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陳正雄畫語錄》(秀威出版) 康定斯基
是「抒情」抽象的代表畫家
抽象畫是在俄國畫家康定斯基(1866-1944)理論與創作雙管齊下之中,發展茁壯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20世紀初期的歐洲畫壇上,抽象畫發展出兩種風格:一是「熱」抽象,也就是「抒情」抽象,另一是「冷」抽象,亦稱「幾何」抽象。康氏是前者的代表,蒙德里安(1872—1944)則是後者的領袖。
然而無論是熱抽象還是冷抽象,主要都在運用彩色與點線面,開發各種造型,「表現」藝術家個人「內心世界」在科技、科學、美學的變遷下,「興起」的所感所思。這個階段的抽象畫,對個人內在各種「情、知」的探索,大於一切。
美式抽象,
橫掃西方世界
到了1940年代,美國波洛克(1912—1956)的「抽象表現主義行動繪畫」問世,伴隨著葛林伯格(1909-1994)的理論詮釋,讓抽象畫超越了個人的情思,開始反映「美國文化」的特質。
「行動繪畫」的「揮霍動力」反映了美式「巨大無比的生產力與能源力」,可以超越並拯救歐洲於兩次世界大戰之中;其「即興創作法」反映了美式「爵士音樂」的風行;其「擬似自由開放」的潑灑,既反映了矛盾的美式「民主自由」,看似無所不可,實則「自我中心自我封閉」,完全拒絕雙向溝通,顯示了自19世紀以來「門羅主義」閉關自守的一貫心態。
1837年,艾默森(1803—1882)發表〈美國學人〉(The American scholar),宣告美國在人文上「脫離歐洲」,獨立自主。20世紀初期,美國爵士樂興起,橫掃歐陸,宣告了美國音樂的獨立。畫壇也急起直追,在波、葛二人聯手下,宣告了美國繪畫,獨立於歐洲繪畫之外,自成一家。美國抽象畫,仿照歐式抽象的「冷、熱」對照,發展了美式的「動、靜」對照。「動」者以波洛克為代表,「靜」者,以羅斯科(1903-1970)為主將,反映美式「原子爆炸」能力的「極動」與極動之後的「極靜」。在東西「冷戰」的氛圍下,在美國中情局CIA的大力資助下,美式抽象,橫掃了西方世界,也波及到日本與台灣。
「照相寫實主義」解決了
抽象繪畫的「現實參與感」
不過,無論歐式抽象也好,美式抽象也罷,都是極端現代主義與極端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下的產物,二者皆無法面對處理藝術創作者背後複雜宏大的「現實參與感」與「文化歷史感」。經過一連串後續藝術運動的修正,如「普普藝術」(Pop Art, 1950s)、「歐普藝術」(Op Art, 1960s),抽象畫終於在「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 1970s)中,找到了折衷更生之道,走完了它美學探索的周期。
間接反映了美國太空船,1972年自外太空傳來既「抽象」又「寫實」的「地球照片:藍色彈珠(Blue Marble)」,照相寫實主義畫家提供了新的「抽象寫實融合法」。
「照像寫實主義」是抽象畫的變體,與傳統的「寫實主義」無關。
畫家通過彩色幻燈片的幫助,把畫布上的投影照片,界格成無數不帶感情的「抽象小方塊」,然後「依序」或「無序」,客觀精準,苦工填色,最後組成一幅「巨大無比精細無比」的寫實照相,近看是抽象畫,遠看是寫實照片,解決了抽象繪畫的「現實參與感」。
此後興起的「後現代主義」,則為抽象畫與「文化歷史感」對話,提供了管道。
機械重複的美工設計
是抽象繪畫的頭號大敵
我們知道,抽象畫家為了「形式」創新,及「個人獨特繪畫語言」開發,特重新式技巧的苦心實驗與意外偶得,甚至飲鴆止渴,機械使用連技巧都算不上的「自動技術」,為了創新而技巧,成了「技奴」,淪為純粹的刻板形式主義者,毫無文化內涵,與機械重複的膚淺美工設計無異。
一旦個人獨特抽象繪畫語言開發成功,成為「商標」,畫家便成為自家繪畫語言的「囚犯」,只能在有限的繪畫語言中變化。因為此一獨創的抽象繪畫語言,使用者少,或者外人根本無法也不願不敢使用,造成字詞片語貧乏,句法文法簡單,很容易讓創造它的畫家,落入自我交媾,自說自畫,不斷自我重複的窘境。所謂的「探索內在世界」與「情思即興宣洩」,不斷被貧乏單調繪畫語言,重複掏空,僵化定型,無法反映畫家生命自然而深刻的文化成長,成了一個美麗的空心薄殼,一碰即碎,連及格的美工設計,都談不上了。
於是「機械重複的美工設計」,成了抽象繪畫的頭號大敵。抽象畫家只要能克服此一難關,不斷豐富自我的內涵,讓繪畫語言伴隨自己的文化生命,不斷成長,一定能在繪畫上,持續變化,有所成就。
台灣畫壇少數見多識廣
又能畫會寫的藝術家
台灣抽象藝術家中,陳正雄(1935-)是少數能夠突破難關,不斷成長的藝術大師。我與陳大師因在1981年籌組「台北藝術聯誼會」而相識相知,做為其中最年輕的會員,交情可稱忘年。如今,三十多年彈指而過,聯誼會十九名成員中的大老如李石樵、陳其寬、王藍、劉其偉,都已先後謝世,陳大師也已將屆八十高齡,然其在創作理論上,不斷的精進自修與謙遜實踐,足為後生晚輩們終生學習。
陳大師中、日、英文俱佳,右手能畫,左手能寫,精研並收藏台灣原住民藝術,世界觀宏大,溝通力一流,畫作受到歐美繪畫大師的肯定,連連獲獎,是台灣畫壇少數見多識廣又能畫會寫的藝術家。多年來,他全憑個人的不斷努力,成為藝術創意產業的先鋒,根本不需要任何政府的獎勵加持,就能為台灣藝術,在世界上開拓出一片美麗的空間,贏得中外畫壇的尊敬。
幾年前,他在《聯副》,把一生的繪畫體驗,寫成圖文並茂的《畫語錄》106則,連載發表,深入淺出,親切有味,大受讀者歡迎。
他的文字,單刀直陳,要言不繁,毫無時下藝評輕、軟、甜、俗,憑空臆測的習氣;他的立論,言必有據,旁徵博引,也無一般畫論的無謂抒情聯想,天馬行空的重複濫情套式。
至於陳大師的畫,則出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在抽象畫內,可以與「冷、熱」對話,也可以與「動、靜」傾談,其豁達處,無不彩色明麗,興高采烈;其精緻處,則細膩敏感,娓娓動人。
介乎象形與抽象間的中國草書,
為台灣抽象畫一大突破
1994年以後,他開始大膽突破,率先與中國歷史文化對話,尤其是與介乎象形與抽象之間的中國草書,讓抽象畫也可以充滿了「文化歷史感」,超越了趙無極(1921-2013)與朱德群(1920-)抒情抽象國際主義的老路。此舉實在是台灣抽象繪畫的一大突破。這方面的嘗試,在上個世紀六○年代,抽象畫大師莊喆(1934-),曾有曇花一現的實驗,可惜他囿於現代主義的「純粹」教條,沒有大規模的開發。現在陳正雄以完備的理論基礎,全面的綜合實踐,終於讓抽象畫,也有與自己文化傳承對話的機會,功不可沒。難怪他會被畫壇尊稱為「台灣抽象繪畫之父」。
歐美繪畫,在杜尚(1887-1968)之後,已經把天地之間所有的自然物、人為物及各種人造記號系統,全部視為繪畫材料及顏料,任由畫家平面的或立體的,盡情組合、錯置互換、拼貼或揮灑。只要財力、物力、人力允許,一次用幾千萬件「既成物」,來搞一個裝置,展覽一陣再拆除,也未嘗不可。
然而「驚世之舉」的藝術易得,也更易於成為「煙雲過眼」,而「深刻雋永」的作品總是難覓,要能承繼先賢,啟發後世,方成為經典。
現在世界各地藝術大展不斷,皆以「驚世之舉」為鵠的,有如煙花爆竹表演會,吸引全世界的藝術家,爭相參加演出,浪扔寶貴的似水年華,成為藝術嘉年華的點綴與過客。然而,藝術畢竟不只是一齣短暫燦爛的現場表演而已。
繪畫藝術,到最後還是回到思想與內涵的問題,承先啟後的問題,與文化歷史對話的問題。願意想得深,期盼看得遠的藝術愛好者,不妨一讀老畫家的《畫語錄》,細味他的經驗談,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