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隊長電子報】是全台唯一的音樂產業專門誌,提供音樂產業、科技生活、專訪等專業又易讀的最新資訊! 收錄紐約時報每周文章,集結國際新聞、亞洲觀點必讀的【紐時周報】電子報,全中文閱讀,吸收新知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1/23 第447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台北人》的歷史架構
人文薈萃 閱讀〈人文〉/成熟,沒那麼簡單
書評〈散文〉/龍捲風
書評〈小說〉/五十三歲歸家團聚

  今日文選

《台北人》的歷史架構
白先勇/聯合報

趨勢教育基金會與日本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室於本月合作舉辦「台日作家東京會議」。白先勇出席發表此文,作為承先;啟後則由台灣作家陳雪、駱以軍、伊格言、童偉格、王聰威、甘耀明、劉梓潔、楊富閔,與日本青年作家對話,特以此文與聯副讀者分享。(編者)

中國文學歷史的傳統,往往是文史不分,最經典的史學著作也是最精采的文學作品,例如《史記》、《漢書》。最有分量的文學傑作,常常含有深刻的歷史底蘊,例如我們的詩歌傳統,從屈原的〈離騷〉到杜甫的《秋興八首》都是以詩論史,在文學史上的扛鼎之作。我們的小說戲劇也常常仰賴恢弘的歷史架構而成為文史一體的鉅著,譬如小說中的《三國演義》,傳奇中的《長生殿》、《桃花扇》,這些作品都以朝代興衰歷史滄桑為主題。

我的短篇小說集《台北人》,是從1965年開始寫的,第一篇小說就是〈永遠的尹雪艷〉,在寫第一篇小說的時候我引用了唐朝詩人劉禹錫(772年-842年)的一首詩〈烏衣巷〉做為題跋。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途經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有名的懷古詩篇,總名《金陵五題》。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敘述中國歷史上一個改朝換代的重要事件,316年,中國北方由於五胡侵華,西晉滅亡。西晉的都城洛陽、長安被胡人焚燒擄掠,變成廢墟一片,大量的王公貴戚以及平民百姓流亡東渡,越過長江,定居建業(今南京)建立東晉(317年-420年)偏安南方,又繼續晉朝宗室近一百年。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唐朝已經經過安祿山之亂,國勢漸漸走向衰微,詩人深有所感,以古喻今,寫下〈烏衣巷〉。詩中烏衣巷、朱雀橋都是東晉貴族子弟居住的地方,從前的繁華現在已剩野草遍開、夕陽西下的衰境。當時燕子飛入王導、謝安的豪宅家門,現在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王導、謝安是東晉權高位重的宰相。這首詩既寫晉朝的興亡也暗示唐朝走向衰微的命運。

我當年念這首詩的時候,也深有感觸。我童年的時候,1946年中日戰後我曾短暫的住過南京,南京的文物歷史我也有所接觸,我記得去過中山陵、明孝陵、秦淮河,這些有名的古蹟構成我童年一部分的記憶,但很快不到四年間,國共內戰,國民政府便從南京遷到了台北,這段民國史讓我興起了由〈烏衣巷〉這首詩啟發的以古喻今的感慨,當年西晉東渡在建業(今南京)建立首都,國民政府由南京遷都到台北,這兩個事件有一種歷史的平行。

我現在回想《台北人》的第一篇,我就引用〈烏衣巷〉這首詩,可見得這首詩的涵義對我這部小說集有了主題式的指引。夏志清先生曾經說《台北人》本身就是一部民國史,因為這部小說集,民國史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像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中日戰爭、國共內戰統統包括了。

《台北人》中的歷史事件: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梁父吟〉

這篇小說是寫武昌起義幾位革命同志他們的生涯及命運。王孟養過世,翁樸元去祭悼他,回家後觸動了一連串的感想及回憶,追念他們當年驚天動地的革命豪情,但是因辛亥革命而成立的民國到了最後還是衰微了,這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對辛亥革命的一首輓詩。

小說中引了杜甫的一首〈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庭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詩中的兩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寫當年代宗廣德二年吐蕃入侵唐朝京城長安,杜甫感時憂國寫下這首詩。杜甫以史論詩的作品,對我當年寫《台北人》的歷史架構有決定性的影響,其中提到〈梁父吟〉影射了諸葛亮,又牽涉到《三國演義》蜀漢的悲劇。〈梁父吟〉是漢樂府的一首輓歌,據說諸葛亮好詠〈梁父吟〉,諸葛武侯一心恢復漢室,終究功虧一簣。

五四運動──〈冬夜〉

余欽磊與吳柱國當年是五四運動時代的學生領袖,曾經領導學生運動,抗議巴黎和會,火燒趙家樓。現在兩人已經進入暮年,余欽磊在台灣的大學教書,不很得志。吳柱國已經是名滿天下的歷史學家,兩人在台北重逢,回想當年年輕時充滿理想熱情的日子,悲歡交集不勝唏噓。五四時代,他們的兩句標誌性的口號「德先生、賽先生」,也就是民主與科學,事實上一直沒有實現,可以說是對五四時代的一種追悼,這篇小說寫的也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冬夜。

抗戰──〈歲除〉

中日戰爭(1937-1945年)中「台兒莊之役」是關鍵性的一戰,中國軍隊首次擊敗入侵日軍,賴鳴昇是「台兒莊之役」中的抗戰英雄,現在到了台灣,落魄潦倒淪落為一個軍隊中的伙伕頭。大年夜賴鳴昇到軍中同袍劉營長家去吃年夜飯,其中也有年輕軍官參加,小夥子對「台兒莊之役」以及賴鳴昇當年英雄事蹟懵然不知,賴鳴昇滿腹牢騷,喝得酩酊大醉,這是一篇過氣英雄的悲劇。

國共內戰──〈國葬〉

在李浩雲將軍的喪禮上,他的隨從老副官秦義方來參加祭禱,秦義方見到了幾位李浩雲將軍的老部下,他們在國共內戰中被打敗了,失去了兵力與軍權,其中一位劉行奇將軍遁入空門。秦義方在送葬的路途上,回憶當年抗戰勝利,他隨著李浩雲將軍還都南京到中山陵去謁陵的盛況,今昔之比不勝感慨。

我的一位朋友戲劇家聶光炎先生這樣評論我的著作:《台北人》是用文學來寫歷史滄桑,《父親與民國》是用歷史來寫歷史的滄桑。《父親與民國》是我最近寫成的一部父親的傳記,也是一段民國史,所以可以說這部傳記也是我那部小說的歷史註解。這兩本著作,也就延續了中國文史不分的傳統。


  人文薈萃

閱讀〈人文〉/成熟,沒那麼簡單
果子離/聯合報

推薦書:王浩威《晚熟世代》(心靈工坊出版)

討論「晚熟世代」,得先定義何謂成熟/晚熟。王浩威並未在《晚熟世代》書內詳加解釋,而是出書後與詹偉雄對談時界定:「成熟的特徵,我會說是一直在思考的能力,思考自己的生活意義,然後會一直去追求改變。通俗一點就是,會追求個人成長。追求成長當然就包括你自然而然會為他人思考。」

從這角度來看,所謂晚熟,恐怕不能以一般認定的延畢、啃老等生活形態來片面斷定,甚至於事業成功者,也不一定成熟。詹偉雄便發出驚人之語,直批曾指現在年輕人不成熟的郭台銘,自己反而不成熟,因為包括郭台銘等很多企業家,「不成熟在於,他從來不會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他們一直在累積財富,是重複一個動作,停在那個階段。」

這本書雖以「晚熟」為全書關鍵詞,但探討更多的是,隨著時代變遷,人類發展進入另一階段所產生的新現象與行為。王浩威時而提問,時而聯想,有時旁敲側擊,有時單刀直入,去解釋一些現象。雖有立場但不批判,下結論時尤其小心,避免簡化、武斷,且經常出現問句,以及「也許」、「可能」、「如果」等字眼,語帶商量,與某些宗教、勵志書或道德評論文章的斬釘截鐵式論述大不相同。即使如此,仍難免有時對某些現象太快論定,例如談到台灣年輕人普遍缺乏抱負與理想,上一代難辭其咎,相對之下,中國大陸的年輕人積極進取,有很大原因是他們的成年人幹勁十足,「充滿信心地向前看」。類似的觀察似乎簡化了問題。

儘管王浩威多次提及,子女不成熟往往是父母不成熟所致,此說似乎令成年讀者哀嘆父母難為,其實不一定,例如〈爸爸是一座山〉一文,王浩威探討父親角色,他指出,父親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像母親對子女那樣直接的教養,而是「一個存在」,這樣就夠了。同時他總結說:「父母當然可以犯錯,甚至,因父母之錯而受傷的子女,心中的傷痕也是可以修復的。」或許以此解開了很多人的心結與愧疚感。

王浩威讀書博雜,文章結合臨床個案、閱讀、成長經驗、影劇、歌詞、遊記等例證,夾議夾敘,淡化了學術氣味,且更加趨近生活化。《晚熟世代》延續此風格,易讀又耐讀,為社會診療、為家庭把脈的苦心,躍然紙上。


書評〈散文〉/龍捲風
張輝誠/聯合報

推薦書:楊富閔散文集《為阿嬤做傻事》、《我的媽媽欠栽培》(九歌出版)

楊富閔初試啼聲之作《花甲男孩》,直覺使人想起周杰倫,初出道時唱〈龍捲風〉模樣,橫空出世,充滿無限可能。

要談楊富閔兩冊新作之前,值得再回顧一下《花甲男孩》。這本書裡,楊富閔早已嫻熟地將自幼熟知慣見的臺南鄉村種種,廟宇、農產、習俗、儀式、傳說、俚語、歌謠等等運用在創作之中;同時又加入新世代習用的高科技產品:電腦、手機、網路等等,產生新舊文化既衝突又和諧的無違和感。並且他巧妙地以南部觀點、以鄉土觀點,試圖扭轉北部觀點、城市觀點,讓人驚喜的是他所謂的南部觀點,其實充滿深厚動人的親情倫理、人情世故、生命智慧及對土地的熱愛;而他所謂的鄉土觀點又洋溢著寬廣的國際觀(由鄉間習見的大陸新娘、菲傭、泰勞所組成)以及歷史的縱深(如日本殖民痕跡、明清以降擊缽吟詩等等文化活動組成)。再者他用極敏銳的觀察力鋪陳鄉間習以為常的日用之物、之事、之情,把深情和歡欣悲痛都藏在輕快之至、詼諧之至的筆調之中,把無限沉重的心情寫得輕盈無比,同時又自由自在地遊走於現代與後現代、寫實與魔幻各種寫作技巧之間。──這正是楊富閔筆力獨到之處!

《花甲男孩》是小說集,兩冊新書卻是散文集。楊富閔用同樣的獨到筆調,移來寫散文,其效力更是驚人。因為小說容易被視為虛構,即使感人,總覺猶隔一層;但散文不同,看楊富閔寫親人感情、寫生老病死、寫鄉村文化、寫日常種種,無不飽含深情,無不故作諧謔輕鬆以寄託深沉濃厚之悲傷,無不刻意以一景一事一物去折射社會、時代、歷史之象徵與寓意,無不刻意以青年之眼去環視生於斯長於斯的周遭之成住壞變的過程,去探尋種種變化之中所蘊含的深意與道理。這樣,就再也不似小說終隔一層了,楊富閔帶領我們近距離地觀其所觀、察其所察,甚至還領著我們走進他的心靈世界,一同領受了新時代青年如何熱愛鄉土、熱愛親人、熱愛生命,──這是他的心靈小史,也是台灣人必然共鳴的心靈小史。

周杰倫高唱〈龍捲風〉,楊富閔展示「心靈小史」,同樣橫空出世,我們相信楊富閔將來還會有「其他小史」,甚至還會有「心靈大史」。──是的,我們期待。


書評〈小說〉/五十三歲歸家團聚
盛浩偉/聯合報

推薦書:余華長篇小說《第七天》(麥田出版)

余華《第七天》無疑是今年聲勢浩大的書籍之一,也是極具爭議的作品;然爭議卻不是來自作品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或是對主流價值觀的衝擊,而是源於出版社強力宣傳甚或吹捧,與讀者極激烈批評的相互對峙。選邊站──這是余華的最高成就還是最爛作品?──或許終不可避免,但此前不妨先回過頭檢視《第七天》的內容與意涵。

小說敘述剛死亡的主角楊飛如何在死後的世界裡度過七天,並在那裡一一遇見生前所識之人;余華藉由那些相遇以及八百萬種死法,反筆側寫了當代中國的諸多荒誕不經現狀,而這企圖本身無論成敗,在其同輩作家中已堪稱難得。我以為,小說中意義最豐富的部分,就在於貫穿了全書架構與題目的「第七天」。台灣版書前附上王德威的序,其認為「第七天」帶有「宗教(基督教)隱喻」,講述「與生俱來的災難,天外飛來的橫禍,還有更不堪的,死無葬身之地」。但若換個角度,從故事的發展來看,接近結尾處,楊飛尋尋覓覓,終於在死後世界裡找到如同母親的李月珍與(養)父親楊金彪,達成了另類的一家團聚,則「第七天」遂似乎也能詮釋為「頭七」──亡魂返「家」──之意涵。誠然,比起那宗教式、欲揭櫫現實荒謬的崇高企圖,小說裡處處流露的家族溫情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縱使是帶有荒謬色彩的溫情和親密──才是書中亮點,也毋寧更能引起讀者共鳴。

這種以溫情直面人間苦難的手法一直是余華所擅長,如《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兄弟》等皆多少可以見得;然而,要說《第七天》的缺陷,或許也就在於這之中的比例拿捏出了問題,尤其當那些「死無葬身之地」的小說人物居然從頭到尾都不慍不火,沒有一絲絲不滿或怨恨,甚至也不像是麻痺或無奈,則那些溫厚情誼與(死後仍存的)人性光輝,也似乎顯得一廂情願,頓時飄忽了起來。

從十八歲出門遠行,認識了世界的殘酷與暴力,到五十三歲認識了世界的殘酷與暴力,卻只想要歸家團聚,則作家幾十年來的經歷與心境轉折在這之間不言而喻。平心而論,《第七天》確實並非余華最好的作品,但至少,依舊能看到余華的企圖與關懷;他還是努力踏出新的一步,即便那步仍是未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