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潘壘回憶錄《不枉此生》(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
潘壘身為作家又身為導演,他將影劇圈一甲子的動態全寫在書裡,所有我們記憶中的明星,在《不枉此生》中全可找到他們的名字,且有他們有趣的軼事……
國共內戰,到了1949年5月,國民黨節節潰敗,人在上海的潘壘,不得已搭乘中興輪最後一班船撤向台灣。
二十三歲的潘壘一到台北,就在位於衡陽路的興台公司服務,總務主任陸以正安置他在公司隔壁開一間專賣香港貨品的小百貨公司,擔任經理,由於是閒差事,潘壘除繼續寫他的長篇小說《紅河三部曲》,另一方面,他看到台灣文藝界一片荒蕪,於是將從上海帶來的金條全投資下去,辦了第一份外省人創辦的《寶島文藝》,比當時頗有知名度的《野風》還早了一步,說潘壘是台灣文藝雜誌的開拓者,一點也不為過。潘壘自己也說過:「當初若不辦雜誌,那些金條可以把整個西門町買下來。」
《寶島文藝》辦了一年,負責發行的上海書報社蘇姓老闆,每次找他結帳總是拖,拖了一年,仍然一毛錢也沒收到,出版了十二期,錢全賠光了,唯一的好處是結交了許多文友,如王藍、師範、藍婉秋、紀弦等。
雜誌停刊,工作也丟了,只好靠寫作維生,用了許多不同的筆名,但稿費收入微薄,甚至三餐不繼,有時慘到只吃香蕉度日。
後來得到張道藩先生的協助,在《文藝創作》上寫稿,數次獲得「文獎會」優秀長篇創作獎,生活逐漸改善。1952年,自費出版《紅河三部曲》,全書近600頁,以越南為背景,描繪華人的辛酸血淚,潘壘從懂事到二十三歲,先是在越南海防度過童年,十四歲逃難至昆明,遇到日機的轟炸和殺戮以及生為華人在異域受到外國人的欺凌,都是血與淚的記憶。
越南海防,有小巴黎的美名,潘壘所以會誕生在那裡,原因是父親潘肇連先生,廣東合浦人,原是漁船水手,因參與推翻滿清工作,在一次接應行動中走漏消息,為了躲避清兵,躍入海中,靠著一塊浮木漂流整夜,第二天上岸,已到了一個新的國度──越南,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
出生於1926年的潘壘,先做作家,後做導演,兩項工作,兩種興趣,都幹得有聲有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的另一個長篇《魔鬼樹》,1240頁,原為「孽子三部曲」之一,早在1960年就曾於劉守宜、夏濟安等合辦的《文學雜誌》短期連載,馬各接編《聯合報》副刊,邀他改寫,重新連載,後馬各調到《民生報》,任副總編輯,《孽子三部曲》第二部《變色龍》也轉移陣地,至《民生報》連載,一年後主編換人,《變色龍》成為未完成的小說。
1977至79年,聯經出版公司為潘壘出版了全集,共十七大本。
1956年,潘壘把自己的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經過一位長輩引薦,見到了當時中影總經理李葉,順利進入中影公司,但彼時中影把重點放在直接經營大大小小近二十家戲院,或收取租金,利潤亦甚可觀,雖有一流電影器材設備,卻志不在拍片,台灣電影幾乎處於未開發階段,後遇到李嘉導演,總算展開拍片工作,初期擔任編劇,《合歡山上》、《金色年代》、《颱風》開始,執導演筒,合作的明星有小艷秋、馬之秦、穆虹、唐菁、唐寶雲……1964年前往香港邵氏,導《情人石》和《蘭嶼之歌》,鄭佩佩、張沖、黃宗迅……均成為他的演員。
以後潘壘三進三出邵氏,中間他自己當老闆,成立「現代電影電視實驗中心」,簡稱「現代片廠」,從買地到建廠,費時九個月,除製片廠外,旁邊還建了十六間大教室,計畫由藝專學生參與實習工作,而人事開銷尤其驚人,共聘僱了三十幾位員工,又凡事求好心切,雖先後開拍了六部電影,最後還是入不敷出,於是只得向片商周劍光借錢周轉,轉到最後,製片廠賣給了周劍光。周接手後,改名「華國片廠」,碰上七○至八○年代國語電影的黃金時代,周賺得盆滿缽滿。
1971年,潘壘到香港,再度自組「潘壘公司」,這次他拍的創業片是由王羽主演的《劍》,《獨臂刀》之後,王羽已成為國語片第一位百萬小生,潘壘照江湖規矩,一毛不少。
《劍》的故事來自潘壘的一位西藏朋友,他原打算寫成小說,後來請高陽編成劇本,王童擔任服裝設計,合演陣容堅強:葛香亭、李昆、李影、苗天、曹健、常楓、唐威、孫越、王萊,這部戲果然受到各界最高評價,潘壘自己也覺得《劍》滿足了他探討武俠世界炫目奧祕,任意馳騁的快慰之心。
文人拍電影,不懂得發行,這部叫好的電影,仍然讓他賠了錢,還賠得慘不忍睹。
關於國共內戰,縫補一個年代的書,2005年,王鼎鈞以十三年時間寫出了《關山奪路》,他以血肉換來這一部書,從民國34年寫到38(1945-1949)年,當時天下已亂,但此書有清晰脈絡;2009年,齊邦媛寫了五年的《巨流河》出版,這本傳記裡另有傳記,它是兩個時代的故事,從東北到台灣,中間的許多歷史,人們都已淡忘,也許只記得西安事變或張作霖、張學良的名字,至於齊老師屬於自己女性覺醒的奮鬥歷史,引來兩岸《迴瀾》,2014年,又多了一本《巨流河》讀者共同執筆的書;2009年,另一本由如今已坐上文化部長寶座的龍應台執筆,書名《大江大海》,用大時代裡的血肉悲壯故事串聯起來,歷史的淚裡有歷史的罪,人性的瘋狂、狠毒和愚蠢,在戰爭裡一覽無遺。
2011年,在美國的陳少聰,隔了五十多年,終於和哥哥弟弟牽手回到浙江及山東老家,替他們回不了家的父母完成宿願──「上世紀中葉,國共內戰,又造成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大流離……人數之多,區域之廣,史無前例。有兩百多萬中國大陸各省的人民東渡到台灣……」作家白先勇,為陳少聰的《永遠的外鄉人》寫序,陳少聰要寫的是戰爭為人類帶來的災難,身為中國人,逃難到了國外,再也回不了家,像他的父母老死異國,而她自己,住到哪裡,永遠都是「外鄉人」。
潘壘的《不枉此生》,明顯為以上四書補足一幅完整的「失樂園」──一個因戰火瀰漫而燒傷焚毀的家國,一個曾經平安歡樂年代的消失,把我們的故國天倫找回來,把我們記憶中的童年重新拼圖,特別潘壘身為越南僑生,他的身分代表了海外華人,當災禍已在門外等候,你可以從潘壘父親身上看到,他們如何關懷著自己故國的一動一靜,他們要自己的孩子回去救國,儘管明知自己已回不了老家。老家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根啊。
潘壘身為作家又身為導演,他將影劇圈一甲子的動態全寫在書裡,所有我們記憶中的明星,在《不枉此生》中全可找到他們的名字,且有他們有趣的軼事,這本動人至極的口述傳記,為我們記錄一個時代。以前我對口述歷史,總抱懷疑看法,而《不枉此生》的口述紀錄者左桂芳,文筆傳神已和潘壘的口述合而為一,因此,要特別為她爐火純青的筆力拍拍手。
●「詩情潘壘」座談會,隱地、黃建業主講,3月27上午10:00在光點華山(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舉行,免費入場。「潘壘編導」影展即日起展至3月28日,地點在台北巿青島東路7號4樓。