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青春紀事
劇場,似乎是屬於青春年歲的專擅,夢想便伴隨著青春的恣意奔放,妝點成一次又一次的幕落幕起……
懷舊青春小劇場
1980年,在延平北路一帶的甘谷街巷弄裡,穿過一間河合鋼琴的門市店面,走過傳統老屋的天井,從一扇有著門拴的對開木門進入了一間四面漆黑、沒有窗戶的老宅,木門上有著已呈斑駁的對聯:「源遠流長•生機盎然」,老宅內除了高挑的燈架之外,有一座寬大扶手沒入屋頂的紅木樓梯、一個扇葉不斷旋轉的通風風扇,房間的底部是另一扇對開的木門,還有裝著燈具、布幕的黑色Rack箱,一群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影劇組的學生們在盛暑溽夏中流著汗。
時仍青春的雲門舞集掌門人林老師,以及林克華、詹惠登,面對著同樣年輕的大學生,說出了他們的夢想,而那間狹長的老宅,就成為往後開啟台灣技術劇場嚴格訓練的基地。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那個地方有了一塊招牌懸掛在牆上,是當時管理那個地方的蕭道輝蕭伯伯的書法,寫著「雲門實驗劇場」。只是,開始的幾年,雲門實驗劇場都只是訓練劇場設計和技術人員的場所,一直沒有演出,因為那時候的「劇場」,多半還是屬於鏡框式舞台演出的天下。直到1982年,包括蔡明亮、王友輝、張國祥、劉玫等四位文大的畢業生,在那裡發表了他們自己的創作《速食酢醬麵》和《九重葛》兩齣戲,後來才有一連串小型演出在那裡陸續發生,甚至雲門舞集經營上出現危機的那幾年,口耳相傳的「雲門實驗劇場」從甘谷街搬到了八德路的公寓裡,劇展的演出依舊持續了幾年才告沉寂。
事實上,1980年初由姚一葦先生所策畫推動的第一屆「實驗劇展」,當時已揭開序幕,蘭陵劇坊的《荷珠新配》風風火火地揭示了台灣劇場風起雲湧的青春歲月,現代戲劇的演出正式從傳統的「話劇」過渡到現在我們所熟知的「舞台劇」,鍾明德後來所指稱的「台灣第一代小劇場」,正是這個年代。
歲月似乎已漸老去,但是青春依舊有著夢想。
擁抱青春大夢想
就在2013的今年,以京劇演出為主軸,但近年不斷嘗試跨界合作的國光劇團,策畫了「小劇場•大夢想」聯合展演,一方面結合劇場技術協會TATT的實務訓練,一方面落實創作的探索,除了國光本身之外還邀請了兩個年輕演出團隊,啟動了一個共享資源的藝術平台,特別希望從京劇的文化基底中汲取養分,提供年輕創作者在夢想的同時能夠擁抱傳統藝術的當代視野,培育出更多劇場創意新苗。
這次受邀一起展開青春探索的是兩個極具潛力的年輕團隊︰三缺一劇團,以及栢優座。
三缺一,與麻將無關但展現了尋找夢想圓滿的企圖,創團時以魏雋展和賀湘儀兩位優秀演員各自的獨角戲打響劇團名號。這次圓夢的探索由兩位共同編導,是以《大宅門》和《月光光》二齣戲為內容,《大宅門》在現代獨角戲的簡潔獨白中訴說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故事,大量採用京劇程式化身段的元素,在角色情境的想像中賦予了動作的情緒意涵,其幽默趣味不亞於當年《荷珠新配》對京劇元素的挪用。《月光光》則是一則彷若台灣林投姊翻版的馬來西亞靈異傳說,形式上借用物件的程式化創作,或將一塊塑膠布形塑變化成各種視覺景觀,或將幾根木棍組合成角色的代言,概念上既是現代劇場中物品劇場的實質表現,又帶來京劇砌末程式化過程中,從物件實體變成寫意傳達的轉化演示。正如同三缺一劇團過去歷時一年的《LAB壹號•實驗啟動》的精神,《大宅門•月光光》在擁抱青春創意的同時,尋找著劇場的夢想。
「栢優座」則推出了《獨、角、戲──吉嶽切》,從團名到劇名看起來確實都很怪。然而小劇場不怕怪,只怕太乖,怪是別才別趣,那正是小劇場的創意魅力所在。栢優座以許栢昂為「座首」,知名青年旦角黃宇琳為藝術總監,這團隊名稱據說是受到劇場前輩李國修的提點加持,意涵著「名中帶有栢字之優人以創意為座標」的意涵,年輕創作者在自我的期許中展開了夢想的旅程。至於其所搬演的《獨、角、戲──吉嶽切》則又是一番有趣的迂迴,「吉嶽」切音成「角」,恐怕是熟悉注音的年輕人所不明瞭的拼音方式。而《獨、角、戲》一方面在形式上透過單一角色的多重分化與扮演,另一方面在空間上則打破單一平面的視覺語彙,以一以貫之的單純主題進行著多聲部的內心探索。以故事內容而言,乃是描述著一名記者彷若深山求道般地採訪已經年邁的「角兒」,在戲中人物與扮演角色的來回穿梭中,敷演京劇傳統折子戲片段,也體驗身為角兒真實人生的況味,透過新世代出身於京劇涵養的年輕編導和演員的衝撞和摸索,探問京劇演員攻向表演頂峰的宿命掙扎。
國光本身,則以自家的重要演員朱勝麗、彭俊綱、劉嘉玉以及劉祐昌為班底,鋪演一則關於「青春」的不捨與靈魂的交易,一樣的以京劇演員入戲,並以戲中戲的形式搬演《醉酒》和《別姬》,另一方面則探索京劇演員如何在現代戲劇中展現不凡的身手?傳統檢場人的身分如何在現代劇場中呈現不同的風貌?京劇的諸多表演元素如何成為現代戲劇的重要養分?將在編導王友輝再度擁抱劇場青春的同時,逐一解密,踏實成一片新鮮風景。
探索青春不謝幕
青春的生命總有許多流動,有時不免奢侈地作著夢。而劇場,似乎是屬於青春年歲的專擅,夢想便伴隨著青春的恣意奔放,妝點成一次又一次的幕落幕起。台灣現代劇場的發展,從1980的關鍵年代起,便開啟了一扇通往創意的實驗之窗,三十餘年過去,如今已是一片錦樹繁花。自然,幕落幕起之間也如四季之循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風貌,偶有秋意乍現、朔風野大的蕭索冷冽,然而正因為青春正豔的無窮活力,依然有春來芽新的時候。
「小劇場˙大夢想」7月19日起一連三個周末,在國光劇場的舞台上另搭舞台,繼續寫著築夢劇場的青春故事。
小劇場•大夢想
演出資訊詳見:http://www.kk.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