少這些都是經過某種程度的科學認證的。

說來殘酷,相較於坊間的各種防癌、抗癌,甚至治癌「達人」所寫的通俗醫療書,這本由頂尖腫瘤專科醫師所撰寫的《萬病之王》,反而不是那麼神。若是你想要在本書中找治癌神蹟,這本書絕對讓你失望;但看完這本書,了解癌症的來龍去脈後,你也許會開始對坊間抗癌萬用書的誇大療效感到失望。

一些暢銷的醫療書,或從人生經驗歸納,或憑空「悟解」抗癌祕笈,幾乎是百病不侵了;相反地,愈權威專門醫療工作者的著作,面對疾病愈顯謙卑,卻也愈接近真實。這本癌症專書,不會讀到什麼祕方,充其量就是注意營養、居住環境、提早篩檢等預防醫學的老生常譚。只不過,這些都是科學驗證過的結果,或是當時醫療科技認證的結果。

與其說《萬病之王》是癌症科普書,倒不如說是一本癌症治療史。從四千多年前,腫瘤首度出現在人類病歷的記載,一路開展到現代最新治療科技。作者駕馭醫療史料的嫻熟功力與說故事的能力,讓人驚豔。尤其前半段不會墮入一般科普文章的艱澀感,較像在閱讀歷史小說。

如在波斯國王大流士妻子阿托莎罹患乳癌的事件上,巧妙地結合大流士西侵希臘的史實,作者辛達塔•穆克吉醫師這樣寫著,「阿托莎的腫瘤造成了上千艘船的出航。癌症,即使是一種隱密的疾病,依舊在古老的世界上留下了指印。」在詮釋整個癌症治療史的推演,有時真讓人懷疑,這是一位醫療史專家的著作。

其實在未發現微生物,約兩百年往前推,西洋醫學從「四體液論」一路講到「瘴氣論」,講究的是人體平衡,和大自然、居住環境調和的概念。不過,對抗癌症,畢竟不能只靠想當然耳的科學想像;穆克吉醫師也透過不少科學驗證角度,解釋古老醫學及現代偏方的謬誤。而透過類似的思考,也許讀者可以概略地了解癌症的發生與治療的脈胳,自己參悟出坊間祕方的無稽。

《萬病之王》的原著封面是一隻大大的螃蟹。腫瘤一文,karkinos,就是源自希臘「螃蟹」的意思。癌,於現代人類社會,真是在人體內橫行。而人類抗癌症的歷史,未嘗不是如此。在人類的抗癌史中,絕非像好萊塢電影般,都會有一位不世出的英雄,橫空而出,在偶然的機會,帶出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本書中,你反而看到的是各時代的名醫、醫療工作者如何像螃蟹一樣橫衝直撞,希望找到抗癌密碼,這才是醫療生態的小縮影,從錯誤累積經驗,從經驗中堆積成果,才是人類與疾病搏鬥的生命故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