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就是創意電子報】提供年輕世代更多觀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人文想像,讓年輕世代勇敢夢想未來!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1/14 第417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大學校園巡禮/離文壇最近的莊園式大學
人文薈萃 一秒24格的人生/喀斯特式的靈感解析
你的喜歡

  今日文選

大學校園巡禮/離文壇最近的莊園式大學
陳憲仁(明道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聯合報

〈大學校園巡禮〉第24站:明道大學

有一陣子,黃鸝鳥似乎就棲息在校園裡,蕭蕭因為住校的關係,看到的機會比我們多,他觀察得較仔細,笑稱那是「戴著墨鏡的鳥」……

台灣史上曾列名第四的城市

大學時,有時從台中搭公路局的長途車子到台南,那時還沒有高速公路,總會經過一個叫「北斗」的小鎮,車子從省道轉進鎮上時,會在小圓環停一下,那裡有一棵盤根錯節的大榕樹,我每次都要望上好一陣子,覺得這個地方一定是個有歷史、有文化的地方。

後來讀到記載,發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挖」之說,才知道這個本來名為「寶斗」的地方,竟是台灣歷史上曾經列名第四的城市。

後來又讀到林文月的〈過北斗〉,更知道那是她父親的故鄉,也是她生命深處的家鄉。

及接觸到林亨泰,他曾在這裡居住、就學、教書。對這裡的親切感更加重了。

而自從民國60年代,吳晟在詩壇崛起後,因為喜歡他的詩,每當有人文章中提到去溪州拜訪吳晟,心中總無限嚮往,什麼時候我也能夠到他家呢?

想不到,在我的生命旅程中,因為明道大學於民國90年在彰化北斗鎮郊的台糖甘蔗園區建校,我也來到了這裡,成為這裡的一分子。

北斗鎮上的老街、寺廟、日式建築、小巷小弄、小吃美食,都成了我追尋林文月足跡、林亨泰生活的線索;至於吳晟的家,我已成為不須事先聯繫、隨時都能造訪的常客。

名副其實「住校」作家

到明道大學任教,雖然脫離了以前《明道文藝》的編輯圈子,但在這個學校,似乎離文壇更近,我與作家的相遇仍然十分頻繁。別的學校,需要從外面聘「駐校作家」,但明道校園裡,作家蕭蕭就住在美麗的小木屋裡,成了名副其實的「住校」作家;早年寫詩、寫散文的林野,用本名溫德生「隱居」在休閒保健系裡教書;知名詩人羅青也曾應聘在英語系擔任過系主任。還有,何寄澎、康原、吳柳蓓,都來幫忙、兼過課。

特別是中文系、通識中心,常辦研習會、研討會、作家講座,每一次活動,學生都像看星光大道一樣,那麼多的作家,竟會在這座遠離城市的校園裡出現:吳晟算是鄰居,不是他來演講,就是我們帶學生到他的書房、庭院、樹林參觀;席慕蓉來過多次,記得第一次來時,住在小木屋,第二天起來,她說好像住在歐洲;鄭愁予、張曉風、黃永武、林明德、向明、張默、管管、隱地、白靈、傅佩榮、廖輝英、瘂弦、陳若曦、蔡文甫、李瑞騰、向陽、陳義芝、廖玉蕙、陳幸蕙、張曼娟、簡媜、蔡素芬、應鳳凰、陳列、劉還月、黃秋芳、古蒙仁、莊永明、渡也、路寒袖、康原、方群、顏艾琳、岩上、林武憲、吳德亮、李長青、王宗仁、紀小樣、郝譽翔、張瑞芬……難以計數,有的還不止來過一次。曾有老師納悶的說,他在台北的學校讀了大學、讀了研究所,都沒有在這裡一年所見到的作家多。

明道的人文風氣,來自於創辦人的理念及校長和幾位主管的傳承推動。

創辦人汪廣平一生都在辦教育

提起明道大學,很多人或許會問:與發行《明道文藝》的「明道中學」是否有關?或是與宗教有關?前者答案是「是」,後者答案則「否」。明道大學的確與明道中學為同一創辦人──汪廣平先生,這是一所純粹私人經營的學校,背後並無宗教或財團背景。

董事長湯振鶴先生曾任教育廳副廳長、教育部司長、中州工專校長,是台灣教育界的前輩。

而創辦人從年輕時就從事教育工作,民國37年擔任國立河北第一臨時中學校長,政府撤退來台時,他才二十八歲,卻臨危授命,在戰亂中,奉命帶領河北第二臨時中學的四百多位流亡學生,從湖南衡陽翻山越嶺經柳州、桂林、梧州到廣州,又從廣州冒險帶到海南島,再從海南島平安將師生帶到台灣,一路上須照顧伙食、住宿、教育、安全,那段驚濤駭浪的歷程,應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奇蹟。

到台灣之後,不僅將台中市立一中(今「居仁國中」)辦成中部的明星學校,更將搖搖欲墜的「武訓中學」改名「明道中學」,學生數由三百位辦到最多時有一萬三千多人。八十歲時,為了讓教育理念得以由中學貫串到大學,與其長子汪大永博士籌設了明道大學,可謂一生都在辦教育。

所以,在明道大學校園裡,處處可以看到他對教育的投射,「一樹蓓蕾莫道是他人子弟,滿園桃李當看作自家兒孫」,既是他的理念,也是明道教師的座右銘。他念茲在茲的教育家典範,如私人興學的武訓,民初創辦南開小學、中學、大學的張伯苓,以及朱熹、胡適、吳大猷、錢思亮、劉真等的姓名,都化為樓名、橋名、路名,教育家的精神彷彿就在師生的吐納中瀰漫、擴散。

十大美麗校園之一

總校長汪大永科技出身,精研材料科學,注重再生能源的發展,故學校有氫氣車的研發、風力發電的設置;目前掌理校務的陳世雄校長,是農業專家,他以「有機農業」的專長和國際地位,從生活、環境、教育上,倡導「有機」觀念,明確地樹立了學校的發展方向。

明道校園標榜「綠能、有機、健康」,對於這座無汙染的生態校園,學生在文章裡寫著,漫步校園常有驚喜,比如環校道路上,偶爾會看到能源系研發的氫燃料電動車馳騁而過;超市裡在賣精緻農業系種植的有機「玉白米」;校園裡好幾座風力發電機,竟是學校研發、校內自己在使用的電能;假日裡,校園還有人騎馬;草地上,常會看到鵝群ㄔ亍而過;夏天夜裡,螢火蟲就在眼前忽明忽滅。

另外,樹林裡,則有人看到了「黃鶯出谷」的黃鸝鳥。有一陣子,黃鸝鳥似乎就棲息在校園裡,蕭蕭因為住校的關係,看到的機會比我們多,他觀察得較仔細,笑稱那是「戴著墨鏡的鳥」。

每次到學校,我總喜歡緩緩地開車繞著環校道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進門處一座全國校園裡唯一的雕塑公園,名雕塑家王秀杞三十多件作品,在樹林中忽隱忽現,造形栩栩如生,活潑有趣,宛如大自然中的一群生命;然後經過電視劇《愛似百匯》取景的歐式小木屋,再來是果園、餐廳、宿舍、游泳池、幼稚園、籃球場、運動場、溫室苗圃。

常想起北大人自傲的「一塔湖圖」,明道雖沒有塔,但同樣擁有一潭波光粼粼的寧靜湖水,湖水旁矗立著一座典雅的圖書館,整個學校予人的印象是莊園式校園,有泥土的芳香和鮮活的綠意,有親水的湖景和保育的濕地。環校道路的兩旁是十多年前建校時種下的一萬棵樹及一大片草地。如今,樹木已漸漸成林,草地年年常綠,最吸引人的「蠡澤湖」,則靜靜地躺在校園中,見證「文化」與「有機」的相遇與相融,也為校園景色增添美麗與氣質。難怪媒體會把這個不像校園的校園列為台灣「十大美麗校園」之一。

設系偏向應用類

明道大學是本世紀新設的學校,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所設科系,大都偏向應用類,在人文學院裡,英語、日語都是應用導向,其他學院的科系,如餐旅系、時尚系、休保系,也都是走在時髦尖端的系,即便是精緻農業系,也與生活息息相關。中文系與國學研究所是校內「唯二」不以「應用」為取向的系所,這是創辦人的理念,也是汪總校長「人文•人才•人格」目標的實踐,顯示了一所大學在實用之外的崇高理念和深厚內涵。不過,中文系的課程,卻也有比其他應用中文系更實用的科目,如編輯、出版、寫作和書法、篆刻等,提供了文創方面的訓練,實際上也照顧到了學生的需求。

到明道中文系任教,我深深感受到這所學校的文化氣氛之深及文學活動之充沛。特別是中文系有作家蕭蕭、國學所有書法家陳維德,不僅藉由一波波的活動,把文壇和書法界的名家凝聚到學校,也把文化由學校擴散到社會,南彰化的北斗、溪州、埤頭、田尾這一地區,大有因為有了明道大學,作家、書法家才絡繹到此,人人在這個有文化的地方相遇,文化的火種或許將在此地重新燃起,讓林文月、林亨泰、吳晟等文人的故鄉,得以更加彰顯文學的生機。

明道大學簡史

明道大學,2001年創建時為「明道管理學院」,2007年改名「明道大學」,位於彰化縣埤頭鄉,南濱西螺大橋,北望田尾花園,東邊緊鄰林亨泰、林文月的故鄉北斗,校地四十二公頃。設應用科學、管理、設計及人文四學院,創辦人汪廣平,董事長湯振鶴,總校長汪大永,校長陳世雄。

校訓:

明善誠身(明辨是非、善與人同、誠中形外、身修家齊)

校歌:

作詞:蕭蕭 譜曲:張明文

滾滾濁水溪,沃野數百里。

八卦山之西,魚米豐饒,富裕增長,

幸福在望,有機校園,書香傳久遠。

滾滾濁水溪,沃野數百里。

八卦山之西,魚米豐饒,蠡澤湖畔,

綠領人才,五洲三洋,幸福在望。

雲在青天,風在兩翼,維護生態,

誓保安康。

雲在青天,風在兩翼,明道明道,

實踐大理想。


  人文薈萃

一秒24格的人生/喀斯特式的靈感解析
張雍/聯合報
搬來斯洛維尼亞之後才發現,國中地理課曾提到的喀斯特石灰岩地形,原來是以斯洛維尼亞西南部那延伸至義大利東北的喀斯特區(Kras)來命名。盛產石灰岩的喀斯特區除了典型的石灰岩地景外,遍布斯國境內超過8,000個以上長度大小不等的石灰岩洞穴,更是國內外遊客的最愛,最著名的Postojna cave長達二十一公里,地底保存了兩百萬年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證據。

更有趣的是在這種喀斯特地形裡,同一條河流同時有著三、四種不同的名稱也不足為奇──正因為石灰岩層容易被侵蝕的特性,流經地表或地下的河流時常改道轉移陣地,就這樣由地表憑空消失,接著隱入附近地底的洞穴裡,侵蝕作用始終持續,再從數公里外「突然」竄出地表繼續前進;附近居民基於溝通的便利,於是給她(斯洛維尼亞語的河流是陰性)起了新的名,有些忙著探尋她究竟來自哪裡,另一群則議論紛紛她下一段的旅行又將往何處去……

這裡的大自然正上演著如此精采的定幕劇,不正是某種關於創作靈感的暗喻?

捉摸不定,沒有準確的規則可循,眾人忐忑地追逐他的腳印(「靈感」一字在斯洛維尼亞語的文法中是陽性),轉眼間卻悄悄蒸發雲淡風輕,再度現身時也許還會帶來難題,更多時候是美麗的驚喜。

但石灰岩洞裡那經過數百萬年還持續摸索著各種可能性的風景似乎更具魅力,鐘乳石一百萬年一公分那般詮釋著百年的孤寂,與等待驚喜過程中的興奮或者刺激相比,我更佩服那在晦暗中的耐心與固執的累積。


你的喜歡
張玉芸/聯合報
英國的水石書局(Waterstones)是我們經常出入的地方。每次到市區辦事或購物完畢後與人相約,位於市中心的水石書局是我們的選擇。等待當中翻閱書本,是一種享受。今天的水石書局內部書籍擺設大搬動,頗有換季味道。食譜類與旅遊類書籍挪到更加顯眼的大門入口處附近,而且擴大版圖,增加好幾個書架,想必是順應市場的風向,可以想見這類書籍必定大受歡迎。

今天在書局裡,隨手拿起的一本書是You are what you eat。顧名思義,這是一本關於飲食與健康的書。我開始舉一反三的想著不僅是吃進去的食物會影響自己成為怎樣的人,其實你說出去的言語也象徵你這個人,所以You are what you say。而你的穿著打扮也正在介紹你這個人的喜好與個性,所以You are what you wear。總而言之,其實就是You are what you like。每個人皆可從喜歡的事物中找到自己的一些特性,而且從這些蛛絲馬跡中追尋到自己的影子。

我知道有位水彩畫家喜歡腳踏車,他特別深愛不停轉動的腳踏車輪,愛上這種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我也認識一位建築師,他無可救藥的著迷於燈塔,可能是燈塔所象徵的指引以及黑暗中所提供的亮光,帶給他喜悅與盼望。也有人瘋狂的愛上橋,也有人喜歡天空,有人喜歡溫暖的燈光或者綻放燦爛的花朵。我也知道有人喜歡亮晶晶的裝飾物品,這樣的人多多少少有一種期待被看見被欣賞的心態,甚至欠缺某種自信心。

每個人有各自的喜歡。我認識一位朋友,她的喜歡是墳墓。身為攝影家,她的攝影主題便是墳墓。她到世界各地旅遊時,特別喜歡探訪該地的墳墓。我很好奇,不知道她從這些墳墓中看見了什麼?她的喜歡,是一般人們想要逃避卻最終逃不開的結局。墳墓給人的聯想常是死亡、恐懼與結束。

我也喜歡墳墓,但是不會把目光聚焦在此太久。墳墓可以讓人清醒,可以讓人達觀。所以我喜歡在失意時去看看荒涼頹廢的墓園,因此突然開始珍惜這樣落寞失意的心情,同時為自己所擁有的生命力心懷感恩。我也在斷裂的墓碑中看見追憶的距離,人生其實很短暫,緬懷的心思往往不及一棵松柏,心中的重擔於是變得輕盈。我也喜歡從安靜的墓地看見人間塵囂的趣味,所有的紛擾與擔憂,以墳墓為背景,在死亡相襯之下,居然可以看見美麗的色彩。

墳墓提醒人們,觀看人生,思考死亡。

我相信這位喜愛墳墓的攝影家,必定從墳墓中得到許多的智慧省思與安慰。但是美麗又讓人振奮的事情何其多,我欠缺孤注一擲在墳墓上的精神。墳墓是這趟旅行過後躺下來的一個標點符號。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趕緊欣賞眼前各樣動人的景色,其他的就等到了終點站時再說吧。


  訊息公告
環浪商號裡的青年夢
環浪商號,因懷抱環保關懷初衷而萌生,裡頭不僅藏有期盼為台灣發聲的雄心,更有著基於社會企業理念扶植柬埔寨農戶的實踐。這裡,是3個年輕人期待改變社會的行動原點。

台灣在地 VS. 異國風土 訂電子報送新春福袋
歡樂寒假及春假九天該怎麼計畫旅行?現在訂地方采風•旅遊類電子報,有機會抽中新春福袋,加碼再贈悠遊卡、手札、香港特刊等驚喜小禮!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