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來聊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2/22 第456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台灣漫畫在哪裡
人文薈萃 散文書評/淡淡筆、深深字
劇評/踏雪尋梅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台灣漫畫在哪裡
黃崇凱/聯合報

台灣漫畫在這個所有出版品都一起邁向谷底的年代,似乎還有些反彈振作的力道。但願這一切都不只是我的遐想而已……

二月初在南港展覽館舉辦的第二屆TCA台北國際動漫節,讓以往塞爆台北國際書展世貿二館的動漫畫、輕小說及羅曼史出版社有了更寬敞的伸展空間。幾乎正式揮別台北國際書展而轉移陣地的各家出版社,無不使出渾身解數邀請國內外熱門漫畫家、聲優、作家現身會場,吸引巨量粉絲帶動買氣。本屆動漫節邀來《進擊的巨人》作者諫山創,尤其讓人見識到這部漫畫的誇張人氣。不過比起瘋狂銷售的動漫節,這則小小的訊息或許更值得關注:一月底,有七位台灣漫畫家組團前往法國參加歐陸最大的安古蘭國際漫畫節。他們是:顆粒、TK.章世炘、簡嘉誠、小莊、61Chi、Kinono、葉羽桐。讀者看到這些名號,是否會突然驚覺自己腦中湧上一大群問號?

YOUNG GUNS最終還是壞掉了

如果隨意對一般讀者丟出問句:「你看過台灣漫畫嗎?」得到答案可能是:「有啊,我超愛幾米的漫畫!」(或者代入朱德庸、蔡志忠、敖幼祥),然後就想不到其他人了。也可能會有一小批記憶力驚人的漫畫迷回想到《台灣漫畫》不就是那本「卡神」楊蕙如辦的史上最短命漫畫月刊嗎?──《台灣漫畫》的拙劣,大概是所有自認為漫畫迷的讀者,即使開了最大值的愛台灣之心都看不下去。幸好2011年創刊後十天還沒有第二期就結束了。

到底台灣漫畫要去哪裡看?這個問題的答案,近三十年前可能叫《歡樂漫畫》或《星期漫畫》;早個二十年可能是《龍少年》、《星少女》;十年前約莫是《挑戰者月刊》。這些本土漫畫雜誌大都已停刊,只有《龍少年》、《星少女》歷經停刊又復刊,卻也只在某些指定販售點才買得到(連網路書店都很難找到!)。之所以難以經營,我猜想很大原因是:讀者的愛心很有限、經營者的耐心也是很有限。面對日本漫畫的大舉包圍,種類繁多,品項齊全,台灣漫畫大多只能單打獨鬥、單點突破。而產業之所以能成為產業絕不能只靠熱血或同情,得一再拿出真本事讓人買單。這個現象放到其他文化領域,諸如電影、文學、戲劇、音樂乃至中華職棒或SBL超級籃球聯賽也都如出一轍:如果消費者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麼要屈就?──台灣當然也有傑出的創作者和作品,好比說大辣出版社這幾年復刻的鄭問漫畫作品,好比說林政德的傳奇《YOUNG GUNS》。

當日本漫畫大補帖《少年快報》出完134期收攤後,1992年出現的兩本漫畫周刊《寶島少年》和《熱門少年TOP》皆由日本發行量最大的集英社《周刊少年JUMP》正式授權,並要求需有台灣漫畫家連載。1990年代前半的林政德每周在《熱門少年TOP》上與日本一線漫畫家對決,毫不遜色,單行本賣得嚇嚇叫不說,甚至改編成動畫,主角也被請出來擔任機車廣告代言人。這套以高中生袁建平為主角的校園喜劇漫畫,結合台味十足的棒球、愛情和友情的生動描繪,最早於1990年在《星期漫畫》連載,前後屢經連載刊物休刊轉檯,1999年好不容易發行第10集,卻直到2010年才一次推出最後的第11和12集完結。《YOUNG GUNS》歷經二十年,有過系列單行本銷售均破十萬本的風光成績,最終卻讓苦等的讀者如我,得到一個毀滅級爛尾:不僅結局處理得異常倉促,整體畫面完全失去前十集水準的比例失衡,畫工欠佳像是交代助手草草了結。看完結局,深深覺得自己的整個青春時光都被林政德炸毀殆盡,到底等待第10集結尾的楊日輝舉起那把菜刀整整十一年算什麼?還不如就讓全部的美好想像留在那個舉刀的懸念吧。

願原力與你同在CCC

2000年後第一個十年,陸續有許多漫畫家各自突圍,其中最振奮人心的是台灣首位登上《周刊少年JUMP》的漫畫家彭傑。今年2月開始,彭傑與日本老牌漫畫原作安童夕馬合作,在日本線上漫畫周刊《漫畫百寶箱》(マンガボックス)連載《新宿D×D》。漫畫紙本銷量大幅下滑舉世皆然,十年前漫畫網站日漸興盛,漫畫家韋宗成即在2000年成立創意漫畫大亂鬥網站,除了發表自己的作品,也成為漫畫新手的發表平台。2009年韋宗成推出代表作《馬皇降臨》,結合台灣政治、香港漫畫戰鬥場面及台詞,加上日本漫畫萌點,狠狠惡搞了台灣的選舉文化,聲名大噪。而他接著把媽祖畫成超萌美少女,融合台灣民間信仰和神鬼鬥法的奇幻力作《冥戰錄》也來到第六集,今年初又發行日文數位版,證明他不止是會搞笑而已。

另有兩部漫畫雜誌推薦讀者時時親近:一是由中研院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與蓋亞文化合作的《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創作集》(簡稱《CCC創作集》);一是由台灣角川2012年12月20日創立的線上漫畫及輕小說雜誌《FORCE原力誌》。《CCC創作集》於2009年推出,約每季一集,目前已出版15期(2013年後由蓋亞文化獨力製作出版),內容是以數位典藏計畫的內容作為漫畫發想的基礎,每期主題不同(城市、台客、神明、海洋、節慶等),並找來台灣漫畫家及插畫家針對主題繪製,可說是政府單位少見的創舉。內容品質雖參差不齊,仍有令人振奮不已的作品,如AKRU的《北城百畫帖》、李隆杰《新世紀北港神拳》和最近熱賣的蚩尤插畫集《制服至上》等作。《FORCE原力誌》全部線上連載,不發行紙本,營運一年多下來,人氣連載漫畫如葉明軒《大仙術士李白》和奕辰《芒神》不論畫工和故事都相當出色,讓人頗為期待後續走向。

就這些現況看來,台灣漫畫在這個所有出版品都一起邁向谷底的年代,似乎還有些反彈振作的力道。但願這一切都不止是我的遐想而已。


  人文薈萃

散文書評/淡淡筆、深深字
吳鈞堯/聯合報

推薦書:王正方《孤獨在一起》(九歌出版)

深情的人,總是想方設法,把他人、他事,與自己縫補。一經縫補,他們在我這兒、我也在他們那兒,可謂「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

多情時,得按管自己情緒,像擠牙膏,必須衡量牙刷的寬長,擠壓那些藍、綠、紅、白,跟愛心形狀的牙膏;也像掛上一幅畫,哪面牆、哪個高度,我們要跟誰合影?該擁抱還是矜持而坐?火熾熱時,就該調整瓦斯或抽取柴火,最好維持一個字的文火,慢慢燒它。慢慢燒向自己與他人。

直到感覺差不多,要來寫書評,赫然發現王正方這本書叫作《孤獨在一起》。有沒有搞錯啊?這根本可以取作「讓我們火一起」;幸好,書名有個副標「我記得那些可愛的人」。書名就存著人存活的面貌,即「孤獨,卻不寂寞」。前者面對生命,後者面對人生,便連結出「我記得」的重要性了。

善記的人,必也多情,王正方像擠著時代牌牙膏,時光於此出現斷流,一是「分」、再是「合」。分,我們擁有私人天地與樂趣,記得國小游老師的福州口音,他左上衣口袋插有一枝自來水筆。女同學「狐狸精」又討厭又美麗。合,劉同學搭乘太平輪在舟山群島海域沉沒,這便瞧出個人與時代的關係。書籍首篇〈我的一九四九〉,揭示本書分、合的敘史構造。可以半夜偷考卷、精靈鬼怪、偷瞄女孩的胸線起伏,但諸如省籍、兩岸、戒嚴等政治氛圍,仍緊密地充填生活。尤其飛抵美國,大量閱讀「禁書」,祕密拜訪中國大陸,且勾勒東、西方世界的對比下,浮現的台灣島。島,在我們腳下,很多人以文字、影像等,挖露它們。

王正方挖法不同,他用牙膏。無論愁苦悲憤,口氣皆清新。然而,要用牙膏刷白牙齒,真是太困難了。王正方常以後記,表一個浮雲蒼狗。那顯示時間的無情,以及人的惦念,正以一個一個字的火,慢慢燉。

早過了吃大鍋菜跟無限飯飲的年齡,那就,一事一餐,餐後,記得刷牙。


劇評/踏雪尋梅
何華/聯合報

──在台北看舞台劇「孽子」

愛情戲不容易寫,同志愛情更不容易寫了。《孽子》的「龍鳳血戀」已經上升為一則愛情神話,此曲只應天上有……

2月7日晚,在台北國家劇院看了舞台劇《孽子》首演。

先說兩個意外的驚喜。第一,楊宗緯演唱主題曲〈蓮花落〉(陳小霞曲,林夕詞)。只有首演一場他親自登台演唱,以後幾場將放錄音。「愛,因為愛上了誰變齷齪,倘若慈悲的陽光眷顧我,能否照耀著我們直到慾望隨蓮花開落」,楊宗緯用他無所不能的好嗓子演繹了這首帶有歌劇風格的高難度歌曲。演出後的慶功宴上,為楊宗緯和白先勇合拍了幾張照片。我已經不再為哪個歌星癡迷了,但楊宗緯是個例外,實在覺得他唱起歌來,用情之深,簡直可以驚天地泣鬼神。由他來演唱孽子主題曲,實在不作第二人想。戲裡gay bar關門那晚,青春鳥們跳最後一曲,楊宗緯現身開唱,讓我想起蔡琴本人出鏡,在電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裡演唱主題曲《最後一夜》。

另一個驚喜是:這舞台劇,舞蹈元素運用非常出色,舞蹈總監吳素君功不可沒。飾演阿鳳的曾是太陽劇團的主角張逸軍,天哪,猛然一看,還以為紐瑞耶夫轉世。他一身的絕活,舞蹈加特技,把阿鳳演得或者說跳得攝人心魄,活脫脫一隻野鳳凰。舞台上方垂下兩條玫瑰色綢帶,阿鳳在綢帶上攀緣、糾纏、飛騰,擺出各種舞姿,令人大開眼界。

愛情戲不容易寫,同志愛情更不容易寫了。《孽子》的「龍鳳血戀」已經上升為一則愛情神話,此曲只應天上有。龍子一角由吳中天飾演,他和張逸軍配合默契,一個舞蹈一個獨白,把這段轟轟烈烈的龍鳳生死戀演繹到了極致,是全劇的一大亮點。

十年前,也是導演曹瑞原把《孽子》拍成電視劇,范植偉演活了阿青。舞台劇版的阿青由莫子儀扮演,他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之前我看過莫子儀主演的《艾草》,留下好印象。莫子儀憂鬱敏感,楚楚可憐,天生阿青的料。這次莫子儀不負眾望,以他內斂的氣質成功塑造了悲情少年阿青一角。阿青探母一場是催淚彈,台下觀眾幾乎每個人淚水直流。阿青母親是柯淑勤演的,她真是一個爆發力極強的好演員,在她的激發下,莫子儀潛力也洶湧噴發,母子飆戲,張力十足。儘管阿鳳張逸軍的舞蹈,歌仔戲名伶唐美雲顛覆楊教頭的本來性別變成女同志,小騷包小玉和楊教頭的一場帶著佛朗明哥風的探戈,這些都很搶戲。但我仍舊覺得阿青莫子儀才是這齣戲的主心骨,是支撐點。傅老爺子、龍子、阿青所各自代表的年齡層,構成了這部戲的主軸,也是這齣戲的靈魂。《孽子》真正涉及情慾的部分極少,反倒是父子關係占了極大的比例。此次改編最大的地方就是楊教頭成了女同志,唐美雲頗有男性架式和母性情懷,呵護著一群無所依歸的流浪少年,如同老母雞帶小雞。這個角色的性別轉變,也為《孽子》的男性世界平添了母性光芒。

很多年前,白先勇寄了一本楊月蓀翻譯的《田納西·威廉斯懺悔錄》給我,我讀得津津有味。威廉斯對自己的作品非常在意,不管是搬上舞台還是拍成電影,他都有相當的「介入度」,尤其是選角,從不妥協。隔了二十多年再看這本威廉斯的自傳,覺得白先勇在很多方面像極了田納西·威廉斯。白先勇一旦參與改編自己作品的事宜,一向笑呵呵的白老師立馬變得不好說話了,為了完美,他吹毛求疵,斤斤計較。這些改編,無不打上「白氏烙印」。《孽子》舞台劇當然也不例外。《孽子》舞台劇,不僅僅是一部同志劇,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白先勇的作品之所以揪心感人,就在於「人性」二字。拍了《喜宴》和《斷背山》的李安,從來都不強調電影裡的同性戀內容,他關心的是亙古不變的人性。我想《孽子》也一樣,形形色色的人都會在劇中找到一觸即發的感動點。小說《孽子》出版三十年了,三十年後的今天重溫《孽子》,幡然醒悟:白先勇寫了一部真正的「悲情城市」,《孽子》和《台北人》如同一幅雙面繡,描繪出台北的大千世界。

電視導演曹瑞原第一次執導舞台劇,因為第一次,也就格外認真和努力。現代劇場,五花八門,魚目混珠。不著邊際的虛玄、概念、實驗、前衛,琳琅滿目;技術手法和手段,層出不窮。很少人願意踏踏實實講故事,也不談什麼人文關懷。白先勇和曹瑞原走的基本上是寫實路線,但也不是曹禺老舍那一套,舞台劇《孽子》增加了很多「好看」的元素,不至於沉悶乏味。網路時代的今天,以對話為主的傳統舞台劇,估計沒多少觀眾耐得住性子坐下來欣賞,除非像莎士比亞、田納西·威廉斯這類以對話和獨白見長的大師之作,即便如此,莎劇這樣的偉大傳統也在日漸消退。

這齣戲包括中場休息長達三個半小時。上半場較為沉重,下半場較為歡快。是一部有哭有笑的悲喜劇。

口琴曲〈踏雪尋梅〉,伴著童聲在劇中反覆響起,其象徵意義不言而喻。說白了,每個孽子都在踏雪尋梅:「塵世多風霜,蠟梅朵朵黃,空谷傳回聲,鈴兒響叮噹。響叮噹,響叮噹,響叮噹,響叮噹,愛花人兒太癡狂,只求朝夕相對,共度好時光。」

劇終阿青領著羅平回家,口裡打著節拍:一二、一二、一二……忽然生起莫名的感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