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新的發燒新車,國際車壇動向、新車試駕與知名賽事消息,【udn發燒車訊】每週五帶來最新的報導! 【名人堂電子報】有來自各行各業的知名人物,無論大事、小事,都能提供你豐富、獨特的名人觀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12/01 第413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生活書評/府城的人•情•味
人文薈萃 人文書評/把那些動聽的故事重新說出來
文學書評/有些故事該說給懂的人聽
科普閱讀/愛滋是什麼?

  今日文選

生活書評/府城的人•情•味
林載爵/聯合報

推薦書:辛永清《府城的美味時光》(聯經出版)

辛家的歷史、安閑園的際遇以及辛永清個人的一生經歷,配合著一道道菜肴背後的故事,構成一部絕無僅有的上世紀台灣生活史……

南國的清晨一如往常的明亮,賣花女的叫賣聲首先劃破一晚的寧靜,婦女晨起梳髻子時,插上了新鮮的茉莉花。賣花女走了之後,來的是賣醬蜆的、賣醬菜的、賣現撈清燙貝類的,這是每戶人家早餐飯桌上的食物。到了中午,挑賣的是米粉湯、豬血湯、鹹粥、清粥。下午則是賣點心、甜品,晚上賣的是肉包、水果、杏仁豆腐。夜深之後,賣的是整套的下酒菜,烤雞、滷鯊魚肉、水煮螃蟹、肉丸等等。這些不同的小販,從早到晚,來往於台南的街道上,不同的叫賣聲為府城注入了盎然的生氣。

一家之主的生日是家族的大事,大家都會回家團聚。這個祝壽的儀式從祭拜天公的前一天晚上開始,快到午夜時,女人會先洗澡,再換上全新的衣服,在頭髮上插上芳香的茉莉花,戴上珠寶。到了午夜零時,大家齊聚佛堂。佛堂的燭光、珠寶的閃耀、茉莉的香氣,滿室光華。誦經後向神佛祝禱,此時已是凌晨二時。隔天一早,由長至幼依序到父親面前,跪在紅綢跪墊上,向父親祝壽,接下來全家共享「什錦全家福大麵」。

辛永清在這《府城的美味時光》裡將1930年代到1950年代台南的飲食文化與生活禮儀,描述得異常生動。這是一個不但已經消失,而且又被我們忘懷的生活世界,因為辛永清的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追憶並懷念一段逝去的時光。辛永清生於1933年,台南長榮女中畢業後,1955年到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的附屬課程學習鋼琴,後來竟然改行教起烹飪。她以高貴的教養、優雅的氣質、美味的烹調,在日本成為中華料理的代言人。1986年,她將以她成長的台南安閑園為中心,延展開來的台灣風俗與飲食生活的經驗記錄下來。他不僅寫下了安閑園飯桌上的食物,更記錄了整個台南的飲食習慣。不僅敘述了安閑園內的人事點滴、禮儀教養,更描繪了安閑園內外的人際交往、人情世故。不僅談論個人的生活,更襯托了安閑園所依附的歷史轉折。

安閑園的建立者是辛永清的父親辛西淮。他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歷任通譯、巡吏、庄長、區長,擔任基層行政工作二十四年,獲佩紳章,在區長任內創辦了安南區第一所小學。之後,擔任台南市協議會議員、州議會議員等民意代表,1945年被任命為最後一屆總督府評議會會員。他也是實業家,創辦台灣輕鐵株式會社、台灣機械工業株式會社、台南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等交通運輸業。他熱心社會公益,出資贊助各項慈善與宗教活動,一生兼具政治人、企業人與社會人三種身分。

在辛永清筆下,她刻畫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每日必上佛堂誦經行禮;一個至孝之子,每個星期天必定召集家族到墓園掃墓;一個嚴守禮儀規範的大家長,凡事不可逾矩。對於為殖民者服務一事,辛永清特別提到她的祖母給她的父親的開示:「有時人是無法違抗歷史的。」辛西淮是在考慮到如何在巨大的歷史漩渦中保護台灣人民這一點才進入基層行政工作,然後又成為民意代表。但是,辛西淮堅持固守中國傳統文化,在皇民化時期,仍然堅守家名、宗教,以及代代相傳的傳統儀式。辛西淮的信念是,無形的命運有時會迫使人們陷入悲哀的處境,但人們應該彼此相愛,互相著想。這樣的父親在戰爭結束那天關在佛堂裡哭了,哭著說祖國終於回來了。但是,1946年5月,他卻毫無緣由的被警備總部拘押了五個月。此後,避開政治,致力於慈善公益,參拜大道公、巡守墓園,到西華堂、法華寺吃齋禮佛。台灣歷史的轉折在辛西淮的一生完全顯現了出來。

辛永清以細膩的記憶,寫下了她在安閑園的成長經歷。父親的生日是如何過的?四姊的婚禮是如何舉行的?年菜是如何準備的?過年是如何進行的?佛堂的禮儀是如何奉行的?細節的鋪陳,生動又詳細,儼然已是一部最好的家族生活史。

辛永清對人情世故的旁觀細察,更是另一精采之處。出場人物珠寶婆,以極戲劇性的方式走進安閑園,在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談中,夾雜著互不相讓的討價還價,人情與買賣兼顧,這樣獨特的交易方式,在辛永清筆下格外生動有趣。惠姑周旋在喜歡在外拈花惹草的先生與如美人般的姨太太之間,其大方、圓融、豁達的處世哲學,令人讚嘆一個舊時代女性的人生智慧。在法華寺帶髮修行的紅桃姑,在掌理素食大宴上的籌謀調度,讓人敬佩。她眼神活力洋溢,看著她工作,就好像在看舞台上表演的人,美得令人不由得看得出神。手藝之巧,盛盤之美,再再令人嘆為觀止。在南台灣的夜空下,王爺爺以閩南話朗讀《三國志》,每個人聽得出神,彷彿連出場人物的氣息都聽得到,大家忘了時間,掉進了書中的世界,這是何等美妙的情境。這些人與事組成了府城文化的特有氛圍。

書中所有的故事當然都是從安閑園的飯桌串連起來的。辛永清憑藉著幼時出入廚房的記憶,將安閑園的每道菜都記錄了下來。安閑園講究在地與當令食材,並配合不同節慶與場合,做出不同的菜肴。從備菜到烹調,都有一套步驟和方法,絲毫不得馬虎。更特別的是,因為辛西淮是虔誠的佛教徒,有吃素齋的習慣,所以又留下了早年台灣素食料理的紀錄,彌足珍貴。全書每個篇章從故事中延伸出來的菜肴,總合不下百道。這些辛家家傳的獨門私房菜譜,是台灣飲食史極為罕見的材料。台灣飲食的歷史有待更深入的挖掘,從這一點看,辛永清所記錄下來的安閑園食譜顯然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

辛家的歷史、安閑園的際遇以及辛永清個人的一生經歷,配合著一道道菜肴背後的故事,構成一部絕無僅有的上世紀台灣生活史。書中有人情百態,有生活風貌,有珍饈佳肴,有地道小吃,更有人生滄桑。讀來有溫暖、喜悅,有追思、回憶,也有感嘆、遺憾。我曾在台南居住十三年,青春的夢想在那裡萌芽、成長,讓我在讀這本書時格外感動。


  人文薈萃

人文書評/把那些動聽的故事重新說出來
凌性傑/聯合報

推薦書:馬叔禮「小說長城」套書(明日工作室出版)

現代人如何重新理解經典,一直是我心中縈繞不去的課題。讀到、聽到馬叔禮這一套「小說長城」,突然覺得意氣昂揚。心頭恍然,把那些動聽的故事重新說出來,是如此重要。而經典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不斷迎受空間變異、時間洗磨,煥發出美麗的提醒。這些故事可能代代相傳,而每一個時代的讀者因其知識背景不同,理解經典的能力與角度,自然也有差別。「小說長城」系列,有助於我們跨越理解的樊籬,從經典汲取創造力,用這種創造力重新面對當下的生活。

馬叔禮的「小說長城」系列演講,背後有一段催淚的故事。二十多年前,他的父親罹患腎臟病,治療亟需大筆醫藥費。在沒有健保的年代,一介書生為此愁困不已。人家是鬻文維生,他則是籌畫大型演講,與節目主持人合作開講,將古代市井說書轉換為現代書場。當年說講六部古典小說、六部現代小說,不僅照顧了現實,也擴大了理想。2011年,時值孫中山建國百年。馬叔禮重講「小說長城」,內容調整為七部書:《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鹿鼎記》、《人子》、《浮生六記》。這一套書貼心地附上了錄音光碟,既好讀也好聽。

身為三三集刊成員之一,馬叔禮自有一套禮樂文明的論述。他屢獲兩大報小說獎,詩、散文、小說、論述無所不寫。彼時三三諸子常以一種沒有名目的大志氣,藉著談詩論藝抒發建國救國的遠大抱負。如今書生走入熟年,用他畢生的知識閱歷詮釋在海峽兩岸開講,宣揚華夏文明的價值核心。這一套書中除了談文學藝術,馬叔禮還要對照孫中山的百年史觀,闡釋天下為公的道統。所以他講解《三國演義》,要以《易經》作為天道循環的論據。他分析政權更迭,也要以孫中山為依歸。

此一系列作品,馬叔禮力求清朗呈現宇宙觀、歷史觀、人生觀。透過閱讀經典,梳理出一套宇宙人生的規則,讓自己在現實中可以洞若觀火。他善於取用譬喻,回應人生的諸多問題。他對《紅樓夢》、《人子》、《浮生六記》這幾部小說的詮釋,與學院裡條分縷析、引證謹嚴的路數大不相同。他講情趣、講審美、講格調,讓一切體系解散,只為了回到生活本身。現代人該如何生活?或可從中找到答案。此外,他講《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鹿鼎記》,也是自出機杼、別有用心,往往要旁徵博引,指涉國家命運與政權結構。從他臧否當代人物,顯露個人政治傾向,的確不說假話空話,足可見識其真心至誠。這一系列的演講、紀錄,出版於民國另一個百年的開始,又更具意義了。


文學書評/有些故事該說給懂的人聽
黃崇凱/聯合報

推薦書:徐嘉澤小說《下一個天亮》(大塊文化出版)

看到這書名,我最先想起的竟是歌手郭靜的同名歌曲,接著陳小霞譜寫的曲調就自動流溢而出,腦子好像自動點播機,循環播放起副歌的旋律和歌詞(因為前後的歌詞都不太熟)。這明明是首流行歌,推出之後的幾年只有在揪團的唱K夜裡,某個朋友會突然拿過麥克風而所有人都靜靜聽著他唱的那種流行歌。而這卻也是我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最常湧起的感受。

徐嘉澤在這幾年以驚人的速度寫著,兼修多種路數,不僅散文、短篇、長篇都包,其中還可細分類型,通俗與嚴肅雙軌並進,目前累積的作品數大約是同期出道的寫作者裡最見成績的。我還記得,當年他以得大獎的短篇小說〈三人餐桌〉正式登場時,帶給不少人某種「這傢伙打哪來的?」的疑惑。可是所有細讀過那篇小說的讀者,約莫都可以毫不客氣繼續塞給其他朋友說:「看看,這就是小說!」這些年來,儘管徐嘉澤推出多種作品,耕作最密集的還是短篇小說,也因此這本不求傳統完整長篇架構的「類長篇」,其實倚靠的是修練多年的短篇小說技藝之展現──他預留了許多空隙和孔洞,讓讀者可以在篇章之間跳接來去,又能在接駁的過程中思索起主人翁家族(林春蘭一家)的可能變故或沒被說完的故事細節。

這類以二二八、白色恐怖乃至於解嚴、種種社會運動的勃發及文化變遷為基底,加上穿插的家族史,書寫個體與集體的兩種歷史漸次交融,至少從上個世紀末到新世紀最初十年,已有不少小說家交出相當可觀的成績(如阮慶岳「東湖三部曲」、駱以軍《月球姓氏》及《西夏旅館》、王聰威《濱線女兒》等)。如今徐嘉澤要再來挑戰這塊早被精耕細作的領域,實屬不易。他找到連貫短篇的輕巧形式來承載長卷歷史的重量,一個切面一個切面地處理台灣戰後以來的關鍵轉折,以小喻大,把書中的「Y少年」化成催人該積極爭取自由生活的象徵,也把林春蘭一家投影成所有生活在台灣的悲歡家族。這不是《悲情城市》式的歷史拓寫,這是面向烏托邦的主動姿態,告訴讀者:歷史不止能那樣寫。


科普閱讀/愛滋是什麼?
陳克華/聯合報

推薦書:《這,之後──H的故事》(原水文化出版)

時光飛逝,距離第一顆愛滋病毒進入人類的身體,已有近半個世紀。雖然有人以為還不到,但以人類生物科技發展之快,半個世紀內的醫學進步,往往可抵以往的千年。半個世紀內,人類的醫學將這「世紀絕症」轉化為如同高血壓、糖尿病般的「可控制的慢性病」,教人不得不佩服科學的威力無窮。

可惜科學再昌盛,人類對於「心」這件事,依然所知不多,甚至大部分時候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回顧過去這兩千年的疾病史,在科學昌明前,人類往往將瘟疫的流行歸諸超自然的力量。像飽受黑死病摧殘的中世紀歐洲,收容病患的教堂壁畫上往往出現撒旦魔鬼的身影,否則便是陰謀論,是有敵人在飲水中下毒,或者綜合前兩者,譬如「女巫追獵」(whitch hunting)的盛行一時。

而這二十年間人類便已搞清楚,愛滋病毒源於非洲的恆河綠猴。兩者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已達到相安無事的地步,綠猴可謂愛滋病毒的原生宿主,而人類不是──愛滋大肆摧殘人體的免疫系統,原是病毒「誤入」人類的結果。

愛滋病毒如何由猴子身上進入人體固然不可得知,但絕非偶然,必然和人類過度「繁殖」,人口密度提高,人類為求生存而集中城市,而砍伐森林,而造成人類與森林中固有生物物種全新而大量密集的「接觸」有關。

固然愛滋的「身世」在病毒家族中一點也不離奇(人類的病毒性感染多的是和動物間的交叉感染),但其出世的命運和之後被對待的方式,卻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

當愛滋開始在海地某些地區傳染開來時,其實整個非洲大陸早已淪陷。而愛滋會以「美國同性戀者所專有」的面貌被認識,卻只因為海地一向為美國觀光客所喜愛,而其中又不乏同性戀者。但是當此感染在美國某些同性戀族群裡被衛生當局注意到時,正好是雷根右派政府主政。雷根政府無視醫藥專家及公衛學者的警告,多年來始終對愛滋採取漠視消極的態度,視愛滋為「只會在同性戀社群裡傳染的區域性疾病」,直到愛滋以野火燎原之姿席捲所有毒癮者、異性戀、嫖妓者、輸血感染者,以及其無辜的伴侶,妻子和子女們,才發現欲挽狂瀾為時已晚,愛滋已經鑽過疾病防治的漏洞,早一步「全球化」。

因此,全世界在開始面對愛滋時的態度,莫不受到美國雷根右派政權及清教徒式思維的影響,同性戀者立刻成為社會亟欲尋求代罪羔羊的現成箭靶,「女巫追獵」心態下的犧牲品,而無視於事實的真相,就全球的觀點而言,愛滋是異性戀者間的傳染病。

而人類才花了三十年不到的時間,從疾病的確認、診斷,到治療與疫苗,皆已輪廓清晰,但在「如何看待」愛滋這件事上,卻並不如生物科技和古人相較有飛躍式的進步。愛滋並非歷史上大舉入侵人類的第一個病毒,而且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只要人類文明繼續朝著人口集中、密度提高、地球汙染、自然破壞的方向行進,未來另一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隨時可能一觸即發──「舊事重演」!而人類能否戰勝挑戰安然度過另一次瘟疫浩劫,端看人類從上一次的病毒行為裡學習到了什麼。

是探究感染致病源的「真相」,還是「對疾病的隱喻和想像」,能夠拯救人類?相信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如今,也正是我們正視並回顧台灣經歷愛滋震撼的這半世紀滄桑歷史的時候,社會對愛滋的歧視與誤解猶在,台灣的愛滋人口仍在年年攀升,但願此書的出版,為台灣社會帶來愛滋防治的另一股正面力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