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紐約時報每周文章,集結國際新聞、亞洲觀點必讀的【紐時周報】電子報,全中文閱讀,吸收新知無負擔! 百年大業的根基是教育!【台灣立報】專業教育報,給你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進修、教改、校園等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1/02 第445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詩〉/神祕的波特萊爾式感應
人文薈萃 書評〈散文〉/生活的梵音
書評〈生活〉/料理的寫意
書評〈小說〉/金屬之愛

  今日文選

書評〈詩〉/神祕的波特萊爾式感應
楊小濱/聯合報

推薦書:陳義芝詩集《掩映》(爾雅出版)

一幅絢爛而空靈的文字圖景

從《掩映》這個標題來看,我們約略可以推斷,這是一本關於影子和鏡像的詩集:「掩」通過暗示被遮蔽的陰影部分來凸顯可見之處的誘人——好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景,而「映」則直接展現了閃亮的表面照射出的炫目——直追「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奇境。當然,這只是影子和鏡像的表面意味而已。在深層的哲學意蘊上,影子和鏡像都暗示了某種擬像或虛幻。我甚至可以用「鏡花水月,色空無礙」來概括義芝這部詩集的終極理念。

而從語言層面來看,義芝再次以他飽含古典意蘊的深情,穿越古今,來去東西,為我們鋪展出一幅絢爛而空靈的文字圖景。在典雅語詞的「掩映」之下,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的讚頌、對歷史的反思、對現實的批判、對生命的冥想……。這一切的背後,詩人對於虛無的體悟,使得詩意超然於一切世間的美麗與紛擾。這樣的情懷,尤其在涉及禪境的一些篇章裡,被描繪出一種縹緲的氛圍:

那像袈裟的
一襲襲緩緩落座於水煙

(〈淨心茶會〉)

彷彿異香的音聲迴響空中
(〈一百零八聲鐘響〉)

一座遠寺的燈火
如虛幌搖曳

(〈札幌〉)

無論是「水煙」,還是「異香的音聲」,或者「虛幌搖曳」,都能烘托出寺廟的氛圍——由香火、袈裟、幕帳、鐘聲……從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方位各自暈染出朦朧恍惚的情境。即使在另外題材的篇章裡,義芝也往往致力於描繪某種虛空縹緲的意境,而最頻繁出現的意象與情景,似乎是關乎風的:

風仍在高空
敘說
許許多多的
故事

(〈被水擁抱 ──921地震後12年重回日月潭〉)

你懷著一種心情
在風裡

(〈濤聲•陳澄波〉)

海嘯後
我來遇見
風裡的靈魂

(〈鵜住居──悼念〉)

倚在風的枕上,記憶掀開一床
(〈早稻田的楓〉)

聽垂下的髮在說著風的話
聽風在說著暗泉的話

(〈寂靜聆聽〉)

不如歸去我們
是草上的風

(〈南浦 ──贈石坡黃光男〉)

飲盡了黑夜和天明
飲不盡曠野的風

(〈高粱酒歌〉)

白露橫江
清風也是一疋拉開的戲幕

(〈虛舟──蘇軾展演〉)

……

風的力量同時代表一種動態的美學

可以想見,高空的風所敘說的故事,是隨風飄逝的故事;風中的心情,是注定要被吹散的心情;靈魂在風裡,有如孤魂野鬼無法安身;風的枕上,只能做虛無的夢境……一切都是「瞬逝的」,乘風而去,然後不知所終。在這些場景裡,風或許飽含著世間的蒼涼,或許本身就是一種飄零,或許能吹走內心的俗念,也或許自身就是清泠的思緒拂過,或許體現著飛速流逝的時間,又或許就是虛空本身。總之,風給予詩人能夠沉思並超越世間的可能境界,它的溫度、速度和虛空幾乎可以看作是一種運動的、透明的幻影。

但另一方面,讀者不難體會,風的強勁和力量也同時代表了一種動態的美學。顯然,風作為一種「擬幻」(semblant)之物所體現的不僅是空靈的「無」,也是激越的「有」。風的意象,恰好代表了這樣一種「有」對於「無」的「擬幻」式替代或填補,儘管(或因為)它本身超越了任何可以固著化的實體。而詩集中的其他場景與描述大多也可作如是觀。這也是義芝新詩美學的辯證向度:如果沒有在濃烈中體味過,也就無法抵達終極的沖淡。我們在詩集中可以感受到的激情往往也是跟身體意義上的或至少是身體所感知的「絕爽」(jouissance)聯繫在一起的,這種「絕爽」意味著快感的極致與高潮,甚至是「痛並快樂著」的瞬間:

眼神比歡喜狂烈
比感激淒迷

(〈萊茵虹〉)

這高樓
像你灼人的眼睛
一樣挑釁

(〈城居注3〉)

熔岩在地心發出一吋吋
回聲,像汗毛的顫動
……
彷彿一群群野牛撞入山谷
成為馴鹿,一次次驚呼

(〈寂靜聆聽〉)

海浪激湧人體的赤道
汗水親炙汗水

(〈大澳〉)

我們窩在一座石灰殼裡
潮水狂野洶湧在左
……
摩擦,拍打船艙的雨
潮水狂野洶湧在右

(〈寫給牡蠣的情書〉)

一個憤怒的傷口睜開一千隻眼
一顆淌血的心埋葬一千張嘴

(〈城居注5〉)

擬幻空間的展示與體悟

在這些詩句裡,「狂烈」、「淒迷」、「灼人」、「挑釁」、「熔岩」、「顫動」、「撞入」、「驚呼」、「激湧」、「親炙」、「狂野」、「洶湧」、「憤怒」、「傷口」、「淌血」、「埋葬」……等詞語以極端的強度和力度凝聚了身體的創傷性痛快感,但這一切激昂和賁張,有如狂烈的「風」,本身都具有一個風暴中心的虛空內核。也可以說,感知下的身體本身就是廣闊無邊的宇宙,在這個宇宙裡內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失去了截然的分野。在詩集中,最值得再三誦讀的精妙段落或語句,也許是這些自我中的他者、身體裡的宇宙的幻視:

我匆匆步履的雨中
(〈城居注1〉)

被月半醒的軀體
(〈被水擁抱 ──921地震後12年重回日月潭〉)

海的腰線是你
(〈鼓浪嶼日記〉)

像夕光的耳語
(〈早稻田的楓〉)

月亮也脫光了衣服
(〈寫給牡蠣的情書〉)

「我匆匆步履的雨中」,指的可以是步履如雨落下,也可以是雨勢如噠噠的步履;「被月半醒的軀體」,描寫月光對(隱喻意義上)身體的吸引,不僅用及物的「醒」字重新界定了二者的關係,還以「半」字渲染了光影的朦朧意味;大海擁有了婀娜的柳腰;夕陽的光芒溫柔得猶如低語聲;而「月亮也脫光了衣服」更是經由擬人而營造了擬幻的情境,月亮現出裸露的誘人胴體。也可以說,在絕爽的身體與自然的對象之間有一種神祕的波特萊爾式感應(correspondences),但這種感應更加自由,更加無礙。能夠被身體感受的世界,與能夠感受世界的身體,猶如莫比烏斯帶(Moebius strip)的兩面,在不知不覺間互相交替、融合、轉換。這個轉換當然也是身體絕爽與宇宙虛空之間的不斷轉換。正如義芝在一首書寫媽祖的詩中所表述的,身體與自然的雙重虛空:

有人
舉著空的眼神空的窗

空的身體空的桶
像空了的山谷曠野

(〈林默娘〉)

在這篇論述裡,我不打算具體賞析或解析這本詩集中的某一首詩作,反倒傾向於把這部詩集看成是一整首詩,而每一首都是它的不同的段落,每一處都意味著既不同而又相關聯的面向。因此,無論是「但只有荷風似水/一輪明月」也好,還是「唯有時間的卷軸/與你相親/教你對鏡」(〈人間留不住──花事帖13〉)也好,都給我們帶來了「鏡花水月」的幻美哲學。義芝的詩,透過對於擬幻空間的展示與體悟,也讓我們經驗了種種繽紛的世界與激盪的內心。


  人文薈萃

書評〈散文〉/生活的梵音
李振豪/聯合報
推薦書:阮慶岳散文集《聲音》(聯合文學出版)

將散文集命名為《聲音》,在這講究設計迂迴、萬事習於喧囂的時代,無疑是一獨特的宣告。散文書寫,經常首重第一人稱的視角描寫,「我」如何「經驗、觀察」一事,而後再有幅射性「聯想、理解」之延伸。作品產量豐富而悠遊跨界於建築、文學及評論的阮慶岳,小說的敘述腔調多趨於細工刻畫角色私密心情,寫起人際關係不迴避黏膩細節,也不吝於讓人物狠心挖掘內心謎之音,為讀者省去「自行腦補」的功夫,一切詰問的發聲皆如伸手入河試探伏流,充滿了哲學性思考。

那麼,寫起散文、自虛擬掩體後方現身的作者,是否仍願意大方讓內在思索的痕跡公諸於世?答案是肯定的。關於書名,作者在自序中如此說明:「生病的記憶與聲音特別相聯繫……倥倥傯傯,惟只有病者才得聆聽。」病中的日子,當視覺此一強勢感官受限,聽覺便格外敏銳,鳥之鳴聲、人之話音,既幽微又神祕,彷彿光陰之閃逝。記憶如同生活的梵音,回頭拉扯,難免碰撞出意外回聲。

全書分兩輯,第一輯《青色.生活》寫自己,諸如長年選擇獨居之思辨的〈孤獨就是我的本質〉、和母親一周一會相處互動的〈行過富錦街〉、日常切片速寫的〈歧路花園〉等,都兼及質問般的自我檢視,企圖理清許多無有正解、如作者自述的「哲思公案」。較特殊者如〈光陰〉,則搜羅和友人間一連串的行動,以小說式場景,意圖碰觸某類難言的家庭和人我情勢。〈謝謝你啊!冉肖玲〉則透過迷濛的偶像崇拜,帶出一整套成長啟蒙的故事。

第二輯《夏日.閱讀》寫藝術家和文學作品的評析,延續第一輯時隱時現、因充分思及人生本質而生的「宗教感」為互文性,如書寫台裔藝術家謝德慶的〈我喜歡謝德慶〉,便連結至丹麥哲學與神學家齊克果的神學解釋系統。寫及作家七等生的〈因我期待,妳的呼叫顯現〉,則強調出其後期作品帶有「類神學」的思索路徑。

或許,當思想的機器運轉至某高速,腦中自然會竄出聲音,如上帝之呼召。「病者本是最幸福的人了。」阮慶岳這樣寫著,其超越虛弱肉身之道,正在聆聽。聆聽內心的困惑和傾向,從開解難題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撫慰。


書評〈生活〉/料理的寫意
吳妮民/聯合報
推薦書:陳念萱《吃品味——尋常好滋味》(有鹿文化出版)

寫吃食,是愈來愈不易了。尤其,在有了蔡珠兒冶古典與生鮮文字於一爐的格物書寫、舒國治城鄉浪遊式的庶民小吃札記、焦桐懷物又懷人的飲膳文學等經典後;再加上網誌盛行,食譜無疆,人人都可以是饕客與廚師。因之,現下要以美味文字勾引讀者,得使出別的招數才行。

陳念萱的《吃品味——尋常好滋味》並非坊間常見那樣圖文並陳、寫段樂活日常、再附上詳細配方的食譜書,喜歡照本複製料理的讀者可能得失望:它不寫論杯計匙的精細分量,也沒有井井有條的工序步驟;它且意不在琢磨文字,有的,是四輯主題皆圍繞著吃、又從食物岔了開去的自在散文,一路從茄子春韭,寫到咖啡歷史、玫瑰絲路;從早逝父親的醃黃瓜,走筆至乾爹的山東酥菜。作者本人是美食家、修行者、翻譯家兼寫作者,而這書寫的,說到底,果真是種品味,是記憶,也是意念。

已故旅日料理家辛永清曾在《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裡,描述自己具有「味道再現」的天賦——嘗過一次的料理,她能憑藉自己的理解與想像,做出幾乎一模一樣的版本。在我看來,陳念萱的好鼻子和想像力大概也有這樣的本領:若不是可以把味覺拆解,掌握各類食材的屬性、變化,再讓這些氣味華麗衝突或平和互補,怎樣隨時就地取材幻化出招?看她指導菜式,總兩三言陳述原則重點,好大片的留白空間,頗有王家衛點撥劇本的隨性。

但作者一身本事並非天馬行空、毫無所本,這功夫得基植於廚房實作、廣博旅行、多識於鳥獸草木之事,甚至是世界史。她在書中嘗言:「認識各國烹飪史的好處,就是層層打造創意的基礎,一如練功前的站樁。」又說,「旅途,是最好的烹飪教室。」那麼我該再同場加映,推薦《食物與廚藝》、《廚藝之鑰》鉅冊,這是攻讀過物理學與英國文學的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所著、奠基於科學之上的廚房指南,此系列的宗旨是:了解食材、丟開食譜,開始創作與實驗出屬於自己的烹調方式和菜肴——這和陳念萱的《吃品味》,倒有幾分英雄所見略同了。

原來,在大師眼中,須得拆招,始能無招勝有招;看樣子,不只武功是意,烹飪,也是意。


書評〈小說〉/金屬之愛
翟翱/聯合報

推薦書:伊格言小說《拜訪糖果阿姨》(聯合文學出版)

從前作《噬夢人》到《拜訪糖果阿姨》,伊格言為我們示範了宇宙膨脹又急速壓縮的過程。相較於前者不惜以無數偽知識為線頭連結出的勞(讀者之)神勞(作者之)心之境界巨構,切為八則短篇的《拜訪糖果阿姨》,如同八顆牛頓擺球,一端之擺動必然撞擊另一端。小說的沉重之感看似分散,實則連動如波。至於連橫這八擺球者,即是小說中不時閃現的「糖果阿姨」。

《拜訪糖果阿姨》收納的是離別的故事,其中有青春花火不再的年輕情侶、破碎難圓的家庭關係、微微思慕僅供追憶的昔日戀人,甚至革命之後、動如參商的同志夥伴。既已離散,如何再聚?「拜訪」所愛之人的過程顯得異常辛苦,但書寫的力道與書寫之必要也因此畢現。同名的〈拜訪糖果阿姨〉由是成為統攝全書的一篇。開篇小武與聖誕老公公提到的「魔術襪」,像極了一則關於寫作的比喻:「魔術襪能變出什麼東西,卻也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只能變出讓人開心快樂、但卻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東西」。而最玄妙者,則是要知道其中奧義,「只有自己進去魔術襪裡一探究竟……」

讀者跟著聖誕老人(伊格言?)一探魔術襪/寫作之虛實,看到的是〈拜訪〉中小武母親正為他編織其專屬的童話。童話在此成了現實的虛掩,是不忍年輕靈魂被傷害的溫柔。神祕的糖果阿姨順理成為全書的領路人,穿梭在其他篇中,每每帶給讀者與主角置幻之感。在〈看海的日子〉,女主角試想自己是舊情人的妻子,而有了甜蜜的幻覺;〈思慕微微〉中的女性在眠寐之際,混淆了新舊情人的記憶,而感到一絲微甜;〈角色〉的主角記得的甜味來自縹渺的記憶;唯在看得見迷幻〈花火〉的頂樓,男主角擁有最光亮的記憶……

《拜訪》的初衷是溫柔無比的,但伊格言在小說中對景色的描述總帶有一絲陰慘與凶險。燐火與暗影為伍,豔紅與蒼白交歡,鬼影幢幢類似的形容甚至出現在四篇小說之中。或因如此,那位不時現身、揮之不去的糖果阿姨,竟也像是鬼影幢幢的一員了。小說家在附錄自承以切片之法寫短篇,終究,用以切片的「刀」,是冷色鋒芒的金屬。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