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客觀的精神、以歐洲米其林為目標,【英卓美食報】網羅最有趣、實用、專業、新鮮的第一手美食資訊。 【muziU音樂生活誌電子報】結合音樂故事、生活藝文、知識人文等主題,融入情境式的音樂,兼具深度及品味!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4/06 第424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幻化之中,美所度脫
人文薈萃 文學書評/冰塊擊流星
教育書評/散文主義,吾文所宗
人文書評/知我者,謂我心憂
詩想三則

  今日文選

幻化之中,美所度脫
許悔之/聯合報
美,救贖了早已成為廢墟的吳哥……

很多年前決定去吳哥窟,可能是魅惑於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的結尾:梁朝偉對著吳哥的一個石洞,講他不與別人說的心事,並且永遠封存;也可能因為我的朋友黎煥雄去了吳哥之後,送我一冊非常動人的吳哥攝影集;又或許,我渴望逃避到一個充滿廢墟氣息的地方,想把自己死的心棄擲在我想像中一片廢墟如象塚般的吳哥──是啊,那時我覺得自己像一隻待死的象,思維遲疑,步履維艱。

在那之前,是我生命中一個非常非常難熬的心靈的冬季,我無法忍受緣起緣滅,以為一切俱滅而空吧。

去吳哥之前,我到一家理容院,坐上座位,說我想要剃光頭。

年輕的髮型設計師用悲憫的眼神看著我,彷彿以一種很古老、老至洪荒即存的溫柔,洞悉我。她不肯為我剃光頭,但她謹慎有禮的向我說明,我的頭型剃光頭並不適宜云云。帶著一種自棄的執拗,我繼續堅持,最後,這位我並不相識的年輕女子,用一種感同身受的音調向我說:「你有什麼傷心的事嗎?」

「你有什麼傷心的事嗎?」這句話讓我對一位陌生人掉下眼淚。

最後,這位年輕的女子幫我剪了一個三分頭。

退伍之後,從沒留過如此短髮的我,以一種決絕而自棄的心,去了吳哥。

大小吳哥城、城東、城北……一個又一個所在,我慢慢的逛、去看,憑藉著手頭少數的資訊,我在吳哥窟感受一種廢墟中奇譎的生命力。

虯結的樹,從石縫中鑽竄而出;陽光照著一張又一張石雕的臉,微笑的臉。

通常是因為國王自戀而有的雕像,但又隱隱的彷彿完全自在而露出微笑想要去安慰眾生的佛的臉啊。

是癡迷眾生之一的國王?還是覺悟的佛?

印度教、佛教交迭競奪、拼貼而成的一個又一個遺址。

那些教人目眩神迷、忍不住讚嘆的遺址。

不是已然成了廢墟嗎?為什麼又給了我那麼不凡的鼓舞?

生住異滅,成住壞空。

有一天,行走在大吳哥城的城上通道,我坐在廢墟之上讀Dylan Thomas的詩,陽光明亮無比,倏忽又隱而不見,只剩下微光。微光冉冉,瞬間又日照熾然。

如是往復,彷彿剎那日光,剎那月光,波動的心都在光中,日光與月光遍照。

我坐在廢墟的高處,極目所及,彷彿泰國的大軍來襲,和柬埔寨的士兵血戰,刀槍箭矢如雨,藤甲盾牌蔽日,象群轟轟然欲裂地踏踐而來,血流成河,屍積成山。爭戰過後,大瘟疫到來。

是因為瘟疫嗎?一座設計既宏偉又精細的大城,就這樣被遺棄、被遺忘了。

吳哥廢墟,因為是石城,火不能燒,敵人也只能撤離,任憑時間緩慢地讓一座空城,慢慢的掩埋在大海般的樹林裡,為人所遺忘。

這是我的幻覺嗎?

抑或有一世,我正是吳哥城裡雕佛的匠人?被徵召入了行伍,也參與過一次血戰?也殺過人?還是被人殺過?

佛說原來怨是親。

在死亡之前,在時間之前,吳哥的諸多廢墟宛若在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又彷彿,在不可知的因緣流轉裡,往昔因緣難數清亦難思議,所以怨、親,也就平等了。

我留著極短的三分頭,去了吳哥,發現心未死透,回到台灣。不多久,蔣勳老師的《吳哥之美》出版了。

在一個夜晚,我捧讀《吳哥之美》,看著一處又一處我到過的所在,讀著蔣老師既通透又多情的講說,喟嘆有之!

在那個夜晚,我以為《吳哥之美》是為孤獨破敗如我而寫,是為了總結我的廢墟之旅而寫的。在那被時間掩埋而重新被發現的處所,蔣老師用美的角度,轉圜並度化了吳哥作為因緣和合、幻化之有中所示現的苦難、變易與不堪。所有的苦難、變易與不堪,在一種接近空性的體會之中,可以喟嘆,但也可以任由悲喜自生吧。

悲喜都會過去,真心打鑿雕刻諸佛的工匠的真心,忽然現前。

我彷彿了解,自己所執著的人間情誼的關係之斷裂,似乎沒那麼痛了,宛若吳哥,宛若紅樓一夢,劫波過後、幻化之中,虯結的大樹,還是從石縫中生長出來,在死絕中復有生機。

《吳哥之美》遂變成了聽我說不可為他人道之心事的吳哥石洞。

這麼多年來,若有人問我,最喜歡蔣老師哪一本書,我都毫無遲疑的說:《吳哥之美》。

觀諸法空,無所障礙。吳哥,正是說法者。

法,是宇宙萬有,一個念頭、一座廢城亦復如是。

蔣老師是生生世世之慧而得如此觀看之眼吧。

知道在廢墟之中,有過生,有過死,有過繁華,有過人去城空。

可是空中,並非什麼都沒留下來,也非什麼都沒有。

空中萬有。那些認真被創造出來的石城、石雕,那些認真凝視的眼神,交感互通而成為美吧。

美,救贖了早已成為廢墟的吳哥。

蔣老師那麼溫柔而包容的言說,讓當年讀《吳哥之美》的我,以為這本書是對我一人而說。

過往盡成廢墟,未來不可知悉,唯有當下教我們萬般珍惜。

惜取而今現在,珍重萬千;然而,就是當下也不能執取。

那個抄經度日的冬天,那個想要剃光頭的時節過後,《吳哥之美》和吳哥遂一起成為我被救贖、度化的印記吧。

破曉微光照在石城、石雕,石雕上微笑的臉。

今新編《吳哥之美》增添了文字和圖片,將以新貌面世,我彷彿看見那個年輕時的自己。

我站在時間之河的下游向他說:

去吳哥吧!晚一些,你會讀到《吳哥之美》這本書,你會知道,幻化之中,因真心而成就的美之所度脫;你會明白,劫難之中,你的心可以很柔軟,柔軟的心啊,終將近乎於空,那時,就沒什麼可以損汙傷害減滅你了;那時,陽光就照亮巴揚寺石雕那微笑的臉了。


  人文薈萃

文學書評/冰塊擊流星
羅青/聯合報
推薦書:馮傑散文集《撚字為香》(九歌)

有一次,與梁實秋先生聊天,論到時下報紙副刊散文寫作之拉雜冗長,毫無警拔醒目之處。梁先生笑而不答,講了一個故事。

話說抗戰時在重慶北碚雅舍,物資十分緊張,梁先生因為在國立編譯館主持翻譯委員會和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較有能力在假日請同仁好友來打打牙祭,菜色換來換去,老是在辣椒豆乾炒肉絲,或紅燒辣子雞塊之類的家常小吃中打轉,不過每頓必以他的拿手絕活,蘿蔔排骨湯,作為壓軸,只見大家夥呼嚕而上,吹吸而光,湯鍋迅速見底,歡迎寫在臉上。

有一位客人臨走時,好奇的問梁先生說,別人的蘿蔔排骨湯,也喝過不少,但卻總也比不上你的,不知有什麼祕訣?趕快從實招來。梁先生皺起眉頭,故作嚴肅狀答道:「祕訣就是,多放排骨,少放蘿蔔,更少放水,自然好吃。」言罷大笑,送客閉門。

這可是三十年前講三十年前的事,到如今,打開報紙,連一根排骨煮一大鍋湯的散文,也不可多得了。以《古文觀止》為基礎的寫作訓練,早已成為絕響。至於《文法津梁》,一般人根本連聽也沒有聽過了。

因此,當馮傑的散文一出,頓時令大家耳目為之一新。好像看到有人,站在絕壁峰頂,忽然閃電出手,擲冰塊劃長空,擊流星裂火花,但見冰屑與星光齊飛,光華燦爛一天一夜。

註:馮傑喜歡得梁實秋散文獎,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令人驚嘆,故以梁先生的軼事為禪偈,與大家分享。又馮傑書後的跋語,只有五行,精簡爽利,餘味悠長,我的序文,當然也不宜超過五段,以免著糞之譏。至於馮傑文中的詩情、畫意、鄉土、歷史感,句中的機智、冷雋、幽默、斬決處,自有解人去長篇大論,就不待我來饒舌了。


教育書評/散文主義,吾文所宗
吳鈞堯/聯合報

推薦書:周芬伶《散文課》(九歌出版)

以國歌的起句,作《散文課》評介篇名,蓋因散文的推翻與建立對周芬伶來說,亦如「革命」。散文的革命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但豁出一生的關注,並為之註解、辯護並執行、傳知,總是需要的,以此來觀《散文課》,其實是作家完成文學,並視文學如宗教的過程,尤其在散文這部分。

《散》的內容規畫,非常親民,劃分「散文面面觀」、「主題散文」、「類型與寫作」、「創作力的回聲」等四輯,配備強化如變形金剛,讀者浸染其中,真能產生磁吸效應,隔空吸取周芬伶功力。尤其充滿Know How的「如何寫好雜文」、「傳記的寫作技巧」等,活生生是散文的《九陰真經》。

周芬伶的學養跟訴求,則必須破篇章、挑珠璣,才知道這本小書,正是作家追求散文的縮影。散文寫作者,未必知道文類的沿革,但懂歷史,就知道學習並且規避陳套,散文歷史如晚明小品、新文學發展等,更須知曉。散文寫作者眾,能從容抽離,提煉觀點者並不多,作者舉列魯迅、廚川白村、張愛玲、林語堂、梁實秋、柏楊、余光中、顏元叔等審美觀,拉寬散文的流域,供讀者找到更多適合自己的停泊處。經典作如余光中、楊牧、王鼎鈞等作品,詮釋為何雋永有味。

周芬伶的散文觀點穿插、滲透各篇章,如對「理性散文」與「感性散文」強迫截分的不妥,抒情美文具有熱情天真特質,雜文則是世故老人,並提到「常在文章中自我告解與探索」、「在道德之上還有真與美」。這揭露作者不安於散文的現況,希望有更多的撞擊,以便燃燒發光,驅散黑暗;或者,穿越各自的黑暗,以心靈為柴火。

《散文課》記敘前輩跟周芬伶是怎麼寫的,然後,「你」又將怎麼寫?雖是「教文」,卻消解教文的苦悶與繁冗,這就把「革命」火苗,透過親善的方式,傳法。散文主義,固為「周」文所宗,但一字的訣竅,便能繁衍萬種心法。


人文書評/知我者,謂我心憂
陳義芝/聯合報
推薦書:鄭樹森《結緣兩地》(洪範出版)

年初,鄭樹森在台灣推出《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一書,其〈後記〉特別提到1967年自港來台求學的決定,「從來都沒有後悔」。

正因這一決定,開啟了他與台灣四十餘年的因緣。

這本書共分七章,有五章的內容直接與台灣文學發展史有關。其他兩章,一談1979年創辦於香港的文藝刊物《八方》,一談他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因緣,究其實也都與台灣牽絲絆藤密不可分。《八方》是香港幾位作家、知識分子(包括鄭樹森)的文學基地,在台灣與大陸隔絕的年代,其不問政治立場的開放角色,使它成為一座間接傳遞兩岸聲息的橋梁,解嚴前後對台灣報紙副刊編輯的思維也頗有影響。再說1977年鄭樹森回香港中大任教,是返台遭拒之後的選擇,當時他在美國剛拿到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如果不是上了警總黑名單,申請入台無望,他的第一志願是想來台灣教書。

我從《結緣兩地》所述事實發現:鄭樹森以擁懷使命的文化人身分,再現自我。全書以此為主題結構。

1960年代末,他是《文學季刊》重要成員,不久更成為《大學雜誌》執行主編。當年《文學季刊》的靈魂人物尉天驄,集結了何欣、姚一葦、黃春明、陳映真、王禎和、施叔青、奚淞等作家,有半個文壇的聲勢;而《大學雜誌》以時政、思想、尖銳的議題為主,由海內外知識分子組成,是1970年前後台灣的指標性刊物,如同1950年代《自由中國》、1960年代《文星》的影響力。在我個人的閱讀記憶中,1971年夏天《大學雜誌》「保釣專號」那一期極具鼓舞青年熱血沸騰之能事,我有一篇散文即受該期內容啟發而寫,只是那時並未注意到執行編輯是鄭樹森(筆名「鄭臻」),也沒機會認得他。後來才知道,無數文藝青年捧讀的「大學叢刊」、「長春藤文庫」,原來也是他催生的,包括同一時期晨鐘出版社出的一批書,以及《中國時報》「海外專欄」的結集……這些事情距今已遠,然而在台灣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980年代以後,鄭樹森有二十年時間或在台前或居幕後地協助《聯合副刊》、《聯合文學》,並藉諾貝爾文學獎窗口將世界文學引介到台灣,這些細節分見本書第五、六章。我因處理《聯副》編務,經常受教於他,對他博覽群書的學養、掌握世界資訊的功夫、傳播文化的立本之道,感受甚深!

從前小說家紀大偉曾以天界眾神的信使赫爾墨斯(Hermes)形容他。論神通廣大、精力充沛、多才多藝,他的確是。在這本書裡,他呈現了驚人的細節記憶、文學史知識,堪稱是一座收藏豐富的私人圖書館。其中啟發人做事的決心、態度,人品性情的點評,暗藏文壇祕辛,逸趣橫生,更能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

緣,是無形的連結、某種必然的機遇。鄭樹森曾經對台灣一往情深,晚近十年卻刻意淡出,若非熊志琴堅持為他錄音整理,這些內容或將永遠成為私藏的記憶。《詩經》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回顧他風華正茂時所成就的安身立命之業,在大環境幾經變化的今天,細細品味,不免教人有了憑弔之感。


詩想三則
陳克華/聯合報
語言原都處於漂泊的狀態。

散文漂泊於日常的街頭巷弄,小說漂泊於現實的劇場迷宮,詩則漂泊於夢土,海市蜃樓──但距離真正的歸鄉的道路,更近。

怎麼說他呢?好詩與壞詩。有太多人談論過。

忍不住再有一比:好詩是蛋糕剛出爐時飄散的香味,壞詩是蛋糕裡擁擠的油脂。

偶然讀到大陸詩人嚴力是這樣解讀詩的:現實是最大的理髮店/每次理髮時/為修飾外貌而被剪掉的那一部分/名叫詩歌。

我想起每次理完髮,腳踩在散落地板的亂髮上,便有一種身為詩人而偽裝為生活者而又不被發覺的神奇興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