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好健康】電子報提供您最正確的保肝之道、最即時的肝病治療新知,以及與您切身相關的健康訊息。 【udn考公職】分享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情報,以及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大公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5/11 第428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閱讀日記文學/日記文學「注目」
人文薈萃 文學書評/榮枯悲歡的迴旋
人文書評/人生就是日常的集合

  今日文選

閱讀日記文學/日記文學「注目」
陳義芝/聯合報

日記,映耀著作者的情思閱歷;作家的日記,更可以當清雅的小品文讀……

1

2002年冬,隱地在電話中邀我寫2003年日記,我始知:他主持的爾雅出版社正計畫逐年約稿,推出一系列作家日記,頭一本是他本人率先執筆的《2002/隱地》。

喜好閱讀的人,對晚清的《越縵堂日記》、《湘綺樓日記》,民國的胡適日記、郁達夫日記,必不陌生。日記,映耀著作者的情思閱歷;作家的日記,更可以當清雅的小品文讀。

中國大陸譯過德國思想家班雅明的《莫斯科日記》,長達兩個月之久,班雅明的一支筆始終繞著莫斯科他愛的那個女人打轉。1970年代,台灣的文學青年也曾深深被《夏濟安日記》顛躓困頓的戀曲撼動。日據時期,蔣渭水、賴和、林獻堂、吳新榮所寫的日記,而今則成珍貴的台灣史料。

鄭明娳談特殊結構的散文類型,首先就講到日記體裁,「是作家依他個人特有的生活習慣、心理狀況及行為模式所作的生活紀錄。」

不論筆路風格如何,也不論偏重生活記事或心靈刻畫,如果不具真實元素,不能算是日記。真實,不容易做到;內心的祕密,也往往忌諱。我因此不敢答應隱地的邀約。

十年來,爾雅出版的作家日記,依序是:《2003/郭強生》、《2004/亮軒》、《2005/劉森堯》、《2007/陳芳明》、《2008/凌性傑》、《2009/柯慶明》、《2010/陳育虹》,及王鼎鈞寫於紐約的《度有涯日記》。2011年原定作者陳文茜,因書稿不像日記而未列入。今年2月出版的《2012/隱地》,是2002同一作者相隔十年的第二部日記。這些日記,說經證史,包含讀書心得、閒情逸聞,串連在一起,可望成為未來作家傳記的參照及文學社會學研究文獻。我未曾逐一閱讀,無法總論。聽人提及:為出版而寫的日記,是「偽日記」。然而,像劉森堯的情慾自白、陳育虹的意識流暗語,何嘗不是為了存真!

2

隱地為何提倡日記書寫?他說,「我希望藉寫日記,繼續發揮自己的省思能力」,「更渴望也能為自己活著的年代記史」。《2012/隱地》的主題內容,仍以文壇現象、書與人、創作與出版的交織為主,包括輕史料如:辭世作家年歲(2月6日)、追憶文壇往事的書單(5月12日)、一個文學人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夢(7月27日)、莫言在美國的演講(11月11日),關心當代文學發展的學生,或以編緝為職志的青年,讀此,可感知一個有脈搏、正呼吸著的文壇。

《2012/隱地》這本日記,每一天都訂題目,一方面如作者所說的便於查閱,另一方面更具備文章形式。

12月8日〈兩個夢〉的內容,頗耐人尋味,第一夢說他在一家中式小餐廳用餐,看到一碗潑在地上的花生湯,覺其髒汙而將侍者、老闆娘、老闆一一找來,一再請他們清理,說得都口乾舌燥了,卻始終無人動手。醒來,上過廁所、躺上床,又作起另一怪夢:在一個文壇要角聚會的大廳,他感覺肚子不適,進到大廳旁的廁所,不料廁所門怎麼關都關不緊,以至於「所有人全看到了蹲在馬桶上的我」。第一個夢境顯示隱地對社會現象的焦慮,一旦發現什麼,不吐不快。但果真有效嗎?回應冷漠,該負責的人全不見了。第二個夢境顯現的身心「不適」,似乎隱晦,但查看3月14日、3月24日、5月21日、9月18日、10月29日這些天的日記,對應到文壇,他對朋友思與行的批評,我想,隱地是想召喚一個講真話的社會。「火氣即人氣」,早年他主編過《書評書目》,深有體會,評論人怎可缺一副講真話的硬骨頭!

以夢為題,另見2月29日的色夢:裸著的妻子抱著一具年輕男子的裸體,男身的生殖器竟是女性的,而勃起的陰莖卻在妻子身上……這是佛洛依德潛意識投射嗎?主客性別錯位,妻子是否就是自己的替身?林語堂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說勞倫斯描寫性交,用心靈解剖的方法,是有玄學意味的。隱地的色夢也提供了一份心靈解剖的素材。

林語堂是小品文大家,倡議過「語錄體」,「夫語者何?心聲也,心上忽然想起,筆下照樣寫出。」羅蘭.巴特也有「片段寫作」之說,若問隱地日記文學的特色,吉光片羽的清泉碎玉,莫非心上筆下真實感的流露!


  人文薈萃

文學書評/榮枯悲歡的迴旋
郭強生/聯合報

推薦書:劉大任小說集《枯山水》(印刻出版)

從大學時期便開始接觸劉大任先生作品的讀者如我,這本《枯山水》很容易便讓我聯想到他在1996年曾出版的一本《劉大任袖珍小說選》。袖珍,指的是每一篇長度都在三千字以下,這樣的體例在劉大任先生筆下出現的簡、勁、淨、深,低迴餘韻跨越二十年而不減。這次《枯山水》又重回這樣的裁幅,並以盆栽意象貫穿,全書前後分別有劉大任先生的演講稿與後記,若說這本書可作為作者文學與美學觀的一次完整體現當不為過。

後記中劉大任先生從盆栽專家陳耀廣《盆栽的奧祕》中摘要出了七原則:「簡樸」、「自然」、「安靜」、「非對襯的和諧」、「冷酷暗示的壯美」、「擯棄流俗的習慣」、「暗示無限空間與可能」,條條都隱喻著作者這些年的心境與修持,已非析論小說肌理結構。人生修行若真能等同於白紙黑字條訓,恐怕也就不必再寓意於小說,暗喻於盆栽山水,一再重回這樣的轉換徘徊之間了。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枯山水》是凝練後的人生觀照,封底文案甚至以讀書/練字/打拳/散步/園藝/弄孫/訪友/追憶/送別之分類概括了內容取材,但這絕不是一本溫馨的老年之書。

如果看過劉大任先生早年的《杜鵑啼血》與《浮遊群落》,甚至是《劉大任袖珍小說選》,再對照著這一本《枯山水》,也許會讓人突生一種森然之感。作者一直在企圖改寫那些不會有答案的回憶,在書寫中召喚著那應該到來卻日漸遙遠的歸屬,未來與回憶拔河,最後妥協於現下,曾經的人性曲折幽微與悲歡離合,只能放下。如〈西湖〉中敘述者的結語:「這個過程,必然複雜,必須準確,我無法理解。」或〈訪舊〉中的尾聲嫋嫋:「幸福的感覺。/不是感覺,只是幸福。/能夠原諒自己。/真好。」但豈是說放下就能原諒自己?或許只能像是卷首篇〈無限好〉中的戛然而止:「湖水變色,彷彿深潭。/紅霞不見了,只留下黑暗,籠罩一切」?

反倒是〈孤鴻影〉這一篇帶著些許詭魅氣息的故事,讓我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真實心境。故事中,老夫婦新搬進擁有一片白楊林作後園的鄉間美居,但是丈夫隱瞞了與原屋主霍金斯議價時的「君子協定」:屋主保留著隨時回來訪看的權利。這個頻頻出現的霍金斯老人讓妻子開始感覺不堪其擾:「如果他死在我們這裡,怎麼辦?」但做丈夫的心裡默想:「有一天,我死了,也要跟他們夫妻一樣,葬在那一片白楊林子下面。」故事完了,但原屋主尚未死,仍會瘋瘋癲癲沒事跑來騷擾;葬著那人愛妻的白楊林,卻成為對主人翁的另一種魅惑的召喚。故事中的屋主與白楊林,其實都是主人翁心理的某種投射,丈夫甘願被活在過去的老屋主糾纏干擾,而屋後的白楊林埋藏著屋主愛妻,最後也將成主人翁的墳場。都是孤魂,亦都是過客,只有被過去捆綁(haunted)的同類才最懂得彼此。

也許,跟讀者們交代一下《劉大任袖珍小說選》的下落是必要的。這本最早由皇冠出版的集子,後來被拆散,分別與作者早期作品混合重編,成為了聯合文學版的《殘照》與《羊齒》兩本新的合集。例如在《殘照》中,加進了〈大落袋〉與〈紅土印象〉,而《羊齒》中則有〈落日照大旗〉等這些劉大任早年奠定文壇聲名的短篇小說。舊書斷版,重新編排,是出版業常有的手法,但在這些書打散重編的同時,那些屬於1960-70年代的「劉大任」標記也隨之淡化了。是60-70的故事當初未了仍須繼續?還是說,這如同作者另一種改寫記憶的方式?那麼,我們或許可以猜想,這回《枯山水》並非定格。歲月榮枯,流年悲歡,屬於劉大任的回憶、現在與未來,自當還有下一次的迴旋。


人文書評/人生就是日常的集合
吳妮民/聯合報

推薦書:阮義忠圖文集《微文博思》(行人文化出版)

一向是以後輩學習的心情來看攝影家阮義忠的作品,無論影像或是文字。他精熟的傳統黑白銀鹽相紙作品,一路記錄了當代人與土地的生動關係,再配上短文圖說,特別有韻致;我們這代唯可勝出的,大概是生逢速度飛快的網路時代,因而受到前所未有大量資訊的包圍及洗禮吧。然而前輩後來居上,不僅開始玩起網路平台,竟持之以恆、質量俱佳地寫了下去,最後還篩檢分類,集結成一本《微文博思》。

臉書、推特和微博,早是許多現代人每日發文或互相聯絡的系統,《微文博思》,顧名思義是阮義忠在微博上的圖文精選,過去鏡頭總對準他人的攝影家,這次眼光朝裡對著自己了──想要了解攝影心法的讀者,在書裡可能找不到太多攝影相關的論述,但對攝影家私下生活細節有興趣之人,則可經此書充分窺看到他平日的關注:對自然的敬及愛、養生之道、隨侍法師的喜悅;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攝影家的個人偏好與某些執著,如咖啡豆配方、咖啡機比較,和上萬張的黑膠唱盤收藏。我則驚喜發現,攝影家的才華在他處也展現鋒芒,除了攝影、文字,阮義忠對室內設計亦有獨到品味及想法,書中大方展示居所、倉庫及替友人設計的家屋,兼具實用及美觀;他與夫人且戒慎對待桌上食物,將大賣場購來的平價食材精心處理,配上好餐具、好光線,即是幅色彩紛呈的美麗圖畫。喜歡打掃和整理家務的他說,「不愛做家事的人無法真正愛家。」我想,攝影家該是個居家型完美主義者吧。

微型網誌不乏幽默文字,他某日有感,「有些東西越老越顯好,好沙發、好皮鞋、好太太。」除了舊物,他也愛簡單。微博上的簡單文字,配上近來才用的彩色數位相機所攝即景,阮義忠平平淡淡,寫進日常深處。

誰說網路介面上不能存在好文字?詩人楊佳嫻曾將臉書文字輯成《瑪德蓮》,而鯨向海亦嘗在臉書上喟言:在網路上大量地寫,又見它們大量地消失及被淹覆,對創作者來說是多麼奢侈的一種行徑啊。這倒和阮義忠在本書序裡所感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博文被快速刷新,如同沙漏中的微粒,在通過最窄的隙孔時,方能於剎那之間顯現其獨特的價值,但隨即又會被淹沒不見。整理出書能替那些靈光一閃的念頭留下點滴痕跡。」

聚沙能成塔,人生便是無數日常的集合,日常所思所感即成個人哲學。於是這短小輕薄的「博文」集,表寫生活,內裡卻需一整個醞釀了數十年的世界觀及宇宙觀撐持──它實則是人生走至此時此刻的回顧之書。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