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12/13 第414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大學校園巡禮/海外蓓蕾,成大開花
故事與新聞/你會支持「死亡稅」嗎?
人文薈萃 不讀書的日常/剪頭毛

  今日文選

大學校園巡禮/海外蓓蕾,成大開花
馬森/聯合報
成大博物館。

〈大學校園巡禮〉第23站:成功大學

成大本是以工專起家的,所以工學院特別強大,成為夢想做工程師的考生的首選,美國和平號太空梭的設計就有成大工學院畢業生的貢獻……

台南有陽光的日子

在我執教過的中外十幾所大學中,以英國的倫敦大學與台南的成功大學時間最久,若二者比較,成功大學又多出幾年,所以成大是我一生執教最久的學府。

我是被朋友形容為命犯驛馬星的人,每隔幾年不由自主地會播遷他地。所謂不由自主,有時是機緣湊巧,有時是出於個人內在的驅動。譬如我出國留學,因為考取了法國政府的獎學金,否則個人無此財力。我由法遷墨,則是意外地被計畫成立中國研究中心的墨西哥學院來巴黎召聘,事先我根本無此打算。從加拿大又返回歐洲教書,也是被動應聘。這些可說都是出於機緣湊巧。但是從墨西哥到加拿大進修社會學,卻是出於自己的規畫;決定從英國返國,也是出於自己的心願,這些都是內在的驅動使然。總之,命中所犯的驛馬星已經使我圍繞地球轉了好幾圈。

在歐美幾近三十年,並非遊蕩度過,而是兢兢業業地追求我想獲得的知識,除了求學以外,就是教書,所謂教學相長,另一種方式的學習。到1987年我應聘到成大任教,並非兩手空空,實係腦中已結有飽滿的蓓蕾,正等待盛放的機會。其實那時北部也有大學跟我接洽,我所以選擇了成大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成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是我大學時代的同班同學,熱情向我招手;二是此前兩年我曾在台北擔任客座教授一年,台北的天氣、交通與煩囂,使我難以適應。

到達成大後,更覺選擇的正確,台南有陽光的日子總比北部多,寬敞、幽靜的校園不會使人有窒息的感覺;而光復校區成功湖畔那棵大榕樹,真是一株世間少有的大樹王,枝繁葉茂、蒼鬱深沉,同時令人感覺其雍容華貴,不同凡響,時時散發著撫慰人、滋養人、激勵人的精氣與靈氣。能夠與大樹王長相左右,真是太有福分了。更使我意外的是本來以為陌生的成大,發現竟有眾多的舊雨與新知。中文系除了系主任謝一民是我的同班同學以外,卓秀巖、于維杰兩教授也是我大學的同窗,唐亦男教授是我大學的學妹,文學院長黃永武是我的同門師弟,前任文學院院長于大成也是我大學的學弟,已經退休的蘇雪林教授是我大學的老師。中文系以外,退休的工學院院長王立鈞教授是我在宜蘭中學時代的老師。現任的工學院院長李克讓教授、外文系主任馬忠良教授,很快就成為相熟的朋友。從異鄉驟然回到朋友的環繞中,有回到家的溫馨感受;何況在台南我可以接來母親同住,圓了我返國的一大心願。

提倡現當代文學,開台灣中文系風氣之先

我大學時代本來學的是古典文學,可是在國外教書,為了配合西方大學重視現當代的緣故,多半改教現當代文學了。回到國內發現中文系一仍舊慣,沒有看重現當代文學,反倒是外文系的師生對此傾注了不少精力,使我感覺到中國的現當代文學簡直成為中文系的棄嬰,而為外文系收為養子,這豈是正常的現象?較之國外及大陸上的大學,台灣的中文系顯得太過保守了,以致課程的設計如此失衡。因此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議成大的中文系做一次課程設計的革新,增添上現當代文學課程,結果在同仁的協助下順利完成,一口氣增加了四門現當代文學的課:現代戲劇、現代小說、現代詩和現代散文,終於使拋棄多年的嬰兒可以認祖歸宗。不久,其他大學的中文系也跟進了。後來成大中文系甚至成立了現代文學研究室,鼓勵碩博士生撰寫現當代文學的論文。我在成大指導的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生論文,也開了台灣中文系的風氣之先。

在成大的十多年,我沒有做過行政工作,有一次被同仁提名去競選院長,被我堅決撤銷了,因為我沒有一天到晚辦公、開會的願望,更欠缺競選的熱情,寧願做一名主導選舉的遴選委員。沒做行政工作,可也沒有怠忽職守,在我執教的十多年中,每年都擔任院務和校務委員以及院評和校評委員。也主持過系主任、院長的遴選,參與了幾次校長的遴選,一直參與到教育部遴選其他大學的校長。在教育部開遴選會,看到其他委員不是大學校長就是中研院院士,只有我是陽春教授,就覺得更有發言的權利了。

不做行政工作,當然可以多做研究,加強教學,平均每年可以出兩本書:一本學術著作,一本創作。我固然喜愛教書,但也不能因此放棄創作,所以選擇教育這一職業,多半也是為了可以兼顧創作的緣故。我自稱周末作家,因為一周的五天貢獻給學校,只有周末和假期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創作慾望。在我的創作中,有三本書,寫的是有關我居住過的眾多城市中三個城市的故事:《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和《府城的故事》,可以看出在我心目中,成大所在地的台南市的分量,與法國與中國的京城對我有等量齊觀的位置。

幽靜環境讓學術研究開花盛放

關於學術研究,有許多資料都是多年來在國外蒐集、積累的,正好在成大幽靜的環境中可以靜下心來,加以整理,然後撰寫成書,所以才覺得是在海外的蓓蕾,到了成大開花盛放了。那些年出版的學術著作,有文學批評、戲劇與小說評論,戲劇史及有關文化的探索。其中有兩本書我覺得比較重要,一本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建立起我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兩度西潮」的觀點,以及第一度西潮時所產生的「擬寫實主義」。從1991年出版後,該書所提的觀念經常在海峽兩岸的有關研討會中討論,也經常為其他學者的學術論文所引用,如今已經經過三家出版社出版過三個版本。以此論點,我正在擴大撰寫一部包括海峽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的《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寫到了一百萬字,仍不能完稿,因為作家和作品實在眾多,也太精采了。如今中國人只有兩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若以20世紀的文學成績而言,三人、五人得獎也是應該的。另一本書是今春剛出版的《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雖然是今年剛剛出版成書,但其中的篇章卻是在成大退休前零碎撰寫、零碎發表的。這本書主要是通過古代神話探索中國文化的基礎或核心架構:老人文化。這個觀念其實也是在海外醞釀有年,逐漸形成的,記得我在倫敦大學最後的一場演講就是講「中國的老人文化」。

在成大執教十多年,除了應得的休假和公假外,從沒有私人因事、因病請過一天假。應得的假是執教六年後休假一年,使我可以到香港執教一年,同時再度訪問大陸。公假一個月是有一年教育部和外交部忽然徵召我跟台北的黃美序教授到加拿大各大學作一趟巡迴演講,我講台灣的現代戲劇和電影,美序講古典戲曲和美術。到了加拿大之後,才發現原來外交部是別具用心。在其中一所大學我接到我的老同學大陸的文化部長王蒙留給我的一封信,信上說他剛結束了巡迴演講的這一站,聽說我就要來到,但無法等我把晤,因為還有事先排定的下一站在等著。他的下一站,也正是我們的下一站,也就是說我們緊隨王蒙的腳蹤,使加拿大的大學生聽完了中國大陸的文學之後,也來聽一聽台灣的戲劇、電影和美術。外交部和教育部真是煞費苦心!

足夠的學術自由

雖然在成大的時間不算短,其實還沒有把成大所有的校區走遍。最熟悉的自然是文學院所屬的光復校區,除了那棵人見人愛的大榕樹外,還有經常浮游著白鵝的成功湖、湖畔終年開著豔紫色花朵的羊蹄甲和夏季盛放的鳳凰花,留給我色彩繽紛的印象。若只在光復校區,不會感覺成大有多麼大,但是成大有十一個類同的校區,總共占地達一百八十七公頃,在台灣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大學校了。作為一個完整的大學,有九個學院,加上附設的成大醫院,有八十七個系所。學生兩萬兩千多人,教職員六千多,規模不小了。據說台南的藝術大學也將要合併進來。相對於其他的學院,文學院顯得太小,只有中文、外文、歷史三個系,後來才加上一個藝術研究所和一個台文系,仍不過四系一所而已。成大本是以工專起家的,所以工學院特別強大,成為夢想做工程師的考生的首選,美國和平號太空梭的設計,就有成大工學院畢業生的貢獻。工學院還有響應環保的太陽能發電、自然空調的綠色建築,極具開發、普及的前景。後來設立的醫學院,因為資源豐沛,又有直屬的成大醫院,有後來居上之勢。就綜合大學而論,文學院的重要性應該不在理工之下,可惜文學院不像理工科學可跟其他企業進行建教合作以籌謀資源,這也是使文學院偏枯的一個原因。最近幾年,為了追求綜合大學的理想,使在世界大學的排行榜上不致太過落後,校方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而大力改進了。

十五年前屆齡退休,離開成大,深深感念相處多年的同仁及孜孜不倦的學生,幸而還有指導的研究生不曾畢業,以致開始的幾年藕斷絲連,年年都有返校的機會。後來有一陣子未回成大,前年來參加陳之藩先生的研討會,才發現原來的同仁多半都退休了,有一批年輕的生力軍接替,身任要務,使成大看起來更加有生氣。我指導過的研究生也分別在各大學謀得教職,有的已升任教授或副教授,有的是助理教授,都有不錯的研究成果,令人欣慰。

在成大的日子,充滿了溫馨的回憶。其中一個有趣的片段:有一次校方為籌畫成立社會科學院,召集了一次遴選院長的會議。開會時,大家左右一看,在七位委員中竟然有四匹馬,除了召集人馬哲儒校長一匹、我一匹,身任學務長的馬忠良和後來出任華梵大學校長而終於皈依佛門的馬遜也是兩匹。成大的馬何其多耶!如今這四匹馬都已是白髮蒼蒼退休的伏櫪老馬了。

成大的氣氛有足夠的學術自由,令人開心、寬心,使我長久在海外培植的蓓蕾有盛放的機會。對教授也有足夠的尊重,像我,從未做行政工作,但也參與了學校的一些決策,不知在其他院校能否做到?

成功大學簡史

國立成功大學(簡稱成大,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NCKU),前身為1931年創立的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1956年改制為台灣省立成功大學,以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開台之功。成大現為台灣南部的學術、醫學、物理及光電系統科技、奈米研究、航太、區域網路及台灣語文測驗中心。成功校區內成大博物館與工程科學系館間設有鐘塔一座,是學校精神象徵之所在。現任校長為黃煌煇博士。

校訓:窮理致知

校歌:

作詞/戴曾錫 譜曲/蕭而化

延平拓土興邦地,百年孕育,文物輝煌。
學府臨滄波浩瀚,雍容絃誦,桃李芬芳。
喜天下菁英薈萃,不辭千里,來集斯堂。
邁向頂尖迎理想,止於至善,耀綵鳳凰。
莫辜負英年歲月,本致知窮理,大道宏揚。


故事與新聞/你會支持「死亡稅」嗎?
楊照/聯合報

政治上的語言操弄,是現代社會愈來愈可怕的現象,也是民主機制要能發揮公平效果,最大的敵人……

幾年前,美國民主黨在國會提出了一項新的稅法,針對遺產中的房地產,訂定了比原來較高的稅率。如此增稅所得,將撥由各州使用,來緩和各州面臨的財政困難。

這個法案,提出時,在政治圈和媒體上被簡稱為「房產稅」。共和黨很快地表達了反對法案的立場,第一,共和黨向來反對增稅;第二,小布希總統主政時,共和黨傾向於擴張總統與聯邦政府的權力,很不願意看到各州得到獨立的收入來源,降低對於聯邦政府的依賴。

顯然,這是個兩黨對決的法案。引起媒體和民眾關切之後,一段時間內,民主黨獲得的民意支持,遠高過共和黨。有了愈來愈多美國人,對於共和黨站在富人的立場上,老是要幫富人省稅,感到不滿。會有房地產要遺留給後人的,還是有錢人居多吧,教他們多付點稅來支應各州的教育、福利經費,應該合理吧!

然而,到了投票時,這個法案被否決了,共和黨輕輕鬆鬆獲得勝利。怎麼會這樣?發生了什麼事?

在討論的過程中,共和黨的著名策士倫茲(Frank Luntz)出了一個主意,要求所有共和黨的國會議員,親共和黨的名嘴們,公開談到這項稅法時,一律稱之為「死亡稅」,不再說「房產稅」。

倫茲的邏輯是:發生在商品交易時的稅,叫作「商品稅」;有所得時就產生的稅,叫作「所得稅」;依此慣例,這種在人死亡時產生的稅,理所當然是「死亡稅」。

變化就發生在「死亡稅」的名稱逐漸取代了「房產稅」。在一般民眾的心中,這項稅法從對有房子的富人課稅,變成了占死人便宜。倫茲還鼓勵共和黨的支持者以形象化的方式,描繪「死亡稅」施行課徵的景象:一個人剛去世,家屬親人還在悲傷哀悼的情緒中,聽到了門鈴聲,打開門,外面站著無表情的收稅員,拿出鉅額的帳單來要錢!

誰會支持這樣的「死亡稅」呢?一旦習慣了「死亡稅」的說法,這項稅法的民意支持度就急速下跌。很多反對這項稅法的人,從來都沒弄清楚,一年有差不多兩百五十萬美國人去世,其中只有大概一萬八千人會受到這項稅法影響,多付遺產稅。換句話說,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要多繳稅金,這些人擁有超過一百五十萬美金以上價值的房產,當然是不折不扣的富人啊!

政治上的語言操弄,是現代社會愈來愈可怕的現象,也是民主機制要能發揮公平效果,最大的敵人。不要隨便望文生義,要更有耐心地追問政策的實質內容,更重要的,不要輕易相信好聽、容易記的口號,要願意用理智去思考、討論複雜的利弊得失,是作為現代公民應該放在心上的新責任。


  人文薈萃

不讀書的日常/剪頭毛
王聰威/聯合報
我喜歡剪頭毛。

而且我喜歡去阿嬸的家庭理髮。以前剛去時尚雜誌當主管時,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人模人樣一些,所以特別去了一家知名髮廊,剪出來當然相當帥氣,但就是不習慣,覺得氣氛冷冰冰的,好像自己的頭不是人頭,是個大理石雕像似的。

家庭理髮很不一樣喔,首先程序上就比較傳統,先剪再洗頭,洗完可以用熱呼呼的毛巾抹臉,但是到髮廊去卻是先洗頭再冰冰地剪頭毛(這兩種有技術性上的差別嗎?)。阿嬸一邊剪頭毛,一邊也跟其他的阿嬸大聲聊天(阿嬸們如果沒在剪頭毛,大部分都在撿菜和帶小孩)。聊天的題材從植髮手術、釣魚、捉果子狸、互相調情、客人的婚姻問題都有,簡直聽盡人生百態,有一次我聽她們說某職棒隊可以簽,因為組頭已經都買好了,果然沒多久那隊就爆出假球案!

在家庭理髮的過程裡,我最喜歡的是修臉時躺在椅子上,阿嬸先在我的下巴臉頰塗滿冰冰涼涼的刮鬍膏,然後用熱得發燙,帶有杏仁味的毛巾蓋到我臉上。我閉著眼睛,就這樣躺著一兩分鐘,讓那熱氣滲進鼻腔和毛細孔,有一種把腦子裡的橡皮筋鬆開的感覺,剛剛進門前的煩雜都蒸發掉了,準備進入午後的夢境。


  訊息公告
smart forJeremy電動特仕 街頭時尚又環保
一款以smart Fortwo電動車為基礎打造的「smart forJeremy」,日前在洛杉磯車展正式發表,而這款有機會在明年以特仕車販售的showcar,當然相當吸睛。

達人齊聚【聯合好評】 訂電子報抽超商禮券
戲劇、影視、消費、娛樂、資訊科技等領域的優質評論,盡在【聯合好評】!現在訂免費電子報有機會抽中500元超商禮券!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